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說起薛仁貴,大多數中國人都不陌生。單田芳的評書《薛家將》,萬梓良主演的電視劇《薛仁貴》都把他描述成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大唐名將。歷史上的薛仁貴確實是一位名將,時人稱讚他“勇冠三軍,名可振敵”,無論唐軍,還是敵軍,都敬服其勇力。今天我們就講講他的故事。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河東薛氏為蜀漢蜀郡太守薛永之後,薛永之子薛齊因蜀亡而遷至河東汾陰。薛齊長子薛懿生有三子,分為三房,其中次子薛雕號“南祖”。薛雕的四世孫為北魏河東王薛安都,薛安都的六世孫即為薛仁貴。到了薛仁貴這一代,家道中落,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在耕田之餘,他仍未忘記習武,練就了一身本領。

為了改變家族命運,他準備遷葬先輩的墳墓。這一年是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援助新羅抗擊高句麗、百濟為名,御駕親征。薛仁貴妻子柳氏很有見識,知道丈夫的一身本事,於是說:“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不如趁著天子東征的難得機會,到戰場上謀個功名富貴,遷墳的事兒以後再說吧。”薛仁貴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徵。

此時的張士貴在李勣(即徐茂公)、李道宗麾下,被任命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由於府兵制下,唐廷可動員的兵力有限,所以在大規模軍事行動前,還需在各地募兵,薛仁貴“謁將軍張士貴應募,請從行”,主動成為東征大軍的一員,自此步入軍旅。這一年,薛仁貴30歲。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1。

在遼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軍中上將,數合槍挑高句麗上將,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645年4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不斷擊敗高麗守軍,6月,至安市,高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率軍20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

這時,薛仁貴自恃驍勇強悍,想立奇功,他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衝陣,所向無敵,接連槍挑數名高句麗戰將,高句麗軍望之披靡。

戰後,唐太宗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四十匹,生口十人為奴,並提拔薛仁貴為遊擊將軍。

由於高句麗拼死力戰,安市之役曠日持久,一直打到了九月中,眼看草枯水凍,軍糧將盡,唐太宗下令班師還朝。“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駐驊俯丸都,停觀妖氛滅。”唐太宗在詩中如是寫道,儘管未能全功而返,但唐太宗已看清了與高句麗之戰的大勢走向。

在回朝途中,唐太宗還對薛仁貴說了這樣一番話:“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我雖未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並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官居正五品,鎮守玄武門。他的老領導張士貴,被提拔為冠軍大將軍,正三品。張士貴給了薛仁貴一戰成名的機會,薛仁貴也成就了張士貴榮享富貴。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2。

自被唐太宗召見後,薛仁貴再次有事蹟見於史書,是在永徽五年(654),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的第五年。當時薛仁貴41歲,主要職責還是統領禁軍,保護皇室安全。

事情發生在長安城外麟遊縣的萬年宮,宮城建在半山腰上,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一天夜裡,突降大雨,導致山洪暴發,洪水一路直衝宮門,侍衛們競相逃命。當日負責值守的薛仁貴知道唐高宗還在宮中,怒道:“當天子緩急,安可懼死?”皇上身處危險之中,我們怎麼能自己先跑?於是他爬上宮門,大聲呼叫,讓皇帝趕緊閃避。

唐高宗聞警後,急忙離開寢宮,避往高處,躲過一劫。事後,唐高宗對薛仁貴很是讚賞:“賴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薛仁貴由此給新皇帝留下了一個“勇敢忠臣”的印象,為自己贏得了脫離長安皇宮、重回戰場建功的機會。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3。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繼續其父親唐太宗的東征遺願,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句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位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但鄭仁泰、薛仁貴圖謀鐵勒人的財物,對他們已經投降的部眾進行坑殺、劫掠和追擊。結果途中乏糧,以致“人皆相食”,一支14000人的大軍,僅回來約800人。

回師後,言官彈劾鄭、薛二人,指控他們輕敵、貪財和濫殺。除此之外,薛仁貴還有一項特別的罪名——“娶所部為妾,並交財賂”。大概就是娶了鐵勒某個部落的女子,還收了大筆賄賂,承諾優待該部落的投降者。

大約是顧念薛仁貴此前的功勞,唐高宗沒有因彈劾而處罰他。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4。

乾封元年(666),高句麗權臣蓋蘇文死去,其子泉男生繼位,但被其弟泉男建作亂,將泉男生驅逐。泉男生於是派遣使者向唐朝求救。唐高宗派右驍衛將軍龐同善和高品前去慰納,被泉男建拒絕,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護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高句麗軍隊襲擊龐同善,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解救了龐同善,斬得敵方首數百級。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時,又被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斷奮力攻擊,斬首五萬餘級,乘勝攻佔高句麗的南蘇、木底、蒼巖三城,並與泉男生部隊會師。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攻克高句麗重鎮扶余城。

薛仁貴先戰“金山”後拔“扶余”,令唐高宗甚是欣喜,他親自給薛仁貴寫信說:金山戰事,賊兵極多,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衝右擊,所向無敵,帶動諸軍奮勇,方得此大捷!

唐高宗所提的金山城,便是今屬瀋陽之地。這次戰役,薛仁貴聲威大振,扶余附近四十餘城,紛紛望風歸降。

唐朝各路大軍連戰連捷,於乾封二年(668)九月俘獲高句麗王高藏及泉男建,至此高句麗全部平定。高句麗滅亡後,除了戰死者外,70萬高句麗人口之中,遷居中原約30萬,多為“高”姓;投奔渤海國約十萬,該國後被契丹(遼)所滅;其餘或投奔新羅,即現在朝鮮半島;或投奔突厥、契丹、日本等地。強悍了700多年的高句麗族宣告解體,四散而去。

薛仁貴親自接受高句麗國王投降,史載,高句麗國王高藏在向薛仁貴投降簽字的時候,連抬頭看薛仁貴的勇氣都沒有。自此,自西漢王朝後期即立國於我國東北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唐王朝將高句麗活動地域納入了直接管理的統治體系,高句麗正式成為中華版圖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朝在高句麗舊地設立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進行統御,任命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兩萬兵馬鎮守其地。其頭銜變為右威衛大將軍、檢校安東都護、平陽郡公,官職正三品,爵位正二品。此時的薛仁貴到達了他人生的巔峰。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5。

大唐正準備慢慢消化剛剛奪下的朝鮮半島領土,此時西線傳來了警報,西南強大的吐蕃入侵,大唐西線告急。當時的吐蕃是不折不扣的軍國主義,人民以戰死為榮,以病死為恥。

670年,為遏制吐蕃在西域的擴張,薛仁貴被抽調擔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前往青海征戰吐蕃大軍。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以統帥身份出征。這一次,薛仁貴遇到了平生的剋星,吐蕃名將論欽陵。論欽陵考慮到薛仁貴有萬夫不當之勇,於是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用一些老弱病殘把薛仁貴的主力不斷引向高原。

薛仁貴的主力和後勤完全脫節,部下郭待封的輜重部隊沒有按照既定的安排留守大非川,而是貿然出擊準備接應薛仁貴,被論欽陵在烏海地區半路截住,全部圍殺。薛仁貴急忙撤退,到達大非川時,部隊已經沒有補給,加上長期的高原反應,唐軍由出兵時的百戰精銳,變成了一支幾乎失去了戰鬥力的部隊。

就在這種情況下,論欽陵集結了大批軍隊,與薛仁貴展開了會戰。結局可想而知,十多萬唐軍(一說是五萬,綜合史料加上輜重後勤應為十多萬)全軍覆沒,造成了大唐建國以來最大的慘敗,從此唐軍對吐蕃的戰爭整體處於劣勢。

對於戰敗原因,後世很多評論認為是部下郭待封沒有遵照薛仁貴的指示擅自行動的後果。但從史料綜合分析,主要還是薛仁貴缺乏戰略意識,對敵軍動向缺乏準確把握,導致了唐軍在大非川即今青海省共和縣全軍覆沒,盡失對吐谷渾地區的控制。薛仁貴因“棄甲喪師”,再次受到嚴厲彈劾。唐高宗法外開恩,給予薛仁貴的處罰只是“除名”,即罷免一切官職。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6。

薛仁貴到了人生最後幾年,曾有兩次復出的機會。第一次是671年,唐高宗讓他率領海軍,協助出征朝鮮半島南部新崛起的新羅,由於薛仁貴經略無方,作戰無能,在數年之內缺乏措施手段,戰爭沒有一點起色,反而節節敗退。新羅乘勝求和,大唐也因兩線作戰,精疲力盡,需要集中力量對付強大的吐蕃,遂完全放棄了百濟故地,與新羅以大同江為界劃江而治,大唐失去了佔領整個朝鮮半島。此後,薛仁貴被流放象州即今廣西桂林市。

直到681年,已過花甲之年的他再一次出兵瓜州抗擊突厥犯境,而這也是他的最後一場征戰。據說,在兩軍對陣時,突厥人問:“唐朝的將領是誰?”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將軍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能復生?”薛仁貴脫掉頭盔,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紛紛下馬排隊拜揖,倉皇逃走。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軍,斬殺上萬人,俘虜兩萬餘(一作三萬)人,奪取駝馬牛羊三萬餘頭,取得雲州大捷。

他滅了高句麗,本應成為一代戰神,最終落得個有勇無謀的猛將

晚年曆經大起大落後,薛仁貴於683年去世,享年70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但沒恢復任何爵位。

這說明,高宗看的很清楚,薛仁貴僅僅是一位習慣衝鋒陷陣的猛將,但他缺乏戰略思維、大局意識和排程能力,以至於在對吐蕃、新羅的戰爭中連連失利,此前戰無不勝的唐軍,到了薛仁貴時期成為常敗之師,他離戰神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