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文/炒米視角

在《康熙王朝》裡,康熙殺了阿密達的父親噶爾丹。面對阿密達的仇恨,康熙選擇給他一支短劍,並告訴他你隨時可以來報仇,哪怕自己死後,也可以找自己的後繼之君報仇。此乃攻心術也。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康熙三次御駕親征準噶爾,在經歷了自己病倒、大營糧草被燒、索額圖圖謀不軌等風波之後,終於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一決雌雄。此戰康熙贏得了勝利,成功化解了準噶爾的崛起之勢,為大清暫時解決了西北的肘腋之患。

此戰康熙是慘勝,不是軍事上的力不從心;而是自己為了贏得這場戰爭,可謂犧牲得太多太多。

自己最愛的女兒藍齊兒完完全全成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自己的兒子胤禔差點成了俘虜;自己也因為這場戰爭生病而差點喪命。康熙以犧牲親情得巨大代價班勝了噶爾丹。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而引發這一切的都是噶爾丹的不臣之心,所以噶爾丹必須死。但是噶爾丹死,並沒有也不能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

當自己的外孫未來的準噶爾大汗阿密達發誓要替父親報仇的時候,仇恨的種子開始在阿密達的心底生根發芽。

“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你等著!”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這個局面既世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其實有很多選擇。但是解決不好後噶爾丹時代大清和準噶爾的關係,就是沒有徹底解除大清的肘腋之患。

面對這種威脅普通人的原則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既然康熙已經犧牲了藍齊兒的幸福,割捨了這份親情,可以不妨多割捨一些,斬殺阿密達,就不用擔心他再來報仇了。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但是這是下下之策。康熙這麼做,與準噶爾的仇恨就真的無法化解了,原本明明是噶爾丹的錯,康熙打贏了他懲罰了準噶爾。但是康熙如果殺了阿密達,那性質就變了,就是告訴世人康熙害怕準噶爾報仇,將來會有無數的“噶爾丹”出現,去挑戰康熙的權威,與大清發生戰爭。更何況阿密達是康熙的親外孫啊,親情本身對康熙而言彌足珍貴,殺了外孫,道義上也說不過去。

康熙知道面對敵人可以用刀兵,但是面對親情,“攻心”為上。康熙給了一把短劍給阿密達。

1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馬良曾經向蜀漢丞相諸葛亮諫言“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要解決南中問題,必須讓蠻人徹底從心裡服氣,諸葛亮因此“七擒七縱”蠻王孟獲。

康熙自然無法做到七擒七縱噶爾丹。因為大清和準噶爾的實力對比,絕對不是蜀漢對南中。準噶爾並非一朝一夕的強大。雖然噶爾丹死了,但是準噶爾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的存在。

“阿密達,朕不僅是大清皇帝,還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如果你一心要報仇,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後繼之君。”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首先,給阿密達短劍,就是告訴天下人,康熙不怕準噶爾來報仇。你要來殺我,我甚至可以給你刀。你不但可以找我康熙報仇,我康熙死後,你還可以找我的後世之君報仇。從而向世人展示了康熙強大的自信,如此自信源自實力。

其次,但是康熙除了不能認輸的大清皇帝身份以外,該有一重身份,那就是阿密達外公的身份。從親人的身份我希望我們化干戈為玉帛,不要再想著世代報仇,冤冤相報的本質是親人殘殺,就像這把劍,當你把利刃面向我的時候,另一面利刃正面對這你自己。相信我,沒有贏家的,戰爭的創傷只有親情能彌合。

康熙臨走的時候,將自己的龍輦留在了草原,他隨時希望藍齊兒能夠化解仇恨,帶著橄欖枝回北京。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

只是若干年後,阿密達長大了。在藍齊兒親情的化解下,阿密達選擇臣服康熙,要給康熙納貢。藍齊兒坐著龍輦回到北京探親。

到了北京,藍齊兒才發現她心心念唸的紫禁城裡的那個小家早已不再可,落滿了灰塵,掛滿了蛛絲。而自己最惦念的母妃容妃已經被打入冷宮洗馬桶去了。藍齊兒徹底出離了憤怒,她要讓阿密達起兵反清。

得之於斯,失之於斯。江山與親情在康熙這裡永遠世個矛盾體。維繫能化解仇恨得武器卻正是康熙的軟肋。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康熙卻送他一把短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