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印度的文明古國文化,最初是怎樣進入中國的?

源自印度的文明古國文化,最初是怎樣進入中國的?

我們常常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於儒釋道“三教”,而其中的釋家卻是唯一起源於異域、而後融入到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那麼這樣一種源自於印度這一文明古國的文化,最初是怎樣進入中國的呢?

在恆河養育的古印度,曾有一個古國名為迦毗羅衛,大約在今天的尼泊爾南部地區。公元前6世紀到5世紀間,大體上與孔子在世的春秋時期相當,迦毗羅衛國國王淨飯王誕育了他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向當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印度百姓們宣說覺悟的真理,希望能救助他們解脫這痛苦的一世,也由此標誌著佛教正式的誕生。雖說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軸心時代”佛教就已經在不遠的古印度生根發芽了,但實際上一直到距此兩百多年後的兩漢之際,在鄰國蓬勃生長的佛陀教說才漸漸地傳入漢王朝統轄的內陸地區,後來東晉高僧僧睿說的“慧風東扇,法言流詠”,就是在形象地說佛法的智慧如行走的風一般,從異域來到東土。

源自印度的文明古國文化,最初是怎樣進入中國的?

對於印度佛教這樣一個“陌生人”來說,中國畢竟有著完全不同於“種姓制度”、“婆羅門教”、“天啟吠陀”等等印度風情的文化,佛教使用的梵文、巴利文等等語言也與古漢語天差地別,所以當印度佛教來“做客”的時候,“客人”需要讓“主人”聽得懂他說什麼,“主人”也需要用自己已知的方式去努力理解未知的“客人”,於是就出現了漢代“黃老”、“浮屠”並稱的現象。這個話出自於《後漢書·楚王英傳》,原文是“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說漢明帝時期的楚王劉英,崇奉黃老之術。

所謂“黃老”,指的是傳承於黃帝、老子的各種學問和方術,漢代人認為陰陽五行、天文星象、醫經房中等等都是源於黃老,因而為修長生久視之道往往對其推崇備至,併為之設立祭祀。同時,當時的社會還有個流行的大風尚,那就是先秦道家的清虛無為之道,人人皆知《道德經》五千言乃濟世度人之良方,可以說,這一時期“黃老”是漢王朝這個“主人”非常重要的特點。“浮屠”又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佛陀”的一種音變,類似的還有“浮圖”、“佛圖”等等,《後漢書》這裡提到“浮屠”,首先可以表明至少在漢明帝時期佛教就已經被中國人接受了,然而就像楚王劉英的看法一樣,大多數人都還只是把佛教當作一種齋戒祭祀,認為其與黃老之術沒什麼差別。

源自印度的文明古國文化,最初是怎樣進入中國的?

事實上,弘傳“四諦八道”、“緣起性空”的佛教起初當然不同於誕生於中土的黃老之學、神仙方術,但是這種誤會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作為“主人”的漢朝人並不能一開始就全然通曉佛教陌生的奧義,而較為熟悉的黃老學既然也談“無”,那麼互相比附起來當然更好接受。另一方面,作為“客人”的印度佛教初來乍到,不依靠一些實在的術法神技難以服眾,這也是佛法裡反覆說明“開方便門”的體現。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兩種相互異質的文明在交流對話時,往往需要首先使用彼此都熟悉的“語言”溝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為今後的合作共贏甚至血脈相連創造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