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出了一名著名的“聖代真儒”,後人用“千秋仰止”來評價他

本期“行走廣東”帶大家走進陳白沙紀念館,近距離領略被譽為“聖代真儒”和從祀孔廟“嶺南第一人”的陳憲章先生的傳奇人生。

江門,中國著名的僑鄉,這裡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在眾多江門先賢中,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代大儒陳憲章,備受人們尊崇,陳獻章,字公甫,出生於新會都會鄉,10歲遷居白沙裡,因此被世人稱為“白沙”先生,陳憲章先生在20歲那年考中了舉人後,多次參加會試都未能如願高中,迷惘中,他決定放棄對功名的追求,專心讀書和講學。

江門出了一名著名的“聖代真儒”,後人用“千秋仰止”來評價他

陳憲章非常勤奮好學,他讀書和講學的足跡可謂踏遍了五邑地區,尤其是江門、新會等地,從新會圭峰山到釣魚臺,從小廬山書屋到碧玉樓、嘉會樓等,陳憲章在無微不至地照顧母親的同時,苦苦潛心研學,提出了“天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學主張,創立了 “江門學派”,對明朝和清朝及以後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憲章主張以道為本,以自然為宗,在學術上主張要“學貴知疑”,給明代程硃理學那種沉悶的學術思想開創了一個新的、生動活潑的局面。

陳憲章去世後,明萬曆2年,1574年,因感念其品格與學識,朝廷下詔在他的家鄉修建了一座陳白沙祠。祠堂的第三進,便是祭奠陳憲章的“崇正堂”,其匾額以及兩側的對聯,皆為明神宗朱翊鈞所賜,明神宗還詔準他從祀孔廟,陳憲章因此也成為嶺南地區唯一一名從祀孔廟的大儒,被後世譽為“聖代真儒”、“嶺南第一人”。

陳憲章不僅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晚年首創使用茅龍筆,每一筆畫都容易有飛白,淡雅的詩韻,峭拔的書風,連同那開啟先河的學問,陳憲章就像一座文化豐碑,5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嶺南的文化,厚重、持久而深遠!

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蹟很多,除“楚雲臺”、“春陽臺”、“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臺故址”、“ 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江門出了一名著名的“聖代真儒”,後人用“千秋仰止”來評價他

陳白沙紀念館坐落在江門市區白沙鄉仁賢裡(西區大道44號),正門是高大的石頭牌樓,飛簷斗拱,門樓頂部中央有活靈活現的“二龍戲珠”。門樓上方的“陳白沙紀念館”六個大字蒼勁有力,雄偉壯觀。大門左右兩邊各鐫刻著一副對聯:“哲理紹程朱,紫水黃雲興邑里;真如傳孔孟,光風霽月耀江門”。整個牌坊用花崗岩建築而成,氣勢磅礴。

一進牌樓,便進入廣場中央,“千秋仰止”的陳白沙先生銅像赫然入目,只見他身材魁梧,頭戴圍巾,一身儒者穿著,右手理鬚,左手握書,氣宇軒昂,玉樹臨風,彷彿正穿越時空的隧道,向我們款款走來。

銅像前面是一塊花崗岩橫匾,上面刻有先生的大弟子湛若水書寫的“千秋仰止”四個大字,短短的四個字,表達了世人對陳白沙先生的無限尊崇,足以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江門出了一名著名的“聖代真儒”,後人用“千秋仰止”來評價他

橫匾後面又是氣勢非凡的木石牌坊,“貞節”二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關於“貞節”二字的涵義,從影視或文學作品中領略過不少,但作為一個儒家聖人的紀念館裡面有一座“貞節”牌坊,又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呢?這要從白沙先生的身世說起,原來白沙先生是一個遺腹子,他在父親病故後一個月才來到人間。當時母親只有24歲,丈夫死後一直都沒有改嫁,終生勤懇勞碌,辛辛苦苦將陳白沙和比他陳白沙年長五歲的哥哥撫養成人,還培養兄弟倆讀書出人頭地。

江門出了一名著名的“聖代真儒”,後人用“千秋仰止”來評價他

白沙先生56歲那年被推薦進京,但恰逢老母病重,他懇奏皇上,詳細敘述母親對自己不尋常的養育經歷,並請求回老家照顧母親盡孝。憲宗皇帝很受感動,遂授予翰林院檢討之職,批准其回鄉,並下詔為他母親立一貞節牌坊。我們看牌坊“貞節”二字上面確實有“聖旨”二字,牌坊後面有“母節子賢”四個字,原來蘊含的道理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