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的是,嶗山道場的開山祖是高安人!

沒想到的是,嶗山道場的開山祖是高安人!

沒想到的是,嶗山道場的開山祖是高安人!

沒想到的是,嶗山道場的開山祖是高安人!

沒想到的是,嶗山道場的開山祖是高安人!

嶗山,是山東省青島市的一處非常迷人的旅遊風景區。去過嶗山的人都知道,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那裡的道觀非常多,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那裡幾百上千年的古樹都有很多,其中有幾棵竟然是我們高安人種下的,而且,連整個道場都是在這位高安人開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位高安人叫張廉夫,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

西漢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的七月初十,在豫章郡建成縣(今江西省高安市)城裡的一戶張姓人家中,突然傳出一陣久違的嬰兒啼哭聲。隨著門外禾場上的爆竹聲響起,人們得知,準是老張家喜添人丁了。前往打探,果真如此,這可是老張家兒媳過門八年才喜得的貴子!

老張家在未添丁之前,一家只有四口人:戶主老張和老伴、兒子小張和兒媳田氏。老張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文帝劉恆在朝的時期。據說劉恆是個孝順母親、關愛百姓的好皇帝。我國古代有本弘揚中華優良美德的書叫《二十四孝》,劉恆就是其中的一位典範人物。他登基後,曾多次下旨不能坑害百姓,主張輕徭薄賦,對80歲以上的老人,還由官府發酒發肉,發棉釋出予以慰問。所以老張家雖不是富貴人家,但一家人靠著男耕女織,辛勤勞作,日子過得倒也美滿。唯一不稱心的就是,兒媳過門八年都沒有生育。

老張家是數代單傳,萬一兒媳老是不孕,他老張家豈不就絕後了嗎?所以老張與老伴常常去求醫拜佛,希望有朝一日兒媳能懷上一個男丁。兒媳田氏心裡也不好受,在民間傳統的觀念裡,女人不能為夫家傳宗接代,那可是一種罪孽。她也曾勸過丈夫納一小妾,但小張是個重情義的人,不想娶兩個老婆給家裡添亂。田氏只好更加賣力的操持家務,孝敬老人,服侍丈夫,行善積德。

一日,村裡來了一位要飯的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看著就讓人可憐。老張就把他領回家,施捨飯食給他,還想將老人留下贍養,但怕兒媳不樂意。沒想到,田氏滿口答應,說會像照顧自家老人一樣照顧這位乞討老人。乞討老人自然感激不盡,每天也幫著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還將許多在外見聞及養生之道說給一家人聽,倒給一家帶來不少歡快。

一年之後的某一天,老張家四口在田地裡忙活完回家,卻發現老人不見了。桌上留下兩塊竹簡和一個小布袋。只見竹簡上寫著兩行字:“善惡有報,禍福有主。謝贈膏丹,必作孕婦。來年生子,當令功書。不求高官,須稱廉夫。”開啟布袋一看,裡面有一粒藥丸。老張這才明白,乞討老人是一位隱世高人。一家人急忙對天行禮謝恩。

第二年,田氏果然生下一男丁。老張依照高人指點,給小孫子取名張廉夫。一家人悉心餵養張廉夫,長大後,又節衣縮食供他讀書求功名。張廉夫也不負眾望,自小就天資非凡,學什麼會什麼。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22歲的張廉夫因學識淵博被景帝重用,授官爵上大夫(相當於現在的部級官員),主要職責是研究黃老學說,藉以推進政治、軍事、經濟、科學等各領域的進步。

黃老學說,就是由黃帝及老子創立的哲學思想,也稱玄學、道學。以《老子》《莊子》《易經》為“三玄”。由於漢代以前,人們的思想一直受以經書為主的儒家學說統治,不少士大夫對經學的繁瑣學風、讖緯神學的怪誕淺薄,以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於是為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處,便醉心於玄學的研究,以致形成一股經久不息的風潮,連皇帝,朝中百官都熱衷於此。當然皇帝探尋的是如何輕鬆的馭民治國,養生延老,而大臣們迷戀玄學還有一層隱意是討好皇帝。

因為張廉夫在這方面表現突出,所以景帝要讓張廉夫作自己的顧問,一有問題就要找張廉夫解答。然而,此時的張廉夫修為還沒有高到在皇帝面前每問必答,這讓他很不安:萬一回答不正確,難免惹上“欺君”之罪名。於是,在朝呆了六年,張廉夫乾脆辭職,跑到附近的終南山專心修道去了。

終南山位於秦嶺中段,距西漢王朝的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25公里,是我國道、佛、孝、壽、鍾馗、財神文化的發祥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歷史上許多玄學高人都在這裡修煉過,教出龐涓、孫臏、蘇秦、張儀四大高徒的縱橫家鬼谷子曾在這裡講學,連道教鼻祖老子都在這裡著過書、講過經呢。難怪張廉夫要跑到這裡來隱居修煉。

幾年後,張廉夫學成出師,便也開始收徒雲遊了。他從西向東,一路遊歷,訪名勝,拜高人,求真經,勤研習,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來到山東的嶗山。見這裡草木茂盛,鳥語花香,山高海闊,環境怡人,便就此止步,搭草廬,建道庵,相繼建造了“三官庵”和“三清殿”,敢為人先的將玄學先輩“三清”神像供奉其中,成為嶗山地區首座道觀建築。他還在周邊廣種青柏,以護菴廬。沒想到,千百年之後,張廉夫選定的修煉之地竟然成為我國道教聖地,他草創的那座三清神庵竟然發展為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的規模,他也被後世尊為嶗山道場的開山鼻祖。

庵觀建成後,張廉夫便讓弟子劉方清、趙沖虛、馮若主持廟事,自己則不辭勞頓,北上南下,往返於各地的著名道教廟宇間,與各地高人交流,為嶗山道觀充實經書典籍。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張廉夫回到了江西貴溪的鬼谷山三元宮修行。三年後,張廉夫仙逝,據說墓葬高安村前的肖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