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年的傳說

上古時代,神箭手后羿射下九個太陽,其中有一個沒死落進了東海,被一位龍女救起並相愛產下一子,取名叫“夕”。夕生下來就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後來太陽死了,只剩下夕流落東海,脾氣也越發暴躁。以百獸為食的夕冬天找不到食物,就在夜幕降臨時襲擾村莊,吞食人畜,禍害人間。

有一位勇敢的小神仙叫“年”,他想殺死夕獸,以拯救人間。他帶上灶王爺給的寶物“火符”和“紅綢緞”下到凡間。

十二月三十日這一天晚上,夕又出來塗炭生靈。年與夕大戰到深夜,夕害怕年紅色的綢緞、火符及噼啪炸響的爆竹和火光,於是跑回東海,再也不敢出來。人們得知年勝利的訊息,紛紛從家中出來“恭迎年”“敬拜年”。

後人為了紀念年勝利地打敗夕,就把十二月三十日這一天叫做“除夕”,而除夕後的初一也定為節日,叫“迎年”,漸漸的演變成現在的“迎新”“過年”。這時,人們都會舉著燃燒的竹竿歡聚慶祝。後來人類發明火藥,“爆竹”演變成了現在的“花炮”。

而“拜年”也演變成親朋鄰里間互祝問好。“紅綢緞”則演變為門窗上貼的紅對聯、紅福字。

關於年的傳說版本有很多,經考證,此版本是北方流行的說法叫除夕,南方叫年。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滿族春節的由來

2

0

2

2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春節,俗稱“過年”。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滿族春節,在舊時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早在《渤海國記》中就記載:“民歲時聚會作樂,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這是描寫滿族先民 靺鞨人,在唐朝渤海國時期過春節的情形。到了金代女真時期,滿族人更把春節當成大節來過。每當進入臘月,滿族家家殺年豬,相互請吃白肉血腸,準備過年用的東西,俗話說“一進臘月門,便有過年來。”清代定都北京後,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久經同化,多已相類,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形成自己民族特色的節日習俗。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滿族民諺素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對子;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裝升斗;三十兒晚上坐一宿;初一早上可街(

gai

)走”之說。吉林滿族人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二月二結束,整個大年都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尤其是年三十兒的“團圓飯”,是滿族過年最重要的內容,孫男弟女簇圍在老人周圍,闔家團聚,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採年息花習俗

年息花,滿族人稱為“日吉納花”,滿語為“阿德布合”。漢族稱“野杜鵑”,朝鮮族稱

“金達萊”。

滿族過年祭祖燒香是年棲香(年息香),其香料是用年息花製作的,因此,過年時有采年息花的習俗,即在每年臘月初七,滿族的格格

姑娘

們爬上山頂石砬上採年息花枝。採回後,將其插入裝滿水的瓶子裡,擺在箱蓋和窗臺上,二十多天後適逢過年,年息花枝上的花苞正好趕在正月裡開花,花期可持續半月左右。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關東滿族人家,伴隨著新年的鞭炮聲,一時花枝怒放,滿屋飄香,春意盎然,真讓人精神振奮,心曠神怡,增添了節日。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年息花歌

今個臘七兒,明個臘八兒,上山來撅年息花;

年息花,生性乖,臘七兒採,臘八兒栽;

三十打骨朵,大年初一開。

紅花開,粉花開,花香飄到敬祖臺;

財神來,喜神來,又賜福,又送財;

年息花兒道年喜,年息花兒年年開。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掃塵

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的說法

因“塵”與“陳”諧音,有“除陳布新”之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中國南方稱“掃塵”為“撣塵”,吉林滿族稱“掃房兒”。滿族過年掃塵的習俗受漢文化的影響,在每年農曆二十三過小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喜迎遠方親人回家團聚。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辦年貨

吉林滿族人極其重視“過大年”,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忙年,上街購置能夠滿足全家人使用到大年結束的各種年貨。所謂辦年貨,是吉林滿族人準備和置辦過年物品的俗稱,又稱“辦置年嚼骨”,即人們趕臘月集買鞭炮、紅紙、年畫、糖、煙、茶、花椒、大料等物。過去賣東西是鋪子用一大張紙把年貨打包,所以稱“打年紙包”,而窮人家只能在年底二十七、二十八趕集去買點東西,俗稱“趕窮棒子集”。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回家過年

“回家過年”是家人團聚歡樂的時刻。無論人在天南地北,都要在年三十兒團圓飯之前趕回家中過年。團團圓圓回家過年,是全家人度過的最幸福、快樂的節日。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對聯最早萌芽於南朝,在《荊夢歲時記》有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雛形。發展於明代,繁榮於清代。滿族是尚白民族,過去滿族春聯都是寫在絲綢織的白絹上。現瀋陽清宮廷尚存有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但滿人入關久遠,深受漢文化影響,此風俗在民國後漸漸消失,改為紅紙貼對聯。

滿族人家在大年三十兒一大早就開始貼窗花、貼對聯。無論是房宅、門窗,還是倉房、牛舍,不管是車、船、爬犁,還是豬圈、雞窩等地方都要貼上吉言祝語,以此寄託著滿族同胞對生活的美好祈盼和祝福。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滿族人在貼對聯時,必須要在橫批下面或者“福”字下面放幾個

一、三、五個不等

“掛箋”,也叫“滿洲彩”。“掛箋”是一種剪紙,用薄薄的五彩紙,剪出吉祥如意的字樣或者圖案,下面留有裙邊。由於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過年時,旗人便在門上貼與自己所在旗顏色一樣的掛箋。這些掛箋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剪窗花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過年時,滿族人喜歡在窗戶或棚上貼上各種各樣的剪紙,稱為“窗花”“棚花”。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窗花,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民間剪紙藝術品,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滿族立燈籠乾的習俗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每逢過年和元宵節,滿族有立燈籠杆的習俗。即在滿族的農家院裡都會豎一根高聳入雲的燈籠杆。鄰里之間,競相比高,你家高過屋簷,他家高過屋脊,燈籠杆一年比一年高,象徵滿族人民的生活節節高。

據考證,燈籠杆源於滿族人民用來祭天和神鵲的“索倫杆”。索倫杆也叫神杆,傳說神鵲救過清太祖努爾哈赤。

隨著社會的發展,滿族祭天和神鵲的風俗也逐漸消失了。後來,每逢春節,人們便在院子裡豎起燈籠杆,點上燈籠,從此,高高的燈籠杆代替了“索倫杆”。

滿族人在除夕之夜和元宵節的晚上,家家都是紅燈高挑,紅燈映照著房上的白雪、簷下金黃的玉米,真是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團圓飯

團圓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閤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三十兒”傍晚,闔家團聚,共進晚餐,滿族人稱吃“團圓飯”。這是滿族人一年之中最豐盛的一餐,菜餚必須是雙數,必須有魚,寓為“連年有餘”。壓桌碟裡必須放上蔥和芹菜,寓為“聰明勤快”。最後一道菜必須為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頓飯,要多拿筷子多拿碗,其寓意是讓家裡人丁興旺。吃飯還要給“姑媽媽”留個位置,擺雙碗筷,一起來吃團圓飯。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姑媽媽傳說

傳說“姑媽媽”是個聰明孝順的滿族姑娘,為侍奉多病的訥訥(媽媽),她熟讀醫書,嚐遍百草,成為高明的醫生。訥訥百年之後,她衝破家規,用盡積蓄,為百姓治病,

50

歲時在行醫路上的大榆樹下辭世。因她終身未嫁,人們尊她為“姑媽媽”,吃團圓飯時給她留個位置,意思請她來家一起吃團圓飯。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年夜飯吃餃子

據記載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兒”

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元代稱“扁食”

明代以後普遍稱餃子。子時煮餃子,稱為“交子”,取其“更歲交子”之意。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吉林滿族人家年夜飯必須吃餃子,滿族稱餃子為“同心餑餑”,意為紀念傳說中的勇士阿克佔率領大家同心協力平定虎患,換來春節的安定祥和。餃子要包成元寶形,俗稱“揣元寶”,擺放時橫看、豎看都要成行,意為“財路四通八達”。同時還要在餃子裡放上幾枚銅錢,祝福吃到的人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子時煮餃子,當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

吃餃子的由來

相傳,過年吃餃子,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習俗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吉林滿族人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有為父母延壽祈福的意思。“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守歲,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守歲的習俗來源於“年”

獸的傳說故事,古時候為了躲避“年”獸的侵害,每到除夕夜晚,人們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互送荷包習俗

吉林滿族過年期間,有互送荷包的習俗。荷包,滿語為“法都”。是由女真時期盛放食物的皮囊發展到後期用綾羅綢緞各種材料製成的荷包佩飾。由實用性向佩飾性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情、婚嫁和節日的重要禮物。

清代,春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的荷包,而在民間過年時,滿族人也互相贈送,以祝願吉祥平安。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吉林滿族人晚輩要給長輩拜年,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給族中長輩拜年。新結婚的媳婦身穿鮮豔的旗袍,腳穿馬蹄底旗鞋,由大伯嫂子領著先給祖爺磕頭獻香,然後給族中長輩拜年(舊時滿族婦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

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

,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

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

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

“年”飽餐

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拜丈人

年初六,滿族人家的姑爺帶著媳婦和孩子,一起去丈人家拜年。民間素有“姑爺進門小雞沒魂”的諺語,是說對姑爺要滿招滿待,突顯“姑爺也是半個兒”“丈母孃疼姑爺實心實意”的情感。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追思故人

滿族的親情大年還體現在追思家族故人上。要在臘月二十三小年至年三十期間,給故去的親人燒紙送錢。正月十五元宵節,用各式各樣蒸好的面燈照亮,送走祖先、諸神,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一年一面燈,一年一枯榮,面燈瀰漫著滿族歲月的風情。

雲過年|滿族年俗集萃

在金代後,滿族人主食有了饅頭、黏面餑餑等。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在蒸饅頭間變了花樣,做了幾個小麥穗、小動物,蒸熟後引起一片讚歎聲。一代一代的演變,花饅頭變成了祭祀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