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正所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是古代人最有前途的出路(造反除外),“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並非虛構,因此無數讀書人趨之若鶩,只為一朝能夠鯉魚躍龍門,成為統治階級。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就是一個典型的舊社會讀書人,他的一生以結局而言是可喜的,但是卻依舊逃不脫封建社會的束縛。作為中學課本的必修課,“范進中舉”是許多中學生耳熟能詳的課文。

“范進中舉”中無論是前後鄰居和胡屠夫對待他的區別,還是他得知自己中舉人後的癲狂,在現代看來都太過誇張,畢竟不至於中個舉人瘋了。但是如果你知道舉人在當時是什麼地位,放到今天又是個什麼官職之後,你估計比他還激動。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曾記得的老師當初問我們《范進中舉》是用的什麼修辭手法,很多人異口同聲的說“誇張”。如今回過頭來再看,吳敬梓並非使用的誇張手法,相反而是使用的“寫實”。胡屠夫、張鄉紳等人前後差別的對待雖然令人驚訝,但是在當時卻並不誇張,甚至還是人之常情。

科舉制度的巔峰是明清時期,想要透過科舉登上人生巔峰,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從最開始的“童生”,之後是“秀才”,然後才是“舉人”。舉人之後還有貢士以及進士。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分別指的是進士的前三甲。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一般來說只有中了進士才算真正的踏足官場,縱觀明清兩朝的文官,基本都是進士或者同進士出身。那為何范進只考了一個區區的舉人就如此興奮,周圍鄰居也對他奉承不斷?

這就與當時的政策有關,所謂“科舉”,考中舉人才算是剛剛有了地位。舉人是參加鄉試的最低標準,中了舉人不僅有機會參加鄉試,爭取進士,還可以擁有特殊身份,見官不跪是基礎,免除勞役賦稅,得到國家補貼等等都是福利。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最關鍵的就是免除賦稅徭役,中國古代是小農經濟,因此農民們的收成許多要上交國家。而舉人不同,他不需要交稅,因此很多人甘願去舉人家當奴當僕,甚至把土地託在舉人名下,每年給舉人上貢,為的就是逃避賦稅。

不僅如此,舉人還有當官的身份,在平常的日子中,舉人可以和當地的縣太爺平起平坐,自由出入縣衙,如果哪裡有官員缺失,找不到人的情況下可以找當地的舉人填補缺漏,因此也不缺少以舉人當官的例子。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這樣一來再看范進的舉動就可以理解了,畢竟范進是一個50多歲的童生,眼看科舉無望就要貧困而死。就連日常生活都要靠丈人抬舉,卻沒想到一朝改變了命運軌跡,受到同樣遭遇的閱卷官周進的提拔,從童生到秀才,從秀才到舉人,從此他也開始一帆風順。

不僅一向對自己非打即罵的岳父變了張臉,就連鄰居們也都阿諛奉承,當地計程車紳大戶張鄉紳,更是上門拉關係,幫他操辦宴會。這樣非常現實,畢竟一個舉人大概相當於現在剛剛考上公務員,等待分配工作的人,隨時能夠上任幹部崗位。

范進中舉後為何發狂?如果你把他當的官放現在,你或許比他還激動

這在舊社會是多麼難得,因此范進的行為舉止也不難理解。而課文到此就戛然而止,很多人也以為范進最後也不過是個舉人,殊不知舉人還只是范進的起點。《儒林外史》中記載,范進中舉後不久母親去世,為守母喪他在家呆了三年。

這三年是有屋又有田,奴僕婢女紛至沓來,朋友親戚紛紛而至。三年後他不僅考上了貢士還中了進士,被欽點御史,最後調到山東道當了一個道學。所謂道學,與現在的教育廳廳長類似,總管山東道的所有學生,由此可見范進中舉之後,真的改變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