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三個特點預示了他們被招安覆滅的結局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三個特點預示了他們被招安覆滅的結局

《水滸傳》是我國傳統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在許多文化高知眼中,它的文學成就比不上《紅樓夢》,但是在市井百姓間,《水滸傳》中人物、故事的流傳程度更加廣泛,原因無它,大家喜聞樂見而已。《水滸傳》中沒有那麼多隱秘的寓意,也沒有悽悽楚楚的花前月下,有的只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爽快,以及毫無遮攔的人性善惡。

《水滸傳》最適合伴酒下飯,閒言碎語之間肆意放縱心中的悲悶,或議書、或以書中人物貶批周遭之人,笑罵間抒發生活中對人對事的不快,頗有“何以解憂,唯有水滸”之感。朋友聚會效仿水滸,往往小酌變豪飲;販夫走卒一天勞累過後,小飯館中講點《水滸傳》中的月下之事,快樂之中浮想聯翩,唯有大家談及水滸梁山眾人結局之時,難免會來一些唏噓感慨,原因亦無它,皆因普通人一躍成為達官貴人美夢破滅而已,其中也間雜著老百姓盼望圓滿的善良感情,個人觀感不同罷了。

說起《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最後的結局是有死有傷有走有離終告覆滅,大家一般會把此原因歸罪到宋江身上,卻忽略了他們本身性格中的一些“硬傷”。其實,作者在創作《水滸傳》時,已經在字裡行間寫出了梁山終究不可成事的緣由,歸結起來無非以下三個特點,且聽我一一道來。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三個特點預示了他們被招安覆滅的結局

這個“招”,可不是武俠小說裡大俠們闖蕩江湖賴以揚名立萬的武功招式,而是被封建朝廷俘獲之後的招供。

我們讀水滸時發現,梁山好漢們在一起打家劫舍時個個豪氣沖天,一旦失手被擒獲,基本上過不了多久就會供出同夥,就算硬氣一些的也是吃打不過,最後以出賣朋友求得須臾的安全。

此類人物中,白日鼠白勝便是典型的案例。晁蓋等七人預謀擷取生辰綱,白勝作為外援加入。一番設計之後眾人得手,以為事情做得機密,各自散去好活。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恰好有人識得晁蓋和白勝,時隔不久便尋得白勝,將其抓捕,人贓俱獲。

如果真是按照好漢的套路,白勝應該是鐵骨錚錚,為了義氣抵死不招,誰知作者筆鋒一轉,說那白勝打熬不過,不過幾日就招出了晁蓋。官府抓捕晁蓋不得,再次提審白勝,其餘眾人皆被招出。

我們不議晁蓋等人因此上梁山而牽引出的故事,單說白勝招供之事,作者僅用寥寥數筆,便把梁山好漢“義氣”的本質描繪出來。白勝在被鋪後略作抵抗,不是因為義氣深重,只是心存僥倖,要是晁蓋等人和他同時入獄,恐怕他早就迫不及待地做了那汙點證人,以求罪過小些。

白勝難道不知道擷取生辰綱是必死之罪嗎?他知道。既然橫豎都是死,為啥他還要招出別人呢?自然是自己的命比兄弟的命值錢些。萬一能夠得條生路,出賣朋友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退一萬步講,就算大家都被抓獲,一起趕赴黃泉也可以心理平衡一點。

最神奇的是,由於白勝招供,晁蓋等人遭逢大難,上山落草,可他們依然惦念在牢獄中的兄弟,幫他越獄上了梁山。初讀此處,大家一定會感慨晁蓋等人義氣為先,胸懷大度,可轉念一想,他們難道真的不恨白勝的出賣嗎?他們恨,但是一定要表現出不恨。否則,怎麼來彰顯自己的大度,怎麼去壯大梁山呢?

還有一點,恐怕在晁蓋等人心裡,對白勝的出賣並不以為意,因為,如若是他們被捕,也會如此這般。放棄了白勝,其實就是放棄了最真實的自己,我們以惡趣味來揣測人心,這也算是心有慼慼的心意相通吧。更主要的是,梁山上有如此遭遇的人豈止白勝一人,真的細究起來,梁山頃刻間便煙消雲散。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三個特點預示了他們被招安覆滅的結局

降,自然是投降了。我們不說如白勝般招供投降的人物,著重講講那些原本是朝廷討伐大軍中投降梁山的好漢們。論及此,就需要選出一個代表來,我選取將門之後的呼延灼來舉例說明。

呼延灼是呼家將的後人,其先祖靠山王呼延贊何等豪傑,子孫後代也是世為將門,端的是忠肝義膽。當梁山眾人攻陷高唐州後,震驚了朝廷,高俅推薦呼延灼為徵寇將軍,領兵出征。呼延灼一表人才,扛著雙鞭,騎著宋徽宗欽賜的踏雪烏騅寶馬,意氣風發的出發了。

呼延灼本以為此次出征是重振先祖雄風,揚名天下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誰料到一敗再敗,敗的他祖宗都想出來給他兩鞭子。要說呼延灼戰力不弱,否則也不會位列梁山第八把交椅。可這個倒黴蛋每次都是剛有希望,便旋即破滅,終於呼延灼毫無意外地被梁山俘虜。

呼延灼被俘虜之後,挺有骨氣,宋江苦苦相勸之後,納身便敗,一句句哥哥喊的是肝腸寸斷,聽者流淚,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呼延灼面對世人,絲毫沒有苟且偷生的羞恥,羞恥什麼?哥哥說了,將來梁山還是要歸順朝廷的,我們現在是對抗朝中奸邪小人,為了老百姓替天行道,哎呀,我一個將門之後,這麼忍辱負重的替天下蒼生考慮,真是比我祖爺爺的爺爺還要英雄。

呼延灼自己說服了自己,也欺騙了讀者。那些義正詞嚴的理由,不過是活命的同時還要個臉皮。要說宋江真是人才,每逢這類人物,便會給足你面子,幫你整好一套說辭,真是比心理醫生還要厲害。

事實上,以呼延灼為代表的一眾原朝廷人士,在梁山後期是作為主力戰將存在的。有了這些人,梁山還有可能不被招安嗎?投降這種事,做多了也就習慣了。反正朝廷和梁山都是一副德行,只要降了,就會勇敢地收留你,它們要的不是勝敗,是個大義的名聲。此樣梁山,焉能不敗?此樣宋朝,焉能不亡?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的三個特點預示了他們被招安覆滅的結局

梁山好漢眾人,最擅長的就是逃避了。大名鼎鼎如林沖、魯智深,也是遇事便逃,比起神行太保戴宗也不逞多讓。

由於逃避、逃走是梁山好漢的家常便飯,這裡就不舉個別例子了。其實,說起逃跑有時也是必要之舉,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是至理名言,在勢力弱小時迴避,也未嘗不是韜光養晦之舉。

可梁山好漢們的逃,在許多時候,並非事無可為的險要關頭。林沖犯事之後沒有逃走,而是接受懲罰,刺配滄州。腿沒跑,心先怯。林沖的逃,是對惡勢力的逃避,雖然符合世情,但是不符合英雄好漢所為。真好漢的逃,是暫時的躲避,而林沖的逃,是真心的服軟,要不是高衙內咄咄逼人,恐怕林教頭會安安穩穩的待到服刑完畢,時不時的小酒小肉快活的宛若死狗一般。

林沖的事蹟並非個例,仔細想來武松、魯智深等人也是這般。只不過,武松的心狠了些,魯智深的反抗意識強了些。可他們在被梁山併購之後,面對宋江招安之時,雖然心有不甘,但最終也是隨波逐流,閉住了嘴,管住了心,逃無可逃,跟著宋江招安也就理所當然了。

如此說來,梁山好漢看似活潑異常,能征善戰,其實是一群內心無處安放的心死之人。他們的一切表象,都是為了掩飾內心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他們的東征西討替天行道,也不過是為自己找一個活著的理由。

水泊梁山,是一處大的牢籠,鎖住的不是人,不是命運,而是逃出生天的心。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諸如梁山這樣的邊緣人物,唯有以命相拼,才能找到心安之處的存在感。說他們胸無大志一點也不為過,這樣的烏合之眾,最後的滅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品均為原創。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