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川淨波平五板舟,天開地闢一輪秋。白銀國放黃金色,宮錦袍添紫綺裘。”——朱翌《八月十三夜與張檢法泛武溪》

如今我們對古人生活的很多印象都來源於影視劇,而在影視劇中,那陳列整齊的銀元寶總是令觀眾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生活在古代該有多好。

可當大家看過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模樣以後,又會忍不住生出反胃的感覺。畢竟上面都是牙印和汙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古代的銀子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銀錠和碎銀子

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知道,

古代用於支付的銀子主要以銀錠和碎銀子的形態存在。

其中

銀錠主要指由白銀熔鑄而成的貨幣。

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銀錠為漢景帝中元二年所鑄

。這之後各朝各代都有出現過銀錠,不過因為習慣的不同,銀錠一直存在其他的叫法。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碎銀子則主要指那些散碎,且大小、重量、形狀都沒有規格的銀塊

。而古代之所以會出現碎銀子,主要是因為

中國古代長期沒有將金銀作為流通貨幣使用的緣故。

據目前我們能夠查閱到的史料來看,在

明朝中葉以前,銀子只能小範圍使用

,屬於“貴重金屬”的一種,幾乎沒有人會直接將之當成貨幣。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

我國古代的白銀主要採取重量計量,這就導致中國的“銀錠”可大可小,且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分割使用

,久而久之,碎銀子就出現了。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牙印和汙垢

在中國古代用於流通的碎銀子,其上通常分佈著大量的牙印以及汙垢。因為在碎銀子流通的過程中,人們總會用牙齒咬一咬它,

以透過碎銀子的軟度來判斷其價值。

而這種行為的出現則是因為

古代市面上流通的白銀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雜質

,那些

品質較好,價值較高的銀子會軟一些。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品質校次價值較低的銀子則會軟一些

。用牙齒進行簡單分辨之後,人們還要使用專門的工具記錄其準確重量,以便於在之後的交易中使用。

也正是因為如此,古代銀子上的表面都遍佈著牙印,這可以說是它們流通多年的具體表現。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然後再來說一說汙垢的問題,

碎銀子上的汙垢除了其在流透過程中不小心沾染以外,也是因為銀子在流通的過程中會出現嚴重的氧化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

銀子表面的氧化層越來越多,這就導致銀子看起來髒兮兮的

,像是沾染了一層層的汙垢一樣。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補充

這裡再來補充一點,部分老觀念導致人們對古代白銀產生了某些憧憬,但遺憾的是這些觀念誤導性極強。

老觀念告訴你古代的“雪花銀”非常光亮,是人們進行交易的主要貨幣,但事實上它們受到雜質的印象,整體光澤度並沒有那麼好。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

而且也

只有在一些比較大型的交易中,人們才會使用銀錠

。再者後來我國出現了

可以用來流通的“銀票”,這就使得市面上直接流通的銀錠減少了很多。

古代“雪花銀”的真實樣子:表面全是牙印汙垢,不要被老觀念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