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初一,朱棣下令將高郵、通州、泰州等地的船隻調集到瓜州,帶兵行至浦子口,盛庸率諸將迎戰,燕軍戰敗。

朱棣雖然擁有戰鬥力強悍的精銳騎兵,可是卻沒有正規水師,這是燕軍的一個短板。

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長江天塹是京師的一面屏障,盛庸據險而守,阻擋燕軍渡江,朱棣必須想辦法擊敗盛庸,否則將前功盡棄。

當時正值夏天,天氣溼熱,不少燕軍將士已經染病,如果不能順利渡江,時間拖得越久,風險越大。

如果附近各地的守將趁機出動,合擊燕軍,後果不堪設想,朱棣壓力很大,他甚至想過與對方議和,然後返回北方

正當朱棣發愁之時,他的第二個兒子朱高煦率騎兵前來。朱高煦悍勇善戰,是員猛將,朱棣十分高興,說:“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明史·列傳·諸王傳》

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隨後,朱棣又說了一句話,“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紀事本末》)

朱棣此話何意?暗示日後很可能讓朱高煦繼位?

朱高煦本就對世子之位十分嚮往,聽後大受鼓舞,勇氣倍增,率眾拼死力戰,竟然真的擊敗了盛庸。

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一直跟隨朱棣四處征戰,數次在朱棣危急時刻及時出現,救下朱棣。在白溝河之戰中,朱棣差點被瞿能刺中,幸虧朱高煦率數千精銳騎兵及時趕到,拍馬向前,與之決戰;在東昌之戰中,燕軍慘敗,張玉戰死,朱棣且戰且退,又是朱高煦率兵前來,將對方擊敗。

朱棣自然會覺得朱高煦更像自己,在心理上也更為親近。

建文帝派都督僉事陳瑄率舟師來支援盛庸,孰料陳瑄卻臨陣倒戈,投降了朱棣。

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陳瑄的投降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朱棣獲得了水師戰船,戰鬥力大大提升。

燕軍趁勢渡江,在高資港再次擊敗退守在此的盛庸。

朱棣接下來將如何決策呢?直接進逼京師嗎?朱棣的大多數部將都這樣主張,可是朱棣沒有采納眾人的意見,他決定先攻取鎮江,為什麼呢?

“鎮江咽喉之地,若城守不下,往來非便。先下鎮江,則彼勢益危矣。”(《明史紀事本末》)

朱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鎮江是咽喉之地,若不先攻下此城,將十分不方便;攻下鎮江後,對方的處境將更加危險。

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雖然京師近在眼前,朱棣卻依然十分清醒冷靜,此時他對京師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擔心腹背受敵,所以十分謹慎。

六月初六,朱棣率軍行至鎮江,守將童俊率眾投降,也許對方早有降燕之意。

六月初八,朱棣在龍潭紮營,他能從這裡看到鐘山,他的父親朱元璋便葬在那裡。

“近鄉情更怯”,也許朱棣此時的心情極為複雜,他自小在京師長大,那裡是他的家。

朱棣接下來的目標是京師。朱元璋在京師經營了數十年,採用高築牆的策略,把京師的城牆修築得堅不可摧,十分牢固。

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建文帝朱允炆收到訊息後,更加鬱悶了,在皇宮四處徘徊,他將如何應對如狼似虎的燕軍呢?

方孝孺捉住李景隆,奏請朱允炆誅之,鄒公瑾等十八名大臣差點兒在殿前把李景隆打死。然而,朱允炆沒有處置李景隆。

有的大臣提議離開京師,暫避燕軍,另作籌謀。

方孝孺認為,城中尚有二十萬精兵,而且城池堅固,糧食充足,應堅守待援。

外地援兵到達京師需要時間,而燕軍卻日益逼近,只能想辦法拖延時間。

於是建文帝派李景隆、兵部尚書茹瑺等人前去與朱棣談判,表面上是議和,實際上是打探虛實以待援兵,被朱棣嚴詞拒絕。

朱棣鼓舞朱高煦擊敗盛庸,順利渡江,不久李景隆為朱棣開啟金川門

李景隆、茹瑺只得回去向建文帝覆命。

建文帝又派谷王朱橞、安王朱楹等人去與朱棣議和,打算以兄弟之情勸說朱棣。朱棣對諸王的來意自然心知肚明,請諸王吃了頓飯,便讓他們回去了。

京師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朱棣日夜思索攻城的計策,並且派人到朝陽門偵察情況。

得知對方沒有防備,朱棣立即率軍出動,來到金川門。

當時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負責守衛金川門,看見燕軍到達後,開啟城門投降,史稱“金川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