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宋高宗紹興十年,即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濟南歷城縣,他出生時,那一片土地已經屬於金國,所以他是在金國出生的宋人。由於女真族的入侵、北宋的滅亡和南宋的建立,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已經形成。

辛棄疾本來可以在家鄉入仕為官,但是,他從小就看到故土被侵略,同胞被欺辱,心頭的民族大義讓他毅然決然投身反金斗爭。二十三歲的辛棄疾曾組織五十多名勇士,突襲金軍五萬餘人的大營,並活捉投降金人的濟州知州張安國。

也是在這一年,辛棄疾南歸,先後擔任江陰軍籤判、臨安司農寺主簿等職務。肩負抗金救國的神聖使命,在加強自治、提高實力、反對議和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軍事戰略思想,並諫言“萬字平戎策”等。然而,南宋朝廷毫無政治遠見,只滿足於現狀,絲毫不給辛棄疾收復失地的機會。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乾道七年,也就是1171年正月,辛棄疾在南宋都城臨安擔任司農寺主簿,和家人一起度過了新年,並迎來了上元節。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青玉案》。原詞如下: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題解:

元夕節放燈是宋人習俗,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從正月十四夜晚開始,至十六日夜晚結束,共三天,也有從正月十三開始,至十七日結束,共五天。屆時無論是皇宮、官署、貴臣府第還是市井百姓,都會製作燈山、燈樓,如“鰲山燈”“無骨燈”“琉璃燈山”等奇巧製品,內部設有機械裝置。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在開封時,有人用轆轤把水引到燈山最高處,用大木櫃貯放,“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用草把扎縛成巨龍,“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

據《武林舊事》記載,元宵節時,皇宮中會作琉璃燈山,高五丈,人物都用機關活動,結大綵樓貯之,各種彩燈交映璀璨,美不勝收。這些燈山燈樓有專人添置燈油,徹夜通明,供遊人觀賞。

作者正是在這樣一個特別的節日出門賞燈,這首詞一方面寫出了元夕日熱鬧綺麗的觀燈狂歡盛景,另一方面,還寫出了一對有情人相互尋覓的的幽懷。透過虛實結合的手法,啟示讀者,往往越是艱苦追求,反而求之不得,結局常常在意料之外。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註釋:

1。 花千樹:千株燈樹。蘇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詩云:“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2。 星如雨:指元夕節的球星燈。遠望時,如飛星隕落如雨。《東京夢華錄》謂正月十六日晚,京城各坊巷“各以竹竿出燈毬於半空,遠近高低,若飛星然”。《左傳》 雲:“星隕如雨。”

3。 寶馬雕車:裝飾華麗、雕刻精細的馬和車。香滿路,指女子脂粉香氣充斥道路。郭利貞《上元》詩云:“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

4。 鳳簫:蕭史吹簫引鳳,故稱鳳簫。

5。 玉壺:燈名。《武林舊事》卷二《元夕》:“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福州所進,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光轉,類似今日之走馬燈。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6。 魚龍舞:指元夕表演的百戲,也指由魚變化為龍的雜技表演。《漢書西域傳贊》有“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之記載,句下師古注云:“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

7。 蛾兒雪柳:指女子頭飾。《東京夢華錄》卷六正月十六日條:“市人賣玉梅、夜蛾、蜂兒、雪柳……”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一引歲時雜記:“都城仕女有插戴燈毬燈籠,大如棗慄,如珠茸之類。又賣玉梅、雪梅、雪柳、菩提葉及蛾蜂兒等,皆繒楮為之。”

8。 笑語盈盈:指少女結伴而行,歡聲笑語清脆動人。

9。 燈火闌珊:指燈火稀少。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賞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上片起句就十分綺麗,掛滿燈籠的幾千株燈樹,在初春的夜晚格外引人注目,像是春風吹開了樹上的花朵,一夜之間,競相開放。

那些燈球懸掛在半空中,高低錯落,忽明忽暗,如同流星雨。大街上到處都是裝飾華麗、雕刻精細的馬和車,所過之處,香氣瀰漫。動聽的音樂從高門大戶傳出來,白玉製作的花燈流光溢彩,魚龍百戲通宵達旦。

作者在上片給讀者呈現出一個熱鬧的元宵節場景。所以中國人過元宵叫作“鬧元宵”,一個“鬧”字,很對年輕人的口味,所以元宵節也是有情人相會的節日,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這樣一個熱鬧的元宵節,是辛棄疾想要的嗎?在下片作者給出了交代。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起句是女子們的各種頭飾,這些裝扮美麗的女子走在熱鬧的大街上,歡聲笑語,暗香盈盈,她們和作者擦肩而過,看著她們遠去,作者內心毫無波瀾。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女子並不是作者要找的人。

然而,作者依然在尋找,在千萬人之中,歷經千萬次尋找,依然沒有找到。驀然回首,卻發現,要找的人不在熱鬧的人堆裡,而是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二十三歲從被金人統治的山東省投奔南宋時,帶著第一任夫人趙氏及兩個年幼的兒子辛稹和辛秬。兩三年後,妻子去世,一直到作者寫這首詞,他還處於單身狀態所以才會“眾裡尋她”,那麼這個“她”,究竟是誰呢?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作者相信,歷經千辛萬苦,不辭疲倦去找尋的“她”,一定在某一盞花燈之下,笑靨如花,等著自己的意中人來與她相見。夜漸深,人漸少,那個要找的人還沒有出現,作者有些失望。正打算失望而歸時,卻發現,她獨自在燈火闌珊處,明眸如月,安靜如畫。

“她”是誰,作者並沒有點名,但是,作者告訴我們,歷經繁華,他終於找到了“她”。她有可能是後半生陪伴左右的人,也可能是另一個消失在人群中的自己,那個有鬥志、有熱血、有民族情懷、有錚錚鐵骨的辛棄疾。

那個辛棄疾敢於發出“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時代強音,可以躍馬揚鞭隨時準備“何日去,定天山”的愛國英雄,那個願意“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一代英豪辛棄疾。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還是遇見另一個自己

論軍事才能,辛棄疾上馬能殺敵。論才華學問,辛棄疾下筆有千言。但是,軟弱的南宋當權者對抗金之國家大事推諉退讓,不給他帶兵殺敵的機會。以至於懷揣以身許國的辛棄疾,只能在萬千燈火中,將希望寄託在另一個“辛棄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