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病床前的誓言

1972年,張志遠剛滿18歲,當時知青下鄉的地點都是組織上安排,來自重慶的他被分配到了四川南江,那裡地處偏遠,一望而去沒有平原,全是連綿起伏看不到頂的大山緊密相連,張志遠的目的地,就在那座名為鐘山的山中公社——鐘山四社。

當時知識青年下鄉,名義上的說辭是為了幫助廣大農民兄弟建設社會主義。其實,農民世代居住在這裡,談論起天時地利,說到怎麼伺候莊稼,哪個不比初來乍到的年輕人更熟練呢?

張志遠是個聰明人,他沒有像其他知青一樣試圖指點江山,對於農村簡陋的生活環境也接受良好,分配的任務也沒有討價還價,這讓公社的幹部鬆了一口氣,對這個樸實的小夥子有了深刻的印象。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知青

公社依山而居,為了響應國家政策,村裡人幫忙搭建了一個知青點,張志遠入住後,成為了隊裡唯一一個知青,也因此和比鄰而居的佘家建立了良好的鄰里關係。

佘家家主佘林海和妻子胡庭秀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年長張志遠12歲,長子也只比他小了10歲,佘林海和張志遠兩人平常以兄弟相稱。

生活上,嫂子胡庭秀顧念他一個男孩子孤身在外,對他照顧有加,佘林海在農活上面也給予了他很多幫助,張志遠彷彿成為了他的家庭一員,每到農活結束的休息時間,都捧著飯碗圍坐在佘家的桌前,聽佘林海給他講村子裡面的家長裡短,生活平淡而又充實。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知青

寬厚的兄長,溫柔的嫂子,調皮卻可愛的侄子們……他們是張志遠的下鄉生涯中為數不多的美好回憶,他曾經以為這樣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災難突然降臨。

張志遠永遠都無法忘記那一天,毒辣的日頭下辛勞工作的佘林海突然咳出了一口血,他的精氣神迅速地衰敗下去,身體迅速破敗到不得不前往縣醫院救治的程度,只留下了胡庭秀一個人拉扯四個孩子。

他們家最大的才8歲,還是調皮搗蛋的年紀,最小的還不能自己走路,每天需要吃母乳,家裡的頂樑柱倒了,這對於佘家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當時公社都是工分制,一天的工做不滿就不給分,沒有分就沒有糧食,沒法養活孩子們,胡庭秀只好打起精神,白天下地,晚上帶孩子,抽空再去醫院照顧丈夫,每天忙的腳不沾地。

張志遠見狀,主動接過了照顧佘林海的重擔,胡庭秀卻十分為難——家裡的糧食都是有數的,她沒辦法給張志遠什麼報酬,也快要交不起佘林海的伙食費了。

在這種情況下,張志遠自掏腰包,利用知青的身份去糧站換票,他夜以繼日地照顧著病重的佘林海,寄希望於他終日辛勞鍛煉出的強健體魄,可佘林海還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血彷彿開了閘的洪水從他口中傾瀉而出,只見佘林海死死拉住張志遠的手,愧疚於自己無法報答他的恩情,又擔心胡庭秀和孩子們的日後生活,他不忍心拉這個年輕人捲入自己的家庭漩渦,可張志遠早已看透他的牽掛,主動提出要照顧胡庭秀和他的孩子。

這是何等的深情厚誼!佘林海死死拉住張志遠的手,艱難地點了點頭,放下塵世的一切牽掛迴歸塵土。

直面死亡的張志遠哭得撕心裂肺,他放肆的發洩了一番後,沉默的按當地習俗操辦了佘林海的身後事,看著驚惶的佘家人,在心底暗暗的做了決定。

他一定會好好照顧佘家的孤兒寡母。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千金一諾

彷彿一夜之間,曾經那個少年就長成了寬廣的脊樑,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以前他從不使用知青的特權,現在為了照顧嫂子和侄子也不得不破了這個例,他再也沒有叫過苦喊過累,如同田間的黃牛般辛勤的、沉默的耕耘著這片土地,儘自己的全力照顧大哥的遺孀。

但是常言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孤兒寡母的日子不好過,幫助她們的人也會被用有色眼鏡看待,那個年代的文化娛樂十分匱乏,村民們最喜歡講各戶人家的家長裡短下飯,一點小事都會津津樂道大半年,何況一個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知青,一個是風韻猶存的俏寡婦。

眼看張志遠幫助佘家人,村民們都指指點點,認為他們之間有著不可告人的關係,起初這樣的聲音還十分微小,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流言蜚語也甚囂塵上,嚴重的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山裡種地在坡上,取水在溝渠,500多個人擠在一起生活,有好事的人逗孩子都要問一句願不願意讓知青做新爸爸,氣的胡庭秀拒絕張志遠上門幫忙,哭了整整一晚,張志遠也恨得咬牙切齒,又沒有什麼辦法,他終究還是年少氣盛,忍了又忍還是沒有壓住火氣,在又一次親耳聽到、親眼目睹了村中婦女對胡庭秀的侮辱後爆發了。

自從沒了頂樑柱,田間地裡胡庭秀的活計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重,以前還有張志遠幫忙分擔,自從流言傳出以後,她就不再讓小兄弟上門,自己一個人咬牙承擔全家的生計。

然而,村裡的長舌婦卻不肯放過她,在田間地頭休息的空擋,三五個人孤立她圍坐在一起,大聲地說著勾引漢子之類的話指桑罵槐,胡庭秀只能擦擦眼淚繼續扛鋤頭。

張志遠目睹這一情景後,氣得怒髮衝冠,他大聲質問村民,都是鄉親,眼看佘家大大小小不伸一把手,卻說人家的閒話,這就是他們的道理嗎?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村民感到一種莫可名狀的羞愧,但還是有人不以為然指指點點,夜裡,張志遠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覺,他想起醫院裡大哥緊緊握住他的手,想起他到死都沒有鬆開的眉頭……

而另一邊,胡庭秀給四個兒子打著蒲扇,看他們睡著以後無憂無慮的天真面容暗暗垂淚。

這真是個沒辦法的死局!三十多歲死了丈夫倒是可以再嫁,可這四個孩子怎麼辦?想也知道村裡人自己都吃不飽,更不可能幫她養孩子,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有四個拖油瓶,就是想找個五、六十歲的鰥夫,人家也要嫌棄她累贅多!

一時之間想著不能辜負丈夫,一時之間又想著死了算了,胡庭秀熬紅了眼眶,才帶著滿腹心事沉沉入睡。她不知道的是,就在院子外面,有一個男人一夜沒睡。

張志遠煎熬了一夜,最終下定了決心,他翻過佘家的圍牆,把自己的被褥和生活用品都拿到那邊,看著胡庭秀驚訝的神情和眼中的紅血絲,他反而暢快的大笑出聲。

“嫂子,我們今天就去辦結婚手續!”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胡庭秀倉皇的搖頭,她知道自己家是個泥潭,張志遠青春正茂,怎麼能夠拉他跳進來呢?

但張志遠只用一句話就擊破了她的心防。

“別怕,我幫你。”

按照當地的習俗,張志遠屬於入贅,當地人戲稱他是“嫁”給了胡庭秀,但無論如何,1974年,20歲的重慶知青和31歲的4娃寡婦,他們抱持著同一個信念和目標,共同組建了一個家庭。

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現在要養活一大家子人也很辛苦,但總有各種方法,可在當時那個年代,沒有介紹信寸步難行,更遑論知青不能離開當地公社,張志遠的選擇只有一個:種地。

想多種,就要多開田,地有很多,人只有兩個,胡庭秀還要帶孩子、做家務,張志遠就是主要勞動力,從結婚那天開始,他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三次轉變——第一次是下鄉,第二次是照顧孤兒寡母,第三次就是這份恰逢其時的婚姻,他徹底放下了城裡的生活,全身心的經營這個家庭,起早貪黑不怕困難的咬牙硬幹,很快就成長為一名出類拔萃的農家好把式。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為了多掙工分多分糧食養活孩子們,張志遠開始不顧一切的幹活,秋天收糧了,野獸也多了,誰都不願意護秋,為了多掙分他去了,一個人能頂五個人,多賺了五份口糧,代價就是身體狀況急劇下降,生產隊拉竹子又苦又累。

張志遠為了補貼的25斤大米也往上衝,走之前胡庭秀塞給他的苞米麵饃饃,他又原樣拿回來。

“給娃吃,你也吃,你補補身子。”

這是直到現在,胡庭秀還時常講給兒孫的一段往事,承載著張志遠沉甸甸的愛。

他們結合後,又喜獲麟兒,生下了一子一女,這下,家裡就有六張嗷嗷待哺的嘴巴,張志遠真的變成了一頭老黃牛,哪家有事他也去,哪裡能掙工分他也上,就連村幹部都知道,多困難的事情只要有分拿,有糧食賺,張志遠就絕對不會缺席。

長年累月的勞作,張志遠很快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但他還是堅強地挺住了,也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夠打破這個局面的辦法。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這個機會姍姍來遲,隨著政策的改變,知青返鄉已經成為了一種大趨勢,重慶的招工隊一次又一次光顧這個小山村,但是張志遠沒有動,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卻翹首期盼著他的迴歸,多次打電報催促他,但張志遠都把信藏得好好的,不讓胡庭秀看到。

他十分為難,一面是孩子,是愛人,一面是許久未見的家人,他不知道怎麼抉擇,只好得過且過。

其實胡庭秀哪能不知道呢?她一直在等張志遠離開,但眼見其他人都走了,張志遠還留在這裡,胡庭秀實在忍不住了。

她主動找張志遠攤牌,“你走吧。”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張志遠說,“我不走,娃在,你也在,我答應大哥好好照顧你們。”

胡庭秀哭得很傷心,“四年了,你快走吧,我不能耽誤你。”

張志遠終於下定了決心,他拒絕了知青辦的通知,對胡庭秀說,“我不走了,這裡就是我的家啊!”

拿著知青辦給的1200元安家費,28歲的張志遠就此紮根農村,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南鄉人。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知青還鄉

一生守護,無愧無悔

其實他也覺得遺憾,他不回家,哥哥和姐姐租車過來帶他走,他左思右想拒絕了他們,兄弟姐妹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最後家裡留下200多塊錢和一大堆糧票,尊重了他的決定。

有時候,張志遠也會想,假如自己選擇離開會是什麼樣子,也許已經衣冠楚楚,也許已經高朋滿座,但他可以確定,他沒辦法接受失去胡庭秀和孩子們的生活,他用一生踐行了對佘林海的承諾,唯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想哥哥姐姐,沒辦法,回不去了,得對娃負責啊。”

他經歷過大城市的繁華,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家裡六個孩子,全都供去唸書。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讀到哪算哪,但是不能不讀書

”,這是張志遠一直深信不疑的,也是他負重前行的動力,在他的努力下,六個孩子,一個小學畢業,四個初中畢業,一個高中畢業,一家人都是知識分子,全都在外面打工為生,脫離了農村。

而張志遠和胡庭秀的使命還沒有完結,一代一代,薪火相傳,拉拔了孩子們,孫輩還需要兩位老人照看,他們的路還很長,但兩個人互相扶持,也不覺得辛苦。

拒絕了孩子們接他出去的請求,張志遠說,“這裡才是根,要給孩子們守住。”

20歲重慶小夥,“嫁”31歲帶4個娃的寡婦,已在大山生活48年

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故事,也是一個重信守諾的英雄一生的光榮使命,他們至今仍舊居住在大山之中,但他們的事蹟早已為世人所知,將會成就一座時代的豐碑上鐫刻的銘文,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