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這是南北朝後期北魏內亂爆發後,在北方流傳起來的一首民謠。這句民謠之所以會在北方大地上流傳開來,是因為南朝蕭梁名將陳慶之的一次震古爍今的北伐。

北伐的起因

公元528年,北魏內亂,權臣爾朱榮趁機發動河陰之變對北魏王室開啟殺戒。北

魏北海王元顥[hào]見狀便逃亡到了南邊的梁朝,他向梁武帝提出梁朝出兵助他奪取北魏帝位。梁武帝覺得這是一個挑動北魏內亂的好機會,於是便任命陳慶之為

飆勇將軍率軍屯兵邊境,擇機護送

元顥北歸。

但是梁武帝對於

輔助

元顥回國稱帝這件事

並沒有當真,而且他的算盤打得非常精。

陳慶之輔助

元顥北歸

的軍隊,基本是由北魏內亂後陸續投靠梁朝的北魏人組成,總兵力最多時也就7000人左右,但卻是一支以騎兵為主的部隊。

元顥

就算一意孤行要北歸,這支軍隊即使是在北伐中全軍覆沒了,也只會消耗北魏的力量,對於南梁沒有任何損失。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所以陳慶之與其說是去協助

元顥北歸當皇帝,不如說是梁武帝派去監視這些北魏降人的。梁武帝從一開始就沒期待陳慶之能有什麼作為,但是陳慶之偏偏創造出了不世之功。

公元

529年

邢杲在山東的流民起義聲勢浩大,因此爾朱榮率大軍前去鎮壓,造成了北魏在中原一帶兵力空虛。

陳慶之見到機會到來於是力主出兵北伐乘虛奪取洛陽,

元顥雖然覺得機會不成熟,但最終架不住陳慶之的勸說還是同意出兵了。

可惜兵敗

陳慶之和

元顥的北伐軍從

zhì

縣(治所在今

安徽巢湖市

)出發,一路所向披靡連敗堵截的優勢魏軍,歷47戰戰無不勝,攻

32城攻無不克。最終這支北伐軍克虎牢關殺入了洛陽,黃河以南的北魏城邑紛紛歸降。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由於陳慶之的軍隊全部披著白袍,因此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句民謠。

陳慶之以7000之眾縱橫1500餘里,連破優勢魏軍攔截攻入洛陽,這是中國軍事史上少有的北伐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一點,北魏當時的精銳主力都在爾朱榮手中,彼時尚在北方參與鎮壓當地的起義。

因此對陳慶之真正的考驗,是從北方殺回的爾朱榮大軍。

趕回的爾朱榮向據守黃河浮橋的陳慶之部發起了進攻,三日間雙方血戰十一場。爾朱榮雖然兵力多於陳慶之數十倍,但是被堵在狹窄的浮橋上兵力無法展開,因此爾朱榮軍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依舊不能撼動陳慶之軍的營壘。

南北朝史書有一個讓人很無語的地方,他們的史官都對自己一方的將領戰績大肆吹噓注水,這讓史書記錄的真實性堪憂。因此南朝史書記錄的陳慶之戰績是需要甄別的,但是在北朝史書中也明確記錄了,爾朱榮與陳慶之連番大戰後,曾有引軍北歸日後再戰的想法。所以在陳慶之與爾朱榮的黃河浮橋之戰上,南北朝史書難得地一致認定,陳慶之令一代梟雄爾朱榮感到束手無策。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如流星般的梟雄爾朱榮

不過事情總是峰迴路轉,就在爾朱榮想要撤軍時,他的部下卻向他建議,咱們不跟陳慶之打了,咱們去打

元顥吧,他應該比陳慶之好對付。

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建議讓爾朱榮眼前一亮,於是他在浮橋邊故佈疑陣吸引陳慶之的注意力,而暗中他卻親率精銳偷渡黃河直撲

元顥軍。一舉將

元顥軍擊潰,生擒了

元顥並趁勢攻取了洛陽。

得知

元顥被擒洛陽失陷,陳慶之不得不撤退。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陳慶之本來一路且戰且退令追兵無可奈何,可是當陳慶之退到

嵩高河時突遇河水暴漲,陳慶之的軍隊被暴漲的河水衝得無法結陣,一直尾隨陳慶之的北魏名將賀拔勝趁機揮軍進攻,陳慶之所部在天災與大軍的夾擊下終於崩潰了。

陳慶之化裝成和尚歷經艱辛,終究逃回了南梁。

陳慶之北伐失敗對歷史的影響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陳慶之像

自南朝宋的開國君主劉裕北伐以來,南朝在其後的歷史上最為成功的陳慶之北伐,之所以會虎頭蛇尾歸於失敗。這與梁武帝希望看到北魏長期內耗一心想坐享其成,所以一味地坐山觀虎鬥,犯下了沒有及時大力支援陳慶之北伐的戰略失誤有很大關係。

梁武帝為自己的這次戰略失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其後收留侯景最終卻被叛亂的侯景囚禁而死,根源正是在這一次的戰略失誤。而侯景的叛亂使得南朝凋敝,徹底喪失了與北朝抗衡的實力,雖然這場叛亂對南方漢人先民是一場浩劫,但是它打破了南北均勢,客觀上決定了南北朝是由北方統一南方,也加速了統一的程序。

南朝作為當時漢人的代表,陳慶之北伐失敗當然也是漢人的失敗。然而這場失敗,卻又是漢人在歷經東西晉南北朝300餘年分裂被少民壓制後,開始走向重新統一的第一步。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由於陳慶之率領的軍隊基本由北魏降人組成,所以陳慶之親身感受了北方人的戰鬥力,因此他在逃回南梁後餘生都對北方來人非常尊重。而陳慶之率部取得的輝煌戰績,也令爾朱榮對這支軍隊刮目相看,所以他沒有追究被俘的原陳慶之軍隊人員‘叛國’的罪行,反而對這些人多有重用。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而這其中就有一個叫楊忠的人,他和北魏末年最會站隊的獨孤信關係特別好,因此他其後一直在獨孤信麾下效力,歷仕北魏、西魏、北周都建立了殊勳,這也使得楊家在北周成為了望族。

而楊忠的兒子就更加大名鼎鼎了,他就是隋文帝楊堅,而楊堅建立隋朝後尊楊忠為太祖。

邙山大戰

陳慶之的失敗只是為南北朝由北方漢人結束播下了種子。漢家隋朝之所以能誕生,漢人之所以能在華夏大地上重起,北周歷史上最大的一場軍事失敗才是重中之重。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公元543年,東魏大舉興兵討伐叛投西魏的

北豫州刺史

高仲密

,由於

高仲密控制著虎牢關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西魏也是盡起主力前往救援

高仲密,這導致此戰最終發展成為了東西兩魏之間的一場戰略決戰。

最終東魏和西魏在邙山決出了勝負,而此戰中東魏將領後來的北齊蘭陵王高長恭,戴著面具率領500騎衝破西魏軍對金墉成城的包圍,對於東魏據軍獲勝至關重要。戰後軍士們將高長恭在此戰中的英勇事蹟作歌傳唱,也就是著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邙山之戰的最終結果是西魏大敗,損失督將四百餘人,軍士被俘斬六萬餘人。

北魏一分為二成東西魏後,兩國都是以鮮卑軍隊作為國家的軍事支柱。不過兩國的兵力差距很大,西魏大概只有10萬兵馬,而東魏兵馬40萬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邙山大戰前的一系列交戰中,兵力薄弱的西魏反而勝多敗少,將一代梟雄高歡打得是連連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一代雄傑宇文泰

但是一連串的勝利,也使得西魏的統治者宇文泰產生了情敵情緒。

西魏和東魏之間的實力差距,並沒有因為西魏的一連串勝利而得到徹底改善。東魏在實力上依舊強過了西魏。而就在這種東強西弱的情況下,宇文泰

貿

然地與高歡展開了戰略決戰,結果遭遇到了邙山大敗!

西魏敗於邙山為什麼對漢人不利

可能一般人覺得東魏高家是漢人啊,他家獲勝對於我們漢人不應該是一件好事嗎?

恰恰相反,當時的漢人不分南北,都對西魏的失敗感到十分擔憂,深怕西魏就這麼沒了,只是擔憂的側重點不一樣。

南方的梁朝是擔心西魏被滅,自己又要面對一個統一的北方對手;而北方的漢人則是擔心西魏沒了,自己又將陷入暗無天日的民族壓迫之下。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看不起漢人的漢人高歡

高歡雖然是漢人,可是他在歷史上的標籤卻是鮮卑化的漢人。由於五胡亂華漢人被壓迫已久,像是高歡這些漢人已經看不起自己的同族,他們在精神上將自己當做了鮮卑等胡人。所以高歡掌權的東魏雖然在明面上,維持著北魏孝文帝以來的漢化措施,但是在具體施政中卻逐漸地在恢復鮮卑舊法,而漢人的地位也在東魏隨之慢慢下降。

而西魏的宇文泰雖是正兒八經的鮮卑人,但基於西魏實力弱於東魏的現實,為了保持西魏內部的團結,緩和民族矛盾,他反而對關中漢族大姓多有拉攏妥協,使得西魏的漢人地位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西魏東魏這種不同的民族政策,使得北方漢人的人心逐步倒向西魏。因此西魏在邙山的大敗,對於北方漢人來說無疑於一個晴天霹靂。

為何邙山之戰西魏失利對漢人有利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邙山一戰西魏的軍隊主力損失得七七八八,一旦東魏此時大舉進攻,西魏就有傾覆的危機。在這種危局下的西魏,已經無暇再繼續維持軍隊以鮮卑人為主的傳統了。於是西魏仿造鮮卑舊制開始在全國實行義務兵制,也就是著名後世的府兵制。

推行府兵制後,在西魏當兵不再是鮮卑人的特權,而是各地民眾都要履行的義務,西魏的軍隊主體由此變成了以漢家兒郎為主;而邙山大戰也使得西魏的中下級鮮卑軍官損失慘重,因此西魏不得不大量啟用漢人充當中下級軍官,並更加多地倚重漢人高階軍官。

隨著東西魏變成北周齊,兩國在對待漢人的態度上變得越來越背道而馳。

北周雖然為了安撫鮮卑貴族,搞了一個官員改姓鮮卑姓的舉措,弄出了後世所說的茹六胡(楊)堅、大野(李)淵,但是這根本就是掩耳盜鈴,漢人貴族在後周的權力架構中越來越有話語權是不爭的事實。

而北齊高家在鮮卑化的道路上卻越走越遠,由於高家是漢人血脈的關係,這讓北齊的漢人們對新建的北齊有了期望。然而北齊上層的漢人官員們幾次企圖推動北齊漢化程序,卻都遭到了高家支援的鮮卑貴族血洗!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就這樣北齊的漢人高家用屠刀,將所有的北方漢人都推到了北周的一邊。隨著時間推移,民族和諧漢人復興的北周國勢日隆,而高家掌權的南北朝三國中曾經最強的北齊,卻在高家的騷操作下矛盾叢生國勢日衰。

最終在高家一次次自毀根基後,北周於577年攻滅北齊一統北方。曾經煌煌的北齊在面對北周的滅國之戰時,居然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其人心散亂由此可見一斑。

北齊僅僅存在了28年(公元550-公元577),而北周也沒資格笑話北齊,因為建的比較晚(公元557年)的原因,所以北周雖然比北齊多活了幾年(公元581年),但是它存在時間更短只存在了24年。

說來真的有點對不起鮮卑宇文家,由於北周的漢人勢力已經全面壓倒了鮮卑貴族,所以漢人豪族們趁著北周宣帝宇文贇[yūn]駕崩(公元580年),擁戴楊堅掌握了北周大權,隨即北周便進入了倒計時。

南北朝時,兩場對漢族先民不利的敗仗反而助推隋朝誕生

公元581年,隨國公楊堅逼迫小皇帝宇文闡禪位給了自己,楊堅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隋。

隋朝建立對中華民族的重要影響

公元588年十月,隋朝水陸大軍50萬南下攻陳,發起統一天下的戰爭。589年正月,隋軍攻入建康城生擒陳後主陳叔寶,華夏大地自西晉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就此結束,天下重歸一統。

楊堅建立的隋朝不但使得漢家重新握有了整個華夏,也使得少民在華夏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統王朝的時間,向後整整推移了近七百年(1278年元朝滅南宋)!

禍兮福所倚,無論是陳慶之北伐軍全軍覆沒,還是西魏慘敗於邙山,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都是禍事,可是負負得正,這兩場失利反而促成了漢人在北方的快速興起,最終結束了東晉南北朝300餘載的分裂局面,再建大一統的漢家天下。

隋朝再建漢家天下,加上隨之而來的盛唐,終於固定住了漢人在華夏腹地的人口和文化優勢。中華文明從此以後無論華夏大地上如何風雲變幻,始終都是以漢家文化為中心。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個。

謝謝大家的支援。

對碼字的文章感興趣的話,請繼續欣賞碼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李淵沒兒孫出名真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