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雛龐士元為了使劉備師出有名死了,是不是非常不值得?

龐統從劉備醞釀進川開始,就攛掇劉備要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奪取西川。他曾經給劉備出過上、中、下三策。

上策:上來二話不說,直接刺殺劉璋。

劉備應劉璋的邀請進川抵抗張魯。傳說張魯有野心進去西川,其實這是張松的謠言,劉璋信以為真,就接受張松的建議,邀請劉備進川幫助抵抗張魯。劉備得以帶兵進川。

鳳雛龐士元為了使劉備師出有名死了,是不是非常不值得?

劉備的大軍浩浩蕩蕩地來往西川,劉璋就覺得:人家大老遠來幫忙,怎麼著也得去迎接一下啊,就親自帶著錢糧到涪城去迎接劉備,並舉行了歡迎宴會。

龐統的上策就是在涪城的歡迎宴會上刺殺劉璋,然後直接進成都接管益州。並反覆強調這也是法正、張松等的意思。劉備表示堅決不同意。

我也覺得龐統此計不是上策。殺了劉璋就可以佔領益州?有那麼簡單?表面上看,如果殺了劉璋,益州就群龍無首,成了一盤散沙就很容易攻取。其實啊不然,劉璋雖然沒有大志,但是為人尚且寬容平和,很得地方民心。殺了劉璋就會引起一些地方勢力的拼死敵抗,反而會延緩入川程序。劉備也會因為刺殺劉璋而失信於天下,就有可能遭到很多大大小小軍閥名正言順地討伐。像嚴顏、馬超這樣的大將就不可能順順利利地投降過來。如果誰殺了對方,就可以得到對方的一切和地盤,那是不是也太容易了?這符合邏輯嗎?如果是這樣的邏輯,那曹操殺了漢獻帝就立即可以得到整個東漢的天下,是不是?

鳳雛龐士元為了使劉備師出有名死了,是不是非常不值得?

要知道,劉備之所以能攻取西川,是很多合力的結果,而不單純是劉璋的闇弱昏聵。如果劉備以幫忙的名義進川,卻剛一入境,就殺了人家老大,這不是背信棄義是什麼?

這太不符合劉備的一貫作風了。

結果劉璋歡迎劉備的宴會成了“鴻門宴”。只不過,龐統一方反客為主,要刺殺人家東道主。我們看《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救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

酒至半酣,龐統與法正商議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劍,乘勢殺劉璋。延遂拔劍進曰:“宴間無以為樂,願舞劍為戲。”龐統便喚眾武士列於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劉璋手下諸將,見魏延舞劍宴前,又見階下武士手按刀把,直視堂上,從事張任亦掣劍曰:“舞劍必須有對,某願與魏將軍同舞。”二人對舞於宴前。魏延目視劉封,封亦拔劍助舞。於是劉璝、冷苞、鄧賢各掣劍曰:“我等當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驚,急掣左右所佩之劍,立於席上叱曰:“吾兄弟相逢痛飲,並無疑忌。又非‘鴻門宴’上,何用舞劍?不棄劍者立斬!”劉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帶刀?”命侍衛者盡去佩劍,眾皆紛然下堂。

龐統是上策是三十六計中“擒賊擒王”之計。是好計不假,但是不適用於劉備進川。因為人家劉璋壓根就不是,而是東道主。劉備當時跟劉璋是合作關係,而不是敵對關係,因此不適用此計。

龐統的中策:假道伐虢,擒殺涪城守將高懷和楊沛,然後進取西川。

假裝要返回荊州,借道涪城,殺掉守將高懷和楊沛,打通荊州跟益州的通道,然後進取西川。

下策:返回荊州,然後整頓兵馬,步步為營,攻佔西川。

劉備已經進入益州境內,再返回去,似乎有點南轅北轍。

最後劉備覺得上策有點操之過急,又不符合道義;下策則太過緩慢,容易造成曠日持久的戰爭,因此就選擇了中策。

劉備按照龐統的計策擒殺了高懷和楊沛,佔領了涪城。在慶功宴會上,龐統對劉備說:

“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劉備狡辯說:“

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你的話多麼不合道理呀”

劉備因酒後失言,跟龐統產生了嫌隙。龐統因此心灰意冷,產生了死志。後來進一步攻取雒城的時候,龐統一馬當先衝鋒陷陣,被張任指揮伏兵亂箭射死。

龐統也是酒後失言,諷刺劉備是假仁假義。這不是沒事找事嗎?自始至終,劉備在攻取西川的問題上都是想要一個圓滿的結局。即:取得益州做根據地,但是要做到師出有名,要做的盡善盡美。諸葛亮也是要採取穩妥的措施,既要得到益州,又要得到益州的民心,安排好劉璋的出路。

就是龐統亟不可待地要攻取益州,出的上策也是不擇手段。如今劉備採取折中方案,好戲剛剛開始,你就出言譏諷。這是什麼意思?這不是你出的主意麼?難道一上來就殺了劉璋就是仁者之兵了?

鳳雛龐士元為了使劉備師出有名死了,是不是非常不值得?

龐統積極地把劉備推向了攻取他人土地的境地,反過來又諷刺劉備是虛偽的仁者,為什麼就不考慮劉備處境的無奈和內心的痛苦?

劉備大半生處處碰壁的經歷已經充分證明:僅靠仁義道德是不能得天下的。劉備為了自己的“仁義”一次次錯失良機。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人從來沒有一句埋怨和諷刺。他們只是扼腕嘆息,繼而就是對劉備的理解和安慰。這次是劉備有生以來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劉備不得不使用了非常手段。而積極推行者龐統卻首先提出了批評和諷刺。這讓劉備情何以堪?下一步有何去何從?

龐統的酒後失言,充分證明自己不是王佐之才。他在仕途上相當的不順,是劉備的知遇之恩,他才擔任了劉備集團的軍師,地位在諸位大將之上,僅次於諸葛亮。但是他卻對劉備以“仁義”為武器,逐鹿中原的戰略構思領會不深。

雖然劉備的仁義道德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也總比一些人做事一貫不擇手段、唯利是圖要好的多。龐統的做法似乎不是為了幫助劉備打天下,而是以證明劉備的仁義道德的虛偽性為目的。龐統的目的暴露無遺,所以他不死誰死?龐統的死告訴我們:

無論如何都要允許別人的思考和存在,不能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一切。只有儘量去允許別人的存在,不以公式化、機械化的標準說話做事,人生才能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