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清代進士出身者如果在京為官,那麼熬到老應該能到幾品?這是一個讀者提出的問題,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清代的進士含金量還是很高的,有了這個身份,仕途前程應該有保證,不說大學士尚書,至少混個侍郎一類的還是有機會的。

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然而事實卻非如此,透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官引見樣本來看,京官中進士出身者最終能夠升到二品的並不多,甚至連三品、四品的數量也很少。歸結起來,主要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翰林院庶吉士的數量較多,他們的仕途更佳。

進士是科舉考試中最高功名,但卻不是最高學歷。明清時期殿試之後按例還要舉行一次朝考,透過考試方能成為翰林院庶吉士。根據文獻的統計,清代新科進士當中,至少有45%以上能成為庶吉士,這個數量還是很大的。

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進士與庶吉士入仕的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進士的仕途大致都是從六部開始,然後按照既定的升遷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如果瞭解清代的文官制度,就知道進士在京任職,初任崗位一般都是主事、中書一類的小京官,而且都有一個為時三年的試用期。

而庶吉士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即以翰林官為起點,初次授職往往都是檢討、編修一類的。如果晉升那麼就會在翰林院、詹事府、禮部、上書房、內閣等部門中任職。與進士相比,庶吉士作為國家重點培養物件,更容易獲得提拔,這也符合明清時期“非翰林不入內閣”的這一說法。

京城各衙門中,有很多崗位明文規定是必須翰林出身的,比如漢大學士、內閣學士、禮部尚書、侍郎、吏部右侍郎等非翰林不能升任,進士幾乎無緣這些職務。

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進士在京任職者,最常見的升遷路線就是沿著主事、員外郎、郎中、侍郎這條主線在走,當然也有在都察院、通政司以及各院、寺任職的,但其共同特徵就是要講資歷按部就班升遷。

事實上進士出生者在京城各衙門中並沒有什麼優越感,因為漢臣中幾乎清一色都是進士見怪不怪,只有庶吉士身份地位最為尊崇,越級提拔或是數年幾遷司空見慣。

其二、京城各衙門的編制不科學

京城文官職務中,正從一品、正從二品、正從三品、正從四品的職務雖然不少,但人數編制十分有限。依次為:

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各部院左右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宗人府宗丞、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順天府府丞、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等。

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粗略統計,在京各衙門中文官從四品以上的職務全部加起來大致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而且滿、蒙、漢軍旗人佔據了一大半,真正漢人出身的最多也就幾十人。

需要強調的是,清代六部的編制在設計上是很不科學的,正二品的侍郎以下,居然沒有正從三品、正從四品的職務,直接就跳到了正五品的郎中。本來六部的事務最繁崗位也最多,僅僅是正五品的郎中和從五品的員外郎就有好幾十個,可他們晉升的通道比較狹窄。

相反,郎中、員外郎的權力卻很大,尤其是戶部、刑部這兩個事務最多的衙門,郎中、員外郎幾乎可以與侍郎平起平坐,分管某一方面的重要政務。可以這樣認為,郎中、員外郎的實際權力與品級官位很不匹配,至少也該是正從四品。

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一般情況下,進士出身的郎中、員外郎很難晉升,因為更高級別的崗位大多被翰林出身的庶吉士所壟斷。原本正五品的六部郎中之上就是從四品的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但這些職務清一色都是學官,主管的是文化工作,所以非翰林出身者不能勝任。

故六部郎中、員外郎晉升,最大的出路就是調任外省知府,運氣好的越級提為道員。不過在地方文官系統中,進士出身者且在部院擔任過郎中、員外郎的,更容易升至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撫。

進士出身的京官熬到老能有幾品?不出意外五品已經是極限了

說到底,清代在京的文職京官圈中,從上至下普遍還是存在學歷歧視這一現象的。加上翰林官的數量比較多,所以進士出身者往往難有出頭之日,熬到老能混個員外郎、郎中也就到頭了。當然這並不絕對,也有不少人官至一品,但僅僅是小機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