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朱元璋的名頭響了,主動來投奔的人就多了起來。這當中從定遠過來的兄弟倆最為有名,這對兄弟哥哥叫馮國用,弟弟叫馮國勝。這哥倆在定遠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地主,家裡有好幾百畝田地。兄弟兩都喜歡讀點經典史冊、兵書什麼的。哥哥馮國用愛玩深沉,更喜歡往謀略方面發展,弟弟馮國勝利慓悍,喜歡衝鋒陷陣。看見各地農民紛紛扔掉鋤頭,走上反抗的道路,為了自保,就聯合其他的地主富農,也拉起了一支地主武裝。

原本他們與紅巾軍不是一路人,可知識改變命的時刻到了,他們審時度勢,意識到元朝快要撐不下去了,天下將要重新洗牌,聽說了朱元璋做法後,認為他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於是就主動入夥來了。朱元璋正在用人之際,聽說他們讀過很多書,就把他們留在身邊隨時請教。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馮國用提的第一條建議是:佔領集慶(今南京),以圖大事。他引經據典,說集慶自古就是龍盤虎踞之地,因其地勢險要,很多帝王在此建都。因此他建議應謀取集慶,以此為中心向周邊發展,只要堅持走群眾路線,不侵犯百姓利益,得到民眾擁護,不難成就一番大業。估計朱元璋當時可能連集慶在哪個旮旯都沒整明白,可卻聽得心花怒放,當即任命令馮國用為幕府參謀(軍事指揮機關參謀長)。

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七月,朱元璋在南下攻擊滁州(今安徽滁州市)的途中,又得到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此人名叫李士元(因避諱改名李善長),是朱元璋帝王路上的關鍵人物,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

朱元璋向他請教,如今天下大亂,兵刀四起,不知什麼時候才是盡頭。李善長說,秦末天下大亂時,漢高祖劉邦也是一介平民起事,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罔開殺戒,只用五年便成就帝業。如今的情形何其相似,主公生在濠州,離劉邦的老家沛縣不遠,多少也沾點王氣,只要將劉邦的辦法複製一遍,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馮國用指明方向,李善長指出方法。朱元璋的思路終於明晰了,眼下第一步就是拿下滁州。

滁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朱元璋再次啟用花雲打頭陣,花雲一馬當先,率領上千騎兵直搗對方陣地,本來馬背上功夫是蒙古人的拿手好戲,可如今的元軍簡直成了擺設,一觸即潰。朱元璋令旗一揮,大軍一舉攻佔了滁州。

朱元璋這一段可謂喜事連連,進駐滁州前收到郭子興的任命書,授予他總管之職,進滁州城後又得了範常、胡大海等幾員大將。三個月後,多年沒有音訊的侄兒朱文正、二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李文忠)相繼找了過來。朱元璋是悲喜交集,喜的是他朱元璋在這個世上還有親人;悲的是就算把外甥和姐夫算上,他也沒有幾個親人了。

從此,朱文正、李貞及保兒就留在了朱元璋的軍中。許是覺得自己的親人太稀少,朱元璋後來不僅把外甥保兒收為義子,還陸陸續續的收了二十多個人做自己的義子。這二十個多個義子,除不幸陣亡的外,後來大都成了朱元璋手下的戰將,有的則成為朱元璋用來監視其他大將的密探。

朱元璋擁有了兩座城池,於是就分派徐達、周德興駐守定遠,自己率李善長、馮氏兄弟及湯和等就駐紮在滁州。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朱元璋這邊才安頓下來,老丈人郭子興就就帶領全家老小找了過來。原來他濠州實在是混不下去了,自從朱元璋走後,彭大和趙均用曾率領濠州紅巾軍主力展開積極活動,先打下盱眙,又進佔泗洲。後來為了郭子興,彭大與趙均用竟然發生火拼,彭大不幸喪身,趙均用大權獨攬,但沒有趕盡殺絕,還是讓彭大之子彭早住接替其父親繼續統領彭大的部隊。自稱永義王,讓彭早住稱魯淮王。

郭子興的日子就難過了,彭早住只是趙均用用來安撫彭大部眾的傀儡而已,一切都是趙均用說了算。孫德崖幾個早就看郭子興不順眼了,好幾次想把他弄死,又忌憚他的乘龍快婿朱元璋,這小子能以二十來號鬧出那麼大動靜,收拾濠州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因此,明的不敢就暗地裡往死整,郭子興呆不下去了,只好投奔了滁州。

朱元璋以屬下的身迎接郭子興的到來,並主動把指揮權交還給他。郭子興既感動又慚愧,慶幸當初沒有看錯人,悔恨自己差點害了他。當初孤莊村四兄弟之一的湯和是見證了朱元璋的經歷的,曾私底問過他:為何要拱手讓出指揮權?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朱元璋嘴裡崩出倆字:豁達!見湯和一臉蒙逼,就解釋說,他是我的老丈人,當初要是沒有他,我今天依然還是朱重八。做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知恩圖報啊!是的,朱元璋變了,變得成熟、自信了,他知道一個人只要內心強大了,整個天下都將是自己的,放棄眼前的一點小利又算得了什麼呢!何況只是個名份?

不久,郭子興收到另一支義軍首領張士誠的求救信,說是元朝丞相脫脫親自率兵攻打,情況十分危急,求郭大帥看在大家都是反元武裝的份上,伸出援手,幫兄弟一把。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興化白駒場人(今屬鹽城大豐市)。原先是個私鹽販子,販賣私鹽在古代可是重罪,就像今天的販毒分子一樣,抓到了基本就是死刑犯,這是提著腦袋混日子的活,走上這條道的都是些亡命之徒,最典型的人物是隋末唐初的程咬金。看到紅巾軍紅紅火火的鬧騰,張士誠也糾集起圈子裡的一幫人趁機攻佔了高郵,搖身一變就成了起義軍,但他並不打紅巾軍的旗號,因此他不算紅巾軍的戰鬥序列。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張士誠好大喜功,佔領高郵後立馬稱王建國,定國號為“大周”,年號“天佑”。張士誠沒有意識到,他已經癱瘓了元廷的漕運,還以為是自己稱王招來的禍,後悔不該死要面子活受害。更悲摧的是他連悔過自新機會都沒有,脫脫決心要拿他開刀以警示其他造反派,因此下令:只要死的,不要活的!

在救與不救張士誠的問題上,郭子興和朱元璋出現了分岐,郭子興受盡了以永義王李均用為首一夥人的打擊和排擠,聽到又是一個稱王的,就說:“張士誠不過是新豎起的旗子,七八條槍就敢稱王,他要找死,我們又何必救他?”

朱元璋則認為高郵不保,張士誠肯定會撤往六合,六合離滁州不過百里,是滁州的天然屏障,六合破則滁州就暴露在元軍的兵鋒之下,因此,主張出兵救援。

就在他們討論之時,張士誠那邊又傳來最新戰報,元軍圍攻張士誠的同時已經分兵攻打六合。

情況緊急,朱元璋拉來李善長加上馮氏兄弟一起勸說,郭子興這才勉強同意,還問了一句,既然情勢危急,派誰去好呀!這不是擺明了裝逼嗎?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朱元璋拍著胸脯:“非我莫屬!”李善長告訴朱元璋,要救六合可先佔領瓦梁壘,然後再去救六合。瓦梁壘三面環山,山上多是亂石雜樹,易於設伏,如果情況不妙可以讓六合的人撤往瓦梁壘。

朱元璋帶著一萬人在瓦梁壘一擊得手,等趕到六合時,張士誠的義軍已被元軍圍困得都要絕望了。朱元璋還是派悍將花雲帶人殺進去取得聯絡,讓守將不要放棄。隨後兵分三路,一路在南門佯攻吸引元軍,一路從東門突進城去,另一路留守城外以便接應。

等朱元璋率領湯和等人打進城時,發現情況比預想的還要遭糕,城防工事被摧毀殆盡,元軍一反常態的像潮水般湧來。他讓繆大亨組織掩護老弱傷殘先撤,命耿再成開啟一條通道,自己殿後,邊打邊撤。

突出城後,由徐達和湯和分頭設伏,朱元璋與花雲一路,耿再成一路,向兩個方向退卻。元軍的兩路追兵都遭到伏擊,元軍損失慘重,繳獲大批戰馬。兩路人馬會合後駐紮在瓦梁壘,朱元璋再派一部分人馬趕回六合救援那裡的守軍。

元軍這次號稱百萬,雖然他們的目標是高郵,但朱元璋還是擔心元軍會趁機圍攻滁州。馮國用說:“此次進剿高郵的政府軍是清一色的胡人,胡人最大的特點是貪圖好處又缺心眼。我們可以挑選一批能言善辯的人組成慰問團,帶上酒肉、高檔香菸,再把繳獲的馬匹還給他們,就說滁州的百姓都是朝廷的良民,讓他們不要騷擾滁州就行了。”

瞭解過朱元璋的奮鬥史,也就讀懂了他的心路歷程(四)

朱元璋依計而行,那些軍官得了好處,加上又沒有命令,誰還會節外生枝跑去打滁州?而此時的張士誠連上吊的心都有了。元軍在脫脫的督戰隊逼迫下,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衝擊,張士誠無奈之下正要下令各自突圍,能跑出幾個算幾個的時候,眼前出現了一幕令他難以置信的場景:圍攻高郵的數十萬元軍,突然四散而逃,而且逃得出奇的快速、徹底。張士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來不及去想,下意識做出決定:開啟城門快逃!

原來是脫脫遭人暗算,元惠宗聽信讒言,一紙詔書把他就地免職押往吐蕃,走半路就被一杯毒酒送上了黃泉路。脫脫的舊部聽到訊息,當場就撂了挑子。有些人甚至轉而投奔了義軍,張士誠弄清原由後,又轉過頭去追擊,連收編帶俘獲的,竟達數萬之眾。張士誠的勢力由此越來越強大,強大到已經無人能將其撼動,成了朱元璋後來的一個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