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為何選中計?上計的結果是啥?下計真的是擺設嗎?多看看歷史

例子。

領導:公司現在想弄個線上直播促銷。你策劃一下。你:OK,領導,我有3個計劃。方案一:邀請明星現場直播,效果最佳,預算50萬。方案二:邀請網紅參與,價效比高,預算5萬。方案三:前臺小黃包裝上陣,成本最低,預算5千。

領導暗酌後道:方案一太急,方案三太緩,那就方案二吧。你:嗯嗯,那我這就找財務報款?

領導:莫慌,記得把預算控制在10000以內

。我:安?這個價格請不到任何網紅啊。很可能會影響宣傳的效果。

領導:

用錢請要你幹嘛?

沒錢請到才是你這個職位要考慮的事情!你:……呃,好吧。我努力。(線上直播中)領導:直播間這2個誰是網紅?你:請到網紅看成是網紅不算什麼,沒請到網紅看成網紅那才是本事……

這個例子的前半部分告訴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符合客觀實際,決策不僅要看收益,還要看本單位的實力。上計展示的是你的策劃能力,下計是公司的實際水平,中計才是給領導的真正建議(在現有基礎上跳一跳就能達到的)。

這個例子的後半部分告訴我們

:上計:類同於理想計劃,預算充足,團隊執行力強,計劃完整,資訊充足,反饋及時。中計:可滿足以上一項,或每項的執行力可達到20%。下計:你知道領導知道你在磨洋工。你也知道公司沒有錢。

公司也付不起錢也只能看著你磨洋工。領導在假裝他有辦法

為了避免公司解散做出很多事情都在推進的樣子

,以防前臺小黃跑掉供應商催款。你還必須與領導合作假裝胸有成竹。只是在實際轉進中自己在謀利並準備隨時拐跑前臺小黃。

通常,所謂的上計看似一勞永逸,一箭雙鵰,甚至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好局面。但要想

實施這個計劃需要非常嚴酷的條件——

哪怕你拿到了50萬元的預算,也會出現豬隊友不給力,執行力達不到,效果不好等因素。

易言之:上計在理論上是無可挑剔的,

但在實際操作中太難

,容易崩盤。簡單概括為:毫無破綻的廢話,因為基本上做不到。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例子

:在劉備和劉璋翻臉之前,謀士龐統提出了三種策略供劉備選擇。上計是:挑選精銳,趁夜潛入成都。在對手做出反應之前,立馬拿下劉璋。

君王為何選中計?上計的結果是啥?下計真的是擺設嗎?多看看歷史

中計是:讓劉備先給劉璋送去一封信,假裝講荊州有事,欲歸荊州。

等到劉璋看到這封信並要求沿途的官員為劉備送行時,趁機殺死涪城將領楊懷和高沛。同時

兼併他們的軍隊,接著再進攻成都。

下計是完全規避風險。不打仗,立刻回荊州,重頭再來。這裡的上計好嗎?當然好。問題是這個

上計是加了條件的

。《三國志龐統傳》:

璋素不斷,亦無防備。

那麼如果劉璋這次有備呢,或者忽然變得很果斷呢?

這個上計好處肯定是巨大的,但顯而易見也是非常危險的——當時的致命性問題是:對於沒有後方支援、沒有軍事優勢的劉備來說,很容易被前後夾擊。因此,

《先主傳》:先主允其中計。

那麼,歷史上有選上計的嗎?

有啊,成功的例子是破斧成舟。宋義的按兵不動就是中計,而下計是直接退兵。項羽殺了宋義,獲得了軍隊的指揮權。然後他一把梭哈,反殺成功。就再也沒有人敢提“上、中、下計”。

君王為何選中計?上計的結果是啥?下計真的是擺設嗎?多看看歷史

而東施效顰的例子也不少

。譬如街亭馬謖,事實證明不是任何人都能當項羽。再如《明代海患略》:

上計:安布海哨而勿使近岸;中計:拒守海岸而止於登泊;下計:縱之深入,聯當坐罪,為禍地方。

不幸的是,上計並沒有被朝廷採納。

明朝對付海盜的策略正是“下計”。

結果,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流掉了太多鮮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終確實平定了海患,而國家也因此而衰落了。

那麼,歷史上有選下計的嗎?

有啊。曹爽在高平陵時,上計是帶著皇帝逃往許昌,並號召天下勤王。中計是召集軍隊當場抵抗。下計是投降當“富家翁”。他選擇了下計,結果被滅族。

君王為何選中計?上計的結果是啥?下計真的是擺設嗎?多看看歷史

下計真的不能選嗎?也不是。

最經典的:隋末,李密也向楊玄感提出三計。

上計是攻涿郡,斷隋煬帝后路;中計是進入關中,從上游靠近關東;下計是直達洛陽,奪東都以面四方。

楊玄感聽完後說:“

我覺得你說的下計才是最佳方案。

目前所有的官員和他們的家人都在東都。如果不把他們帶出來,我們怎麼能服人心呢?而且,如果我們不打殲滅戰,怎能顯示我們的威望呢?”於是沒用上計而是選擇了下計。

儘管楊玄感最後還是敗了。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隋朝的統治在當時並未瓦解。楊玄感本身實力又不足。不

管他使用什麼策略,他都可能面臨失敗。

在這三計中,上計是要面對隋朝的精銳,有很大的風險,完全是不可行的。

中計的問題也很大。因為楊玄感的老巢在黃河以北,倘若選擇西進,第一步是穿越黃河,然後挑戰陝西兩側危險的函谷關。

相比較而言,也只有下計能夠用一用。

雖然問題也很大,但對比上計和中計,風險小一些,

主要還是想把希望寄託在野戰上。

君王為何選中計?上計的結果是啥?下計真的是擺設嗎?多看看歷史

因此更進一步,

所謂的

“上中下”計並非指計策本身的“好中差”

。依據力量對比和形勢發展,謀士的3種策略都有機會變成最佳策略。作為君王,考驗的是分析和決策能力。哪一個是最好的,還要從戰略目標著眼。這樣,才能選出最好的方法。

順帶。關羽和張飛死後有3種策略。上計:陛下,你必須承受悲痛。我們將整頓部隊,慢慢解決問題。我們先把宜昌弄回來。不要急於復仇。緩緩收復人心,一點一滴奪回荊州也不過十年。

哦,順便說一下,我們必須繼續團結東吳。

畢竟曹賊才是致命威脅。我們必須忍受。只有堅持下去,我們才能恢復大漢啊。中計:陛下,如果你一定要報復,請不要御駕親征,

讓別人代理指揮大軍。

你太悲傷了,很容易因為復仇而忽視危險。不要因為陸遜年輕就看不起他。

君王為何選中計?上計的結果是啥?下計真的是擺設嗎?多看看歷史

下計:如果陛下決心親自戰鬥,我們也不會阻止你。但你必須小心。

失去土地總比失去人要好啊。

後來大家都知道,劉備送了一波人頭,而蜀漢一直未能從這一系列損失中恢復過來。

但當時除了選擇下計,還能怎麼選?

上計有太多的需求,是聖人的選擇。

中計也不容易,因為君王渴望復仇。下計當然是很爽(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