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礦床位置

它地理位置上位於河南和陝西的交界處,主要是河南靈寶和陝西撞關境內,西起陝西華山,東至河南省靈寶一朱陽盆地西北邊緣,長

50 km

,寬

7

-

15 km

,近東西向展布,南北分別以小河斷裂和太要斷裂為界,總體呈不規則帶狀,主要由基底岩石和晚中生代侵入岩組成。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圖1 交通位置圖

發現和開發簡史

小秦嶺金礦田主體位於陝西、河南兩省交界的漁關

-

靈寶一帶,金礦開採可以追溯到明朝年間,據小秦嶺金礦田金銅岔礦區東蹄子溝石碑記載

景泰二年六月二十日起開銅三百餘眼

,說明本區金礦在公元

1450

年的明朝年間已有開採。小秦嶺地區較為正式且大範圍的地質礦產工作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

1956

—1958

年,秦嶺區測大隊完成了

1:20

萬洛南幅區域地質調查,為小秦嶺第一份基礎地質資料,依據重砂掃面在本區發現了金的重砂異常。

1961

年,豫

O

八隊在本區主要水系進行了重砂測量,發現有金的重砂異常。後由豫

O

一隊綜合整理成

小秦嶺地區

1:5

萬重砂取樣分佈圖

,圈出了金的重砂異常。

1966

—1968

年,河南省區測隊進行了過

1:5

萬區域地質測量,提交了《河南省小秦嶺區域地質圖及說明書》(未出版),進一步對小秦嶺金礦田的地層、構造、岩漿活動及控礦地質因素進行了地質調研和總結,也是一份較為系統的基礎地質資料。

1966

年及

1980

年,河南省先後在本區進行過

1:20

萬、

1:5

萬航磁測量,將小秦嶺地區劃歸小秦嶺一熊耳山雜亂磁場區,並圈出了數處航磁異常。

1984

年,河南省區測隊提交了

1:20

萬洛南幅、商南幅水系沉積物測量(河南省境內)報告。在小秦嶺地區圈出了以

Au

Ag

為主的甲級綜合異常

1

個。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金礦找礦方面

1964

年,河南地礦局綜合研究隊配合豫

16

隊對脈狀金礦開展普查詢礦工作,發現含金石英脈

30

餘條,圈有重砂異常,為大規模的金礦普查勘探工作提供了依據。

1967

年提交了金嗣岔礦區勘探報告,提交金儲量

10

餘噸。至

1970

年共發現含金石英脈

500

餘條,基本查清了含金石英脈的分佈情況。

1970

年提交東闖和楊碧峪礦區初步勘探報告,槍馬、老鴉岔和王家峪

301

號脈礦區詳查報告,以及四範溝、靈湖、西峪、南闖等地普查報告。

1970

年底提交了《小秦嶺金礦田成礦地質條件及東部礦田礦床特徵的初步總結》。

1975

年後,豫

16

隊和地質四隊對楊碧峪和靈湖進行勘探,提交了楊碧峪東段勘探報告。

陝西段的小秦嶺金礦找礦工作始於小秦嶺中段河南靈寶於

1964

年發現金礦後。

1965

年陝七隊二分隊對陝西小秦嶺地區做了全面踏勘,共找到石英脈

164

條,提交了《一九六五年地質工作報告》,發現了兩個礦脈密集區,為進一步的金礦勘查工作莫定了基礎。

1966

年陝西省第六地質隊,對篙岔峪和漁峪進行勘探,對桐峪金礦主要礦脈進行了普查和詳查,先後提交了包括漁關縣篙岔峪

401

脈金礦和漁關縣漁峪

505

金礦脈在內的報告。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1976

年陝西地礦局第六地質隊重新開展金礦勘查,進入上世紀

80

年代,相繼有有色地勘公司

712

地質隊、黃金

14

支隊、核工業西北地勘局

203

所和

224

地質隊,地礦局

13

地質隊和第三地質隊等進入小秦嶺開展金礦地質勘查。至

1991

年,地礦局地質六隊先後為國家提交

4

箇中型金礦、

7

個小型金礦和

6

個金礦點。西北有色地勘局

712

地質隊在洛南駕鹿的葫蘆溝發現了構造蝕變巖型金礦。

203

所於

1986

年發現了蒲峪金礦,

91

年提交勘探報告。武警黃金總隊

14

支隊在洛南胭脂河發現了

502

號金礦脈,於

91

年勘探。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迄今為止在小秦嶺地區,己探明

7

個大型、

20

箇中型和

28

個小型,共計

55

個脈狀金礦床,總的金儲量超過

800

噸,是我國第二大金礦聚集區和產金地區。大型金礦包括文峪、東闖、楊碧峪、桐溝、武山、大湖、槍馬、東桐峪、葫蘆溝和撞溝金礦(每個金礦金儲量超過

50

噸)。

在金礦勘查與開採過程中,相應的金礦成礦規律與預測的研究隨之展開。

1984

年河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調查隊完成了《河南小秦嶺金礦成礦條件及富集規律》,提出了將小秦嶺太華群劃分為蒲峪組等

5

個地層單位和以老鴉岔背斜、金羅斑向斜為主軸的複式褶皺構造格局;系統測得該區金的丰度值

2。02PPb

,認為太華群是小秦嶺地區金礦脈中金的主要物源、探討了區內地質事件與成礦的演化史;總結了成礦規律、初步建立起了小秦嶺地區金礦的成礦模式、提出了成礦遠景區。

1988

年,成都地質學院、河南第一地質隊和陝西第六地質隊共同提交了《小秦嶺金礦田深部金礦化特徵及評價準則》。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1989

年河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調查隊完成了《河南小秦嶺金礦主要控礦條件及盲礦預測》,對小秦嶺地區金礦的成礦機制、礦體空間展布、區域地球化學場特徵、與金有關的成礦系列等方面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認識;對小秦嶺地區金礦找礦工作提出了新的看法;在區內劃出一級成礦區

11

個,二級成礦區

9

個,三級成礦區

9

個,同時進行了本區深部和外圍的成礦預測。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1991

年,河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對小秦嶺金礦田進行過遙感解譯,提交了《豫西小秦嶺

1:S

萬太峪口幅、巴樓幅、嶽渡幅遙感地質解譯說明書》,發現八條大型韌性剪下帶和眾多的線性構造和環形構造。

1990

1993

4

月,河南省第一地質調查隊在本區進行了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提交了地質圖、礦產圖及相應的說明書,指出小秦嶺金礦田由區域性的太要斷裂及小河斷裂所圍限,主要出露太古代變質的花崗一綠巖,整體形態為一近東西向復背形,斷裂構造發育,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前景巨大,並劃分了

25

個成礦預測區。

1990

1993

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範永香等科研團隊開展了《河南省靈寶縣小秦嶺金礦成礦規律及預測找礦方向》的研究。編制了

1/5

萬地質圖、

1/2。5

萬礦脈分佈圖,查明瞭小秦嶺地區金礦化分佈規律和富集特徵、提出了成礦模式、總結了找礦標誌、預測了有利區段並進行了成礦遠景評價。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1996

年黎世美等進行了《小秦嶺金礦地質和成礦預測》,其研究結果指出

按預測深度

1 000m

計算,重融岩漿體積為

93。18km

3

(花崗岩密度為

2。56t/m

3

),熔出的金總量為

937。4t

,其中形成分散礦化和異常的金為

93。7t

,已剝蝕的金資源量為

43。4t

。除去上述兩部分,則小秦嶺文峪一娘娘山地段具有可供探採利用的金資源量有近

700。3t

,可見該地區找金前景之廣闊。

河南省靈寶市秦嶺金礦

2011

年河南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調查隊完成了《河南省靈寶市小秦嶺金礦田深部金礦遠景資源調查評價》,詳細研究了小秦嶺金礦田地質構造特徵及其與成礦關係、剖析了典型礦床與主要金礦脈成礦規律、建立了小秦嶺金礦床成因模式、總結了小秦嶺金礦田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標誌,豐富了

一街五巷三層樓

控礦模型。

2006

年起,國家將河南靈寶文峪金礦東闖礦區、秦嶺金礦楊碧峪金礦區、靈寶市大湖金礦、靈湖金礦、篙縣廟金礦列於危機礦山找礦實施礦山,截止到

2007

年年底河南篙縣廟金、靈寶文峪、秦嶺、大湖金礦已分別新增

333

金屬資源量

12

噸、

11

噸、

15

噸和

11

噸,靈寶市靈湖金礦新增

333+334

金屬資源量

5。659

噸。陝西撞關中金金礦新增

333

金屬資源量

1

噸。

礦床規模和品位

小秦嶺地區自

1964

年集中開發至今,探明黃金儲量約

260

噸,已經記錄在案含金石英脈就有

400

多條,不少尚未進行詳細勘查,各大礦山在生產開採過程中,還不斷髮現新的隱伏含金石英脈和隱伏金礦體。河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透過德爾非法資源預測資源總量是

672。17

噸,用主觀機率法預測資源總量是

545。72

噸。

小秦嶺金礦區金品位在

6-15 g/t

之間(

Fan et al。

2000

),總的來說,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銀金礦的產出,通常以包體或者細脈的形式產在黃鐵礦中,少量散佈在石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