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以團結形象出現的螞蟻,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這些負面形象

《呂氏春秋·慎勢》闡述了時移勢易、力量對比轉變的觀念:失之乎數,求之乎信,疑。失之乎勢,求之乎國,危。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嘍蟻。權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併,治亂齊則不能相正,故小大、輕重、少多、治亂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

向來以團結形象出現的螞蟻,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這些負面形象

韓非子的《韓非子·說林下第二十三》載:靖郭君將域薛,客多以諫者。靖郭君謂渴者曰:“毋為客通。”齊人有請見者曰:臣請三言而己,過三言,臣請烹。”靖郭君因見之,客趨進曰:“海大魚’因反走。靖郭君曰:“請聞其說。”客曰:“臣不敢以死為戲。”靖郭君曰:“願為寡人言之。”答曰:“君聞大魚乎?網不能止,繳不能娃也,蕩而失水,嘍蟻得意焉。今夫齊亦君之海也,君長有齊,矣以薛為?君失齊,雖隆薛城至於天猶無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輟,不域薛。

向來以團結形象出現的螞蟻,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這些負面形象

這是戰國時齊人門客諷諫靖郭君田嬰在薛地築城行動的一個例子,說的是在水中的大魚無往而不利,一旦失去賴以生存的水源地支援,則會馬上陷於絕境,連最微小的摟蟻都能隨意欺凌它。該門客借摟蟻肆虐的生動比喻,讓田嬰想到齊國就是自己的“海”,如果喪失了齊國的政權,在薛地築再高的城牆也是沒有意義的,從而達到了“借蟻欺魚”諷諫的目的,成功地中止了薛地築城的計劃。文中“睽蟻得意”之句,平時微賤的蠟蟻躲在暗處,等待大魚失水的機會去落井下石,生動刻畫出小人得志、伺機而動、貪婪、功利的反面形象。

向來以團結形象出現的螞蟻,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這些負面形象

漢代“睽蟻欺鯨”典故的使用依舊比較常見,而之後這一用法卻大為減少。韓嬰的《韓詩外傳》中有:“夫吞舟之魚大矣,蕩而失水,則為睽蟻所制,失其輔也。”的描述。《淮南子·主術訓》也載:“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制於摟蟻者,離其居也:猿猴失木,禽於狐格者,非其處也。”又載“魚得水而遊焉則樂,塘決水酒,則為睽蟻所食。說的都是睽蟻趁巨鯨離居缺水時,分而食之。

向來以團結形象出現的螞蟻,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這些負面形象

賈誼在《惜誓》中說:“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睽蟻之所裁。”感嘆賢者逢亂世而不能實現其理想抱負,有所成就,只能像失水的神龍,落魄到連小小的摟蟻都能制約它的地步。他還在《吊屈原文》中說:“橫江湖之鯉鯨兮,固將制於摟蟻。在為屈原叫屈的時候,也表達了自己對夫水巨鯨被欺命運的無奈嘆息。

向來以團結形象出現的螞蟻,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這些負面形象

漢代以後,就很少看到此類典故,只有南朝宋謝世基的《連句詩》還記有“偉哉橫海鯨。壯矣垂天翼。一旦失風水。翻為摟蟻食。”詩歌極為形象地描繪了偉岸的海鯨,因失水而被最弱小的睽蟻群食的慘狀。這一時期,螞蟻的文學書寫在內容和特徵上都己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對“逐臭”的鄙夷、對“蟻穴”的警惕,尤其是在面對兩軍交戰局面和結黨營私之風時,對“蟻群”的貶斥數量大增,成為文學書寫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