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是怎麼被自己人坑到亡國的

淝水之戰,又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歷史戰爭故事,強大的前秦軍隊敗於弱小的謝安謝玄之手,敗於文弱的東晉。好像這又是一樁千古奇案,為什麼強大會敗給弱小呢,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場戰爭的雙方,戰爭發生在公元383年,那是魏晉時期,也就是三國再度統一之後一百多年的時候。當時是牛人司馬懿的後代,奪取了曹操後代的皇位,建立西晉朝,然後打敗孫權的後代東吳,完成了統一大業。又過約三十多年,因為內亂導致國家空虛,被北方蠻族滅亡。引起北方那些豪門大戶、世家大族紛紛移民到江南,史稱“衣冠南渡”,也掀起了中國第一次的南方大開發,從此打開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空間。為了延續中華血脈,移民到江南的那些大家族就扶植一個還是司馬懿的後代為帝,以建康為都城,史稱東晉。

北方在經過少數民族之間幾十年的混戰後,由一個自稱秦,被稱為前秦的國家統一。開國皇帝是苻洪,現任皇帝是苻堅,是一個叫氐族的少數民族人。估計整個民族也就是十幾二十萬人。原來都住在京城長安,後來因為苻堅的戰略安排,整個民族被他分封到整個前秦國的各地去了。導致整個京城也沒有幾個氐族的人。這種策略後來可能被滿族人學去了,後來清朝就是像他這樣,將滿族人分散到全國各大城市去,監管震懾當地的漢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是清朝的基本國策。一千多年後的人還要學苻堅,可見他是多麼的雄才大略,要不然沒可能統一動亂的北方大地。

苻堅是怎麼被自己人坑到亡國的

就這樣兩個封建皇朝南北對峙,雙方你攻我守,這個月你贏了,下個月可能我又贏回來。特別是幾個關鍵的城市,如荊州、襄陽等,來來回回的爭奪,估計當時這幾個地方都沒有人居住了。就這麼你來我往的一直打了十多年,誰也奈何不了誰。北方苻堅堪稱雄才大略,南方恆家和謝家人才輩出(這個謝家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那個謝家,真正的頂級大家族),軍政都有大才,水平相當,自然誰也無法征服誰。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在382年的某一天,苻堅腦袋一抽,對著他的大臣、兄弟等人說,我大秦帶甲百萬,享有四海,唯有東南一角遊離於皇恩之外。今年是時候要征服他們了,大臣和他的兄弟們聽了都大吃一驚,紛紛勸說苻堅不要去攻打東晉,說什麼自古都是他國暴行天下,仁者才會去征服,現在東晉沒有什麼暴行,是不符合仁義和天意的,不能去打啊等等。

從太子、寵妃、到他的大臣、將軍、苻堅的兄弟、得道高人,全國上下的人都反對他攻打東晉,都勸說他罷手。但苻堅不聽,一意孤行,開始逆天而行,準備南征事宜。

看到這裡其實正史有時也是很扯的,這苻堅明明每年都在興兵攻打東晉,每次出兵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前兩年前秦的大將呂光和他的兄弟苻健,在進攻東晉時被謝玄連續打敗幾次,損失了幾萬人。每年都打,偏偏到了淝水之戰這一年就全部人都反對,都不支援苻堅東征,還說東晉沒有什麼暴行,不能被征服的,是違法天意的。這也太離譜了,我也是醉了。不過,這前秦國內的官僚系統也是越來越扯了,放衛星的事情都開始出現了,這個後面說。

說到這裡,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了,為什麼苻堅被東晉區區八萬人打敗呢?

第一、戰爭人數未必未必是傳言中的百萬對八萬,因為根據史書記載,苻堅是說他的大秦國共有百萬大軍,而不是派出百萬大軍。除了其他地方用兵和防守外,能派出五十萬大軍就基本上到頂了。而東晉這邊,未必就是八萬人馬。因為史書明顯偏向於東晉這邊,這介紹東晉的情況的資料都無法完全相信了。所以,這個數字是否真實?還真的有疑問。

第二,這前秦真的是連年征戰,國內疲憊不堪,民生凋零,連他的族人、兄弟、妻子、兒子都開始離心離德,不再支援苻堅每年打仗了。於是國內動盪不已,378年兄弟苻重叛亂,379年蜀中李烏叛亂、380年兄弟苻洛叛亂。這些都是呂光帶兵平叛的,這些耗費國力的內鬥,嚴重損害了前秦的實力。

其次,這苻堅也真的不知道是藝高人膽大呢,還是驕傲過頭變愚蠢,在同一年,382年他竟然聽信西域兩個少數民族的所謂國王的唆擺,讓大將呂光率領十萬大軍征討西域,383年正式出兵,可謂兩線作戰,進一步攤薄了前秦的實力,加重了國內的負擔。

這一年還發生一件非常扯的事情,反映出前秦國內的官僚系統、官員等已經腐爛不堪。這一年國內四五個州發生嚴重的蝗蟲災害,政府發文號召全民參與消滅蝗蟲,以減少損失。但後來的朝廷檔案卻顯示這一年前秦糧食獲得全所未有的大豐收,畝產一百多石,跟我們那年放衛星一樣一樣的。這樣的政府和朝廷,已經是亡國之兆。

第三,軍隊是最大的問題所在,為什麼這麼說?史書講到一個關鍵的代表人物,一個被苻堅滅國的、史稱前燕的後人——燕國皇帝的繼承人慕容垂。苻堅有時候像現代人,因為他很少殺人,幾個兄弟、大臣起兵造反,被剿滅後他都不殺,最多是流放。說人家已經沒有威脅了,何必要殺人呢。同年初,他還剛剛挫敗了一起大臣謀反案,他還是沒殺人。

這個慕容垂是從前燕投奔苻堅的,但是始終是被滅國的後人,苻堅還非常信任慕容垂。但其實慕容垂是一心想復國,一開始他就已經和他的族人說了,這次是最好的復國機會(也是史書記載的)。當苻堅開始計劃征伐東晉時,大部分人都反對,已經厭煩了戰爭,但慕容垂卻一再慫恿苻堅出征,最後慕容垂被任命為前鋒大將,在苻堅的一個兄弟苻融的領導下,率領二十萬大軍作為前鋒進擊東晉。據說淝水之戰後,慕容垂的親軍三萬多人,躲在附近的一個城池裡面,毫髮無損。後來還建立後燕,登上皇位,實現人生巔峰夢想。

從這裡看出,苻堅雖說發兵幾十萬,其實很多其他各懷心事的將軍是有意儲存實力,沒有直接參戰的,甚至是沒有出現在戰場的。而且,幾十萬的大軍,都是從各地集結而來,肯定有先來後到的區別,在加上很多人已經對苻堅連年征戰不滿,連兄弟的都經常叛亂。所以肯定有人故意拖延,不按時到達戰場的。所以,就算是東晉只有八萬人,苻堅也沒有百萬,甚至沒有五十萬。

從前面的資料可以看出,苻堅當時肯定是失去 人心了,反對戰爭也是大有人在的,雖然史書可能挺扯的,其實也只是沒有描述往年的反對意見而已。在這麼一個背景下,有一個慕容垂,就會有兩個三個四個慕容垂,甚至很多的慕容垂。這樣一支軍隊,大家都希望苻堅戰敗,怠工的怠工、偷懶的偷懶、遲到的遲到、早退的早退。而且,先鋒部隊在剛抵達位置,大部隊還未到之前,就被東晉的謝石和朱序擊潰,損失了幾萬人。從而造成兩軍隔江對壘的對峙局面。也導致苻堅龐大的軍隊消耗無數,無法進行這種持久戰。

因此苻堅可能聽信了讒言和蠢計,想以後退的方式吸引只有幾萬人的東晉軍儘快過河決戰。用腦子想想,這得多大的心才能想到這樣的計謀,得多大心才會相信這樣的計謀。區區幾萬人的東晉,一開始聽到苻堅大兵壓境時,全國震動,驚恐無比;有人建議投降,有人建議逃跑,能像現在這樣對峙,都已經是萬幸了,那支小軍隊也已經奇功一件了。任關羽在世,也不會想到去過河打敗苻堅吧?正常情況下,東晉軍隊怎麼可能過河?請也請不過去好不好。那可是幾十萬大軍眼睜睜看著你哦。誰敢去?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有奸細和內應,已經和東晉這邊的軍隊商量好了,只要苻堅一下令後退,就大喊戰敗了,快跑啊,並帶兵逃離現場,製造混亂場面,從而打敗苻堅的大軍。只有存在關鍵的人物的承諾和接應,並且還是東晉能完全相信的人,才有機會實現這個計謀。否則根本無法解釋心驚膽戰的東晉軍竟然敢過河去打擊苻堅的軍隊,這樣太離奇了。這操作難度可夠大,任何一點出現問題都可以導致結果反轉。

就這樣,苻堅在身邊所有人都離心離德的情況下,被自己人挖了個大大的坑,最後終於把大好局面葬送,成功將國家搞垮,成為千古笑談。難道真的是物極必反?一個大英雄了就註定會以熊包結局?

最後想說一下草木皆兵這個成語,就是出自這一仗。《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史書再次扯。。。。苻堅一代梟雄,和東晉打了十幾年仗,誰不瞭解誰啊,馬上打天下的人,什麼事沒見過?還怕嚇?草木皆兵?這真的是。。。。。醉了。抹黑也不是這樣無底線的好不好。

苻堅的雄才大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終於在一場大戰後消亡。少數民族,沒有文化和人口作為基礎,又不依靠漢族,大業難成。

如果真的認為靠計謀就能以弱勝強,靠運氣就能贏得一場大戰,那也是有點離譜的。看歷史,就要看見全域性,才能正在獨懂歷史。把自己的視野不斷的提高在提高,在更高的高度看,會看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