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長津湖》電影的下半部《水門橋》終於上映了,從觀眾的反響來看,仍不失為一部國產戰爭片佳作,和前半部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也滿足了觀眾延續多個月的觀影胃口。實際上關於這部電影,讓人好奇的點並不多,因為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史上的一次真實的、重要的戰役,歷史細節都已經蓋棺定論。歷史上水門橋之戰的結果,從網上不難查到,只是大家比較關心劇中幾個主人公的結局:最終只有伍萬里倖存下來,七連的其他同志都壯烈殉國,陣亡一百五十六人。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看完電影,許多對戰史不太清楚的朋友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既然水門橋是美軍陸戰一師向南撤退、抵達興南港的唯一通道,如此關鍵的一個據點,直接決定了第九兵團能否在東線殲滅美軍有生力量,對於整個朝鮮戰場的後續發展都會產生極大影響,那為什麼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只派出了區區兩個連去執行炸橋任務呢?豈不是太不穩妥?而且美軍主力最終還是透過這座橋撤走了。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總體上看,是整場戰役的客觀發展情況決定的。宋時輪圍殲美軍陸戰一師的作戰計劃,最初的作戰重點當然不在一個小小的水門橋上,想想也不符合邏輯。水門橋,原本只是為了保護橋下方的水電站供水管而修建的小型橋樑,僅供一輛車單向透過,嚴格來說都算不上是橋,更像是一個小型堤壩。第九兵團要殲滅陸戰一師,作戰重點是柳潭裡、新興裡、下碣隅裡、古土裡。宋時輪手上有三個軍,20軍和27軍是絕對主力,也是在長津湖真正投入實戰的兩支部隊,成功實現了對敵人的包圍。但由於火力和軍種的差異,無法如預期般殲滅包圍圈裡的美軍,並且因為一週一來的凍傷因素,自身減員要遠遠超過敵人。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而志願軍第26軍之前被宋時輪作為預備隊,距離戰場較遠,加上一些主客觀原因,追擊過程非常不順利,幾乎沒有發揮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死戰過的兩個精銳連成為了兵團司令部派出去炸水門橋的主要力量。換句話說,要在短時間內趕赴水門橋,第九兵團派不出更多部隊,只能選擇穿插能力、運動能力最強的輕步兵,也就是伍千里和伍萬里所在的七連,以及營長親自指揮的九連。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下碣隅裡是美軍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下令修建的機場所在地,用來空運美軍的傷員。從電影當中展現出的戰鬥畫面來看,似乎我軍接近摧毀敵人的這個據點,但實際上並沒有。電影是為了展現較好的藝術效果,拍攝了較多炸燬敵人飛機的畫面,實際上陸戰一師的空中撤退計劃比較成功,執行得也很到位。在這種情況下,炸水門橋阻斷敵人主力從興南港上船的通道,是我方唯一選擇,且決斷需要迅速,宋時輪司令員的決策沒有問題。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如前文所述,水門橋雖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卻只是一個小據點,因此派出兩個訓練有素的連去執行炸橋任務,理論上是有把握的。這裡卻出現了一個當時我軍指戰員無法預估的因素,也就是美軍的工兵修復能力以及空中補給能力,完全超出了志願軍的工程水平及基本認知。透過電影以及正史,都可得知我軍先後炸了三次水門橋,美軍在該據點的兵力部署十分有限。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如果一次炸橋就能成功的話,以志願軍兩個連300多人去完成這個任務是合情合理的,並不需要後續這麼多波折。但是美軍的快速修復能力,以及從日本東京直接以空運的方式運輸八套簡易橋樑元件的做法,可以說是一種“降維打擊”,也是朝鮮戰爭史上一次後勤保障作戰的經典案例。當然,這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也確實給我軍的後勤工作上了一課。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按照當時中方的工程保障能力,炸燬這樣的橋面,三天之內都難以進行修復,因此志願軍的後續部隊完全可以順利追趕至水門橋,將敵人有生力量進行殲滅。但是美軍的後勤能力太強,導致雙方在水門橋進行了反覆爭奪、修復,直到最後我軍兩個連打光了,美軍還是能夠透過水門橋把陸戰一師撤到興南港,再走海路退往三八線以南。這個過程對志願軍而言無疑是悲壯的,都知道中美當時火力相差懸殊,但差距最大的其實是後勤保障能力。

水門橋是陸戰一師的最後希望,宋時輪為什麼只派了兩個連去炸橋?

有網友評論說:就算當時志願軍有裝備條件,有自己的轟炸機和重炮,能夠直接摧毀水門橋,其實美軍也照樣能夠撤走。因為對方可以放棄水門橋,把裝甲車、坦克車輛留在一側,步兵直接從周邊透過,水門橋畢竟只是一座小橋,並不能真正限制住美軍輕步兵的行動。這種說法不準確。如果這樣的話,美軍的行軍速度就會大大減慢,我軍預備隊就有可能追上去,陸戰一師仍將受到重創。看這部電影,其實結局早已註定,更多的是感受一種中國軍人的精神、保家衛國的決心和犧牲一切的勇氣、至於細節其實不需過多考究,從尊重戰史以及製作精良的角度,《長津湖》上下兩部都是經典之作,值得一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源歷史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