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四種方法教你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內在成長

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四種方法教你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內在成長

在如今的社會,焦慮這個詞對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競爭壓力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隨之也伴隨著情緒焦慮和不安的情況出現。作為正處於讀書時代的學生,你可能會焦慮自己的學習成績,作為社會里的職場白領,你可能會焦慮自己的工作收入和子女的教育問題,就連老年人,也會焦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彷彿我們一直被焦慮這種情緒所困擾著,那麼有哪些辦法來克服焦慮情緒的產生呢?

今天為大家提供了幾種思維方式,來幫助我們加強內心的自我塑造,減少焦慮情緒的產生,成為一個心智成熟,內心強大的人,不再隨意被不良情緒擺佈。

有哪些思維模式可以幫助我們來應對焦慮的情緒呢?

第一種思維模式叫做深度思考,瞭解本質。

什麼意思呢,指的是我們首先要了解清楚焦慮背後產生的實質原因是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換種說法,就是要讓大腦去理性的思考,避免「杏仁核綁架」大腦這樣的現象發生,具體做法有如下幾種:

首先,學會擺脫過度猜想。

什麼叫做過度的猜想呢?簡單的來說,就是避免聯想那些我們天性裡害怕的東西,比如毒蛇,猛虎野獸等等,自然進化理論告訴我們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遠離這些有危險的生物。引申到現階段,我們不會再隨處見到有危險性的物種了,但身體疾病,工作生活中的失敗和不幸,都在無形中給我們帶來了恐懼感,一旦我們過度猜想之後,焦慮感便隨即產生,它們就像影子一樣,無時不刻的捆綁著我們,這也就是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說的「杏仁核綁架」現象,所以說,想要擺脫天然的恐懼心理,只有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這樣就能大幅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

其次,只關注眼前發生的事情,把思維停留在當下。

認知行為療法認為,不同情境中我們大腦的想法將會決定我們產生什麼感覺、會做出哪些行為,比如當你遇到威脅時,大腦杏仁體會利用逃跑或躲避的方法來應對。所以面對焦慮,最關鍵的做法就是隻關注眼下發生的事情。比如當你焦慮學習成績的時候,你應該關注的是你的學習方法是否有問題,而不是去操心你下次又考砸了怎麼辦;當你焦慮身體健康的生活,應該關注的是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當你迷茫未來的時候,你應該更關注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合適的行業等,而不是去操心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這樣只會徒增焦慮情緒。

最後,請學會中立性思考。

198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肯德爾想要透過研究來證實——抑鬱症患者的主觀想法能否透過心理干預治療從而有所改變。透過實驗發現,抑鬱症患者的負面思考的頻率通常多於正常人,但是透過心理治療後,能開始正面思考的人數並未增加,於是心理學家提出了「非負面思考」的猜想。所謂「非負面思考」指的是真正的心理健康並不是我們傳統的觀念中的凡事都往好處想的積極心態,而是不會有負面思考的習慣。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的人都是從中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遇事客觀思考,不偏不倚,不超越實際。

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四種方法教你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內在成長

第二種思維方式:理性分析,從容應對。

這種思維方式指的是面對焦慮的時候,從容不迫的思考和理智的應對是最妥善的處理方式。那麼我們具體該怎麼做呢?

首先,當遇到令自己焦慮的事情時,請試著給它們重新貼上標籤。

重新審視一下哪些事情是對自己有影響的,而哪些事情只是自己過於擔心,就像標記垃圾郵件一樣,遇事的時候先停下來,對可疑的焦慮情緒重貼標籤,你將會更加從容。

其次,把遇到的問題當做獨立事件來處理。

華爾街的金融大亨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曾說過:「不將問題化成某種簡單的形式,便無法求得解答。」當你產生負面想法的時候,大腦會聯想出你曾經碰到的困難、失敗的經驗,從而產生「一切都完了」的訊號,這可能會引發可怕的連鎖反應,讓你一整天都很失落和難過。如果學著把它們看作獨立事件的話,這些焦慮事件只不過是你生活中很小的一個插曲而已。透過「收窄範圍」這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很多不愉快的小事,不讓偶爾的煩心瑣事影響到未來的自己。

最後,嘗試不同的解決辦法,做出適當的妥協和讓步。

科研人員希娜·艾恩嘉在她的著作《誰在操縱你的選擇》中說過:「喜歡做選擇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她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給小孩一個玩具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毫無興趣的馬上扔開,但如果你同時給他們兩個玩具,請他們從中做選擇的時候,大機率孩子都會選擇其中最滿意的那個。這個現象也佐證了我們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喜歡做選擇題。

回到如何理智地面對焦慮這個話題上來,如果一直強迫自己去思考最佳的解決辦法,只會導致自己越陷越深,因為恐懼和焦慮會縮小我們的眼界和思維,只有多花點時間瞭解外部的資訊和借鑑別人的經驗,跳出束縛自己的條條框框,在做選擇的時候給出有彈性的妥協,才能尋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四種方法教你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內在成長

第三種思維方式,叫做「內觀思維,修煉自身」。

這種思維方式的核心在於強化內在溝通系統,學會與自己對話,帶著同理心,感恩的心去感受所謂的「寬容是體諒,忍耐是蟄伏」,你人生的高度取決你面對負面事件時候的處理態度。具體你可以參考以下4種做法:

首先,學會衡量自己的情緒程度。

試著給自己的情緒分幾個等級,比如低中高不同等級,透過比較當下不同的情緒等級的變化告訴自己最糟糕的情緒已經過去。不要去抗拒焦慮情緒,抗拒只會增加我們的不適感,而應該試著去接納糟糕的情緒,試試深呼吸,感受腹部乃至整個身體都在放鬆,能幫助我們舒壓,避免情緒失控。

其次,重新思考你身上的優勢。

奧斯卡·王爾德說過:「做你自己,其他人已經有人做了。」意味著無論我們是怎樣的個體,都應該去試著從不同的情境中,挖掘出自身的優勢,而不是一味的從自身上找缺點,這樣只會徒增焦慮感。哪怕身上有缺點,也請微笑著接納它們,要知道人無完人,勇於接納自己的缺點和盲區也是一種自我優勢。但如果我們的注意力一直放在自身不足的地方時,就很容易忽略了自己的強項。通過了解自己的優勢,可以幫助你脫離負面心態,從而更順利的走出自己的路。

緊接著,學會彈性管理自己的預期。

如果制定的預期過高,未達成目標的時候難免會陷入失望和焦慮的煎熬中,所以預防失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許下有彈性的期望,確保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合理可執行的,而且不是不切實際的目標。當你無法完成自己的目標預期的時候也試著安慰自己,也許全世界也有很多人此刻也正在經歷跟你一樣的事情,這並不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沒必要因此產生負面的情緒。

最後,請帶著同理心、慈悲心以及感恩心去面對你的負面情緒。

羅曼·羅蘭說過:「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靈魂的最美的音樂是慈悲。」有研究發現,心存感激的人通常容易保持積極正面的情緒,比方說愉快、樂觀、熱誠、幸福感等等。當你能積極地自我心理暗示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能自然而然地往好的方向走。

第四種克服焦慮的思維模式:多向理解,終身成長。

首先,我們用不同思維去理解負面情緒,

比如憤怒,嫉妒,羞愧等等,並從中獲得成長。這些情緒可能會隨時隨地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試著換一種思維去理解它們,不用因為這些短暫的糟糕經歷而自我否定,要知道,有時候你越是逃避痛苦,人生就越痛苦。

其次,請開始接納自己的失敗和不完美。

在日本文化裡,他們認為「不完美」散發著美學的光彩。比如傳統日本茶道中,茶通常裝在有裂縫的杯子裡,裂縫朝向賓客,因為他們覺得錯誤與不完美正好彰顯了茶道之美,這些「小瑕疵」讓這個杯子有別於其他任何杯子。如果把這種觀念延伸到你的生活中,你大可不必嫌棄自己做的有點畸形的手工餅乾或者外觀不完美的手工藝品,把這些不完美當成你人生裡的獨特印記。

所以,為了遇見你璀璨的未來故事,去擁抱現在的錯誤與失敗經驗吧。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不完美的人生故事,比如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他的第一部作品《氣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又比如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他的數部作品被翻拍成電影。然而,你知道他的第一部小說曾被出版社拒絕了足足30次嗎?終於在經歷了艱辛的起步階段之後,《魔女嘉莉》誕生了。還有著名籃球星邁克爾·喬丹,他在幼年時代就酷愛籃球,但身材矮小,沒有教練願意培養他,也因為缺乏打球技巧而被中學籃球校隊剔除,但是他依舊越挫越勇,最後成為了史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之一。

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這些「有名的失敗」,也許大多數人認為成功就是快速崛起、平步青雲,甚至還必須有好運伴身,但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就能看到,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嘗試,抓住機會的基礎上的。不要把失敗的時刻當成是人生的盡頭,而是當成一段曲折迂迴的路途,或是一小段的慢跑時光,咬緊牙關熬過去後,才能到底成功的彼岸。

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四種方法教你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內在成長

※以上便是我對這本書全部的推薦內容,以上內容參考2018年12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社出版的《內在成長》,希望可以去看看原書。

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四種方法教你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內在成長

關注@愛閱知識館,開闊你的眼界,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