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昨天晚上睡覺睡不著,冥想了一個鐘頭,把里根時期的基本經濟脈絡梳理了一遍。一覺醒來,記憶猶新。但是上午事情太多,沒得空寫下來,現在趁還沒全忘記搶救一下。里根時期的脈絡絕不能和羅斯福時期對立起來,更不能對立起來,就像有人把黑格爾和蘭克對立起來一樣可笑,彷彿具體展現的方法不同,一個重思辨,一個重考據,兩者就迥乎不同了,實際上兩者的哲學基礎都是客觀唯心主義,正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說給了蘭克“客觀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支撐,沒有這一點19世紀的孔德-蘭克“科學主義”紀元是難以想象的。同樣,里根絕對不是80年代的胡佛,他的經濟實踐都是建立在“羅斯福方法”的基礎之上的,而非簡單的退回到20年代的“柯立芝繁榮”上來。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這裡需要先把羅斯福時期、尼克松時期和福特時期的基本線索梳理一下。羅斯福新政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對產業資本的干預,但是人們對此之外的政策基本不清楚,所以把羅斯福新政簡單的和國家干預劃等號,對於金融領域的改革實質並不清晰,而這恰恰是危機發生的關鍵和醫治問題的藥引子。

大蕭條的基本邏輯如下:資本市場(金融市場)上的大資本隨著底層投機資本的斷裂而極速撤資,導致投資衍生品行業的一般商業銀行損失慘重,為了保證基本運轉而催收放款業務裡的產業資本還錢,結果導致很多產業資本倒閉,連帶使得市場共同體產業倒灌模型發生急劇衰退,催收大公司大資本不成的銀行開始催收普通訊貸消費者,導致很多個人也開始破產,這樣資本市場共同體和產業資本倒灌增長的市場共同體都開始衰退萎縮,而這一過程中唯一獲得暴利的就是頭部金融資本,他們在做空資本市場之後開始將受到連鎖反應的產業資本也進行收割,實在受不了破產的財產抵押就被他們廉價拿走,然後再做多,再做空,週而復始。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英國早期的經濟危機也是如此,只不過主要撬動的槓桿是產業資本,而非直接依靠資本市場(金融資本)引發危機做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存在不存在?有消費能力的購買力不足與資本主義生產的相對過剩之間的供求矛盾,存在,但是它本身製造的危機並不會像有了大的金融資本之後這樣劇烈,頂多是中等規模的蕭條,過後很快恢復。但是金融資本並不一樣,他要做要運轉都是全市場規模的,不是少數企業倒閉和部分的市場蕭條可以做到的。而且產業倒灌模型本身就是一個用時間延期來保證總收入預期樂觀帶動的總需求持續增長的,而金融恰恰是加速這種時間差的,時間差一加速,資本流轉速度過快,就會導致資金鍊更加容易斷裂,斷裂的速度越快、次數越多,資本主義危機就會越嚴重。

只不過到了美國這個階段,大英帝國在海外資本市場佔有率極高,導致直接與產業資本結合的過剩資本太多又沒法搶佔市場輸出,所以最後大量的轉化為資本市場而非實業商品市場上的資本,因此危機不僅容易從實業資本領域爆發,而且更容易從金融資本領域爆發,20年代一直在煤炭、紡織、造船等領域積存的慢性危機在1929年金融市場的危機爆發後極化,這也能部分佐證上一段中我們所描述的那種危機解釋的可能性。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財團,尤其是英格蘭銀行財團與地中海財團之間的矛盾越發嚴重,地中海財團的部分資本流入美國,形成了新的金融財團,與前述兩者三足鼎立,乃至推動了二戰爆發,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德國,在凡爾賽和約後一直嚴重依賴美國金融資本的投資,有學者稱之為“債務出口順差”(美國在20年代後半段一直靠資本輸出也就是資本借貸維持貿易順差),在1929年後被連帶做空,導致美國大賺一筆。所以很顯然,危機這個界定是相對於一般納稅人和市場共同體的,而非市場共同體的全部成員,尤其是財政借款人,他們在這一過程中賺到飛起。做多(產業資本繁榮)時收穫股權和長期放貸紅利;做空時拼命宰割市場共同體積累的財富。平時賺,危機災難時更賺,只要不危及自身地位就沒事。

對於大學蕭條,羅斯福新政提出的藥方很簡單,那就是“開源節流”。如何節流?把美國的直接金本位停掉,堵住黃金外流的通道;何謂開源?透過部分做空德國-歐洲的方式拿來大量的國際黃金補血。但是對於產業倒灌模型,羅斯福提出了和胡佛不同的方法,胡佛主要關注納稅人精英,也就是產業資本和商業銀行,但是你說在大蕭條情況下他們會把這些錢用於市場共同體嗎?顯然不會,而是還錢、投資頭部金融家。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大公司和大商業銀行紓困,同時把僅有的補助資金投資到最保值的頭部金融專案上,這樣等於說投入的錢越多,最後流回財政借款人那裡的資本就越多,黃金始終集聚在他們手裡,而且越來越多,而且更糟糕的是,胡佛不關水龍頭,還放任金本位制繼續執行,導致黃金在集聚到頭部之後更多的流向了英帝國金融體系避險投資,這樣胡佛解決不了國內的商品市場共同體的危機,也無法提振資本市場共同體的信心,所以一事無成,而且隨著錢發的越多,黃金總量同時減少實際幣值也會降低,也就是貶值。危機就會惡化。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羅斯福堵上黃金從頭部集團流向國外的缺口,穩住資本市場共同體;給基層的貧困者和中低收入者發錢,這些人肯定不會把錢投到頭部資本市場裡去,而是為了活命買吃的穿的,所以這部分補助會流進商品市場共同體裡,這樣才能重新啟動產業資本。這樣資本市場的底層商業銀行恢復市場活動,而商品市場的上層資本恢復活動,實現了胡佛想要實現卻沒辦到的任務。胡佛是治標不治本,而羅斯福是分類討論,對症下藥,所以兩者的結局大不相同。

尼克松時期其實是完成了其中一步,也就是把黃金外流閥門堵住,同時以做空威脅逼迫石油危機的白手套歐佩克把錢流回美國。而在這個過程中,流回美國的錢其實增多了,因為這就好比一場國際做空,歐佩克石油漲價,歐洲也被迫花更多的錢賣油,美國表面上看起來也多花錢了,其實這些錢懾於美國的黃金威力重新流回美國,自然多了歐佩克從歐洲日本敲詐的錢了,這是第一波割羊毛;第二波是有大宗商品特別是原油漲價帶來的急遽通脹,而西歐國家不封口黃金外流,為了救市投入更多的貨幣,自然只會加劇通脹,而起不到凱恩斯與羅斯福的效果。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那有人會問了,西歐為什麼不堵住黃金缺口呢?和歐佩克一樣,都是嚇得,這不是說軍事威力,而是黃金做空的威力,美國看到黃金優勢快沒了,掀桌子不玩了,但是人家黃金確實還是比你有優勢的,你說不怕被做空是假的。所以西歐知道自己被坑了,但是不敢用金融手段,只能用實業手段來挽救,實際上還是沒用,這樣西歐的黃金又透過西歐救市期間的通脹變相大量流入,西歐一看被你搶也是流走,還不如我主動投降,把黃金存在你那,這樣物權上還是我的,如果被你用市場行為做空流走,那就真不是自己的了,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買美國國債吧。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中東石油危機實際上是對西歐的一場做空狂歡。但是尼克松在國內市場,特別是商品市場上沒玩明白,繼續超發貨幣,這樣你發的越多,黃金就算掠奪來更多,也禁不住“造”啊,黃金總量即便有增長,也是一定的,不會跟著貨幣發行而同步增長,所以貨幣貶值會更嚴重。之後美國又發生了好幾次經濟危機,罪魁禍首都是美國自己的石油壟斷資本和財政借款人本身,他們為了牟利不擇手段的利用由貨幣貶值導致的產業倒灌模型(商品市場共同體)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觸發情況,多次做空,瘋狂做空。石油托拉斯甚至主動煽動能源缺口帶來的危機。美國本身原先是石油出口國,但是為了維持本身的高額利潤,他們把美國硬生生轉變成了石油進口國。他們長期壓低石油進口的價格,到國內高價販賣,同時阻抑國內石油開採的發展,來維持高油價。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70年代後,這種牟利方式更多地與金融托拉斯相掛鉤。一個明顯的標誌是,歐佩克成員國廣泛地實現了石油企業的“鍋有化”。你覺得有實力還有利益訴求的美國石油托拉斯會這麼人獸無害嗎?顯然不會,只不過他們把這部分收入“還給”產油國之後又透過“自願投資”的形式返回美國,而且這中間還搜刮了別的石油進口國的資源,每年他們都可以吃利息,但是主要的利益都被美國的銀行拿走。這種形式在日本的實業資本與銀行合作體重就很容易看到,日本有些銀行或者工業企業是虧本的,但是還能照常經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透過一部分企業的虧本經營使得其他部門獲得暴利,這些暴利中的一部分被補貼到虧損企業中,同理,減少股份的這部分石油壟斷資本的“損失”就由銀行資本“補償”。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說了這麼多,里根到底完成的是哪一部分呢?減稅開支,發揮作用的實質根本不是激發了什麼“企業家精神”,而是把超發貨幣量的投入、黃金的貶值遏制住了,這樣貨幣不怎麼貶值了,那企業出售商品就不會為了保值而傾向於漲價,剩餘資本也不會為了保值而不願意購買實物、更多的投入資本市場,陷入尷尬的“胡佛迴圈”了。從這裡我們能看出,胡佛和尼克松、福特、卡特雖然採取的辦法不甚相同,但是結果卻差不多,都是促使資本流向頭部資本(黃金集聚在財政借款人的錢包裡),起因不同,但是病理是相同的,都是在商品市場共同體和中低層資本市場共同體中賺不到錢了,一個是自上而下的資本市場-產業資本資金鍊斷裂導致的全社會經濟蕭條、萎縮,一個是超發貨幣胡亂補貼和產業資本為了保值而繼續提高物價、投資頭部金融導致的市場不景氣惡性迴圈。讓貨幣保證一定的價值,讓納稅人更多的從自己的錢中獲得資本折舊和消費的積極性,這樣能讓市場上財富的“含金量”沉澱下來,而不是隨著崩壞版凱恩斯不斷沖淡。

你減稅、削減福利開支,本質不是為了讓人減少依賴,發揮更多的“創造性”、“積極性”,而是讓市場的獲利可能性提高,讓錢更願意在市場上流轉而不是在銀行、保險櫃和長週期理財產品裡存著,停止流通,這才是最本質的東西,很多人就喜歡文化論來解釋,其實根本就沒有說服力,削減開支的同時窮人的消費力還必然減少了,窮人在市場上的佔比不小,還容易引發基本矛盾型別的危機呢,你怎麼解釋?解釋不了的。里根推出這個政策的時候,因為新政資本主義,全社會的中產階層增長了,他們自然願意少交錢多留著錢自己花銷,畢竟更多的是勻出去給窮人花,他們自己不樂意這麼幹。實際上福利減少后里根-老布什的保守主義讓中產的數量減少,貧富差距拉大,更多的中產退出自己的“小康”狀態,重新成為窮人。到90年代他們實在受不了了,又開始選舉民主黨人上臺,克林頓就是典型。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選民理解的里根和經濟學意義上真正發揮作用的里根根本不是一回事。他解決不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但是可以用一定的方法讓市場共同體的上的財富流動更多,這樣金融市場上的危機就容易緩和,同時讓商品市場上的貨幣含金量穩定下來,更容易維持一定的自發流動性,這樣缺口的爆發就能得到延緩,但是大蕭條式的危機還是難以避免的,因為隨著兩個市場的資本流動性增強,投機和故意做空帶來的各種週期紊亂,會更加速到來,更不穩定。里根執政八年,其中就爆發過一次危機,不過這波危機和之前的危機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這是加速流動性帶來的,而之前那些危機是貨幣不斷貶值導致市場流動性極差帶來的。加速流動性和貨幣填坑積累長了都會帶來市場上獲利可能性急遽下降,這樣就會產生一波“客觀危機”,之後善於做空做多的金融資本就會利用這個弱點來認為擴大危機,這就是“主觀放大危機”。

新自由主義的金融自由化,過去被解釋得很寬泛,而且也不夠全面;奧派擁躉則更流於表面,直接將其視作斯密的二次復興,離實質更遠。雖然經濟學複雜莫測,變化萬千,但是我想有這麼兩點可以把握。第一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存在的,但他不會直接帶來巨大的經濟危機;第二點,金融領域千變萬化,離不開一個核心,就是黃金,用黃金衡量各種行為的實際利益流動、貶值升值、做空做多,會幫助一般讀者方便不少;第三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是基本矛盾,但是危機的擴大與極化必然和資本市場的“危機”有關,甚至本是不大的基本矛盾型別危機,會被資本市場的危機引爆,大危機離不開金融資本的“貢獻”。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取徑著眼點不在於減稅、削減開支還是擴大赤字、增加稅收,而在於擴大、提升流動性。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透過流動性緩解危機,但在根本上,他採取的仍然是黃金尺度下的開源節流,尼克松打好的底子,里根過來用“流動性”狠狠的薅國際羊毛,日本從1985年到1989年之間發生的泡沫化,實際上都和這種“倡導流動性”有密切關係,因為美國鼓勵搶國際上的黃金,只不過此時最強勁的對手是日本罷了。為什麼歐洲也跟著升值,黃金流失情況卻沒有那麼嚴重,出現日本那樣的經濟危機呢?西歐此時已經吃大害了,懂了明白了,既然黃金缺口不敢堵,那我們就儘量減少自己內部的損失吧,聯合浮動匯率,甚至英國也一度加入,特別是日元崩潰的那一段時間,1990-1992年間。西歐諸國的資本發現無論資本待在哪裡,安全程度都是一樣的,那我還跑個屁,更何況資本做空的那種情況被嚴格限制和監督,地中海財團的鼎力支援,導致地中海財團的“新政”出現了,歐元其實就是這種“新政”的產物。不敢關上財富流失的閥門,那就加強對內部資本市場投機的遏制,所以他們挺過了那一波危機,但是日本就沒有。

次貸危機剛過,歐元區就出現問題了,這是德國和地中海財團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共同抱團取暖對沖美國國際“流動性”的危機關頭剛過,地中海財團就想進一步爭奪領導權了,這樣德國自然是不肯的,那好嘞,不想交權,咱就折騰一波,南歐幾國的窟窿本來就大,就有慢性危機,給你整一波,折騰死你。德國給希臘什麼的輸血,這就是強迫他交權,但是就這麼僵持著,誰都不鬆口,做空南歐後德國與地中海財團之間的矛盾加劇,兩方都加碼,德國要和俄國搞能源合作,防止地中海財團藉助能源閥門攫取歐洲金融主導權;同時加碼賭注BRI,藉以頡頏地中海財團的勢力。地中海財團也不閒著,要分裂歐盟,強行打通以色列開採的利比亞海上油氣田到希臘的能源通路,擺明了要對撕的節奏,只不過懾於美國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兩家子才沒真正鬧掰。第聶伯河上的炮火再一次割裂了歐洲,這種割裂不是說歐俄之間,而是說歐洲內部的割裂,特別是隨著地中海財團與沃伯格財團之間的合流程度提高,與德國追求自主的訴求會漸行漸遠,這嚴重威脅著歐洲的團結,所以毫不誇張的說,歐洲分裂、歐元區解體的風險越來越大了。然而另一方面,不想被美國控制的力量會越來越容易團結起來,特別是BRI這個體系。

里根:表面像胡佛,裡子是羅斯福的揚湯止沸者

里根方法是對羅斯福方法和尼克松框架的整合,本質上是金融集權階層的自由主義,這也是羅斯福一系列經濟措施的本質。里根嘴巴上最反對羅斯福,實際上是羅斯福最得力的繼承者之一。新政與新自由主義、金融自由化並沒有本質上的衝突,而且實質上是一種東西,只不過在處理商品市場共同體的時候具體操作有所不同,一個強調流動性,一個強調貨幣超發的刺激。但在資本市場共同體和大戰略上是一致的,里根的做法只是表面上像胡佛,本質上還是羅斯福那一套,只不過更加強調金融托拉斯的主動出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