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七夕 乞巧 觀星 看戲

蘭州晚報訊 8月14日,為一年一度的七夕節。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老蘭州人是怎麼過七夕的?本報特邀請甘肅省文史館館員、民俗學者鄧明先生為讀者介紹蘭州人過七夕的一些民間習俗。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歷史上蘭州人在這一天有乞巧、觀星、看戲的民俗活動。清代翰林、蘭州人秦維嶽在《(道光)皋蘭縣續志》載:“七月七日,兒女設瓜果於庭前,祀星,穿針乞巧。”這是寫清代蘭州姑娘們七月七日夜晚乞巧的習俗。她們在院中擺上小桌,供上時鮮瓜果,擺上針線剪刀,向織女星焚香禱告禮拜,引線穿針,乞求織女賜予智慧,讓自己心靈手巧。1915 年,蘭州甲辰科進士王烜賦詩詠《七夕》:“綵樓針黹暗疑猜,破得工夫送巧來。聞說相思無限苦,情思斬斷即仙才。瓜果庭前眾女兒,巧娘祭罷愛遊嬉。閒歌一曲長生殿,好為今宵譜竹枝。”這證明晚清民國初年蘭州還有女孩乞巧的習俗。

蘭州人還有在七月七夜晚觀銀河的習俗,大人們為小孩指指點點,在廣袤的星空尋覓牛郎星與織女星。夜空中淡淡的銀河如帶,東岸的是牛郎星,發出橙黃色光芒,屬天鷹座,有三顆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河鼓二就是牛郎星,河鼓一和河鼓三即為牛郎挑的一雙兒女。而牛郎星東南的六顆牛宿星被視為牛郎牽的牛。彼岸的織女星發青光,屬天琴座,也是三顆,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呈三角形分佈,被認為是織女的工具梭子。織女星東南方的四角形的漸臺一、二、三、四,被視為織女的織布機。這無形中為富有好奇心的兒童傳授了天文知識。

節日裡文娛表演是少不了的,從前在七月初七前後數日,蘭州各秦腔班子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則稱為《牛郎與織女》,場場人滿。現在由於社會發展,為傳統的節日輸入了現代元素,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喜愛。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彭維國

■延伸閱讀

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牛郎父母早逝,經常受哥嫂虐待,每天在外放牛。牛郎長大,老牛(牛金星下凡所變)讓他去偷沐浴的織女的衣裙,以此為緣由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育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發現後,捉回織女,牛郎牽著老牛,挑著孩子追上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急忙拔出金簪一劃,一條驚濤駭浪的銀河出現了,將牛郎、織女分割兩岸。後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發了善心,恩准每年七月初七,讓喜鵲搭橋,兩人相會。由此蘭州有一個傳說,七月初七那天喜鵲沒了蹤影,也聽不到“喳喳喳”的叫聲,人們說喜鵲都上天搭鵲橋去了。此外,在七夕節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些年輕人躲在葡萄架或豆棚、瓜架之下,據說能偷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