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中華皇家制度:皇帝正妻稱皇后,皇帝之母在世時(嫡母、生母)尊稱為皇太后,皇帝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本生祖母)若在世,尊稱為太皇太后。在中華二千年帝制歷史中,皇太后層出不窮,幾乎每朝都有,太皇太后人數也不少,不算罕見。

但是也有極為少見的情況:皇帝繼位時,他的曾祖母尚還在世,這就不好稱呼了,叫太皇太后則與皇帝祖母混淆稱呼,如果叫太皇高太后、高皇太后、太高皇太后,則有一種莫名其妙地繁瑣和累贅感,實在是讓身為晚輩的嗣皇帝和掌管禮儀制度的臣子們頭疼不已。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在兩千年的帝制歷史中,中華歷代王朝一共出現了三位次嗣皇帝(皇儲)繼位時,他的曾祖母尚在人世的罕見情景。不過,這三位曾祖母級別的皇家長輩,都和嗣皇帝沒有血緣關係,不是嗣皇帝真正意義上的親曾祖母,只是宗法上的嫡曾祖母。即使這樣,她們依舊是當時朝廷禮儀制度中,身份最為尊貴的皇室成員。對於她們的稱呼,讓嗣皇帝和大臣們著實費了一番心思,最後才確定下來。

這三人分別是:

一、漢孝昭皇帝皇后、漢廢帝皇太后、漢孝宣皇帝太皇太后、漢孝元皇帝“孝昭太皇太后”上官氏。

上官氏,生於漢後元元年(前88年),祖父上官桀,是孝武皇帝的寵臣,先後任未央廄令、侍中、太僕,深得武帝信任。上官桀起初和武帝晚年另一重臣霍光(霍去病異母弟)相善,為了穩固雙方關係,他在徵和三年(前90年)向時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的霍光提出聯姻,霍光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迎娶了霍光的長女,成婚不久即生下一女,即上官氏。所以,霍光是上官氏的外祖父。

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武帝病重,臨終前安排霍光擔任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上官桀為左將軍,會同駙馬都尉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同為皇太子劉弗陵的輔政大臣。武帝駕崩後,皇太子劉弗陵在四位輔政大臣的擁戴下繼位,即漢孝昭皇帝。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昭帝登基時年僅八歲,不諳世事,於是群臣商議後決定委託武帝之女、昭帝異母姐鄂邑公主入宮照顧撫養幼弟(昭帝生母鉤弋夫人已被武帝賜死),並用昭帝的名義晉封鄂邑公主為鄂邑長公主。

在比自己大三十多歲的姐姐鄂邑長公主精心照料下,年幼的昭帝平安成長,無憂無慮。始元四年(前83年),昭帝年滿十二,姐姐鄂邑長公主開始操心其大婚事宜,併為其挑選皇后人選。

聽聞宮中即將開始挑選皇后人選,霍光的女婿上官安動起了心思,想把自己的女兒推薦進宮,成為皇后,於是私下去找岳父霍光,懇請他出面,安排自己的女兒進宮。但是霍光為了避嫌,不願意外孫女進宮,於是拒絕了女婿的請求。

上官安不死心,轉向父親上官桀求助,於是上官桀給兒子出了個注意,讓他去找鄂邑長公主的情夫

丁外人

,但是事情成不成不敢保證。上官安便偷偷找到丁外人,先是奉上厚禮,然後對他說:“聞長主內女,安子容貌端正,誠因長主時得入為後,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於足下,漢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憂不封侯乎?”

丁外人聽上官安這麼說,大喜過望,拍著胸脯向他保證一定把這件事安排妥當。之後丁外人馬上去找鄂邑長公主,向她百般推薦,請求安排上官安的女兒入宮、競選皇后。鄂邑長公主一是被情夫糾纏不過、二是覺得上官桀的孫女、霍光的外孫女,確實也是良選,最後答應丁外人的要求,迎上官氏入宮,並準備冊立為皇后。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當年八月,年僅六歲的上官氏被從家裡迎入皇宮,成為皇后人選。她先是被封為

婕妤

,一個月後,在鄂邑長公主的安排下,正式立為皇后,和十二歲的昭帝舉行盛大的婚禮。上官皇后也是中華歷史上,就任皇后時年齡最小的一位。

上官氏成為皇后之後,上官桀、上官安為了報答丁外人,多次和主持朝政的霍光商量,想要給丁外人封侯,霍光為了避免上官家勢力因此擴大,堅決不答應。上官安退而求其次,請封丁外人為光祿大夫,霍光也拒絕了。此外,霍光還駁回了上官家族其他成員的封授請求。因此上官家和霍家逐漸產生矛盾,最後變成了政敵。而鄂邑長公主因為霍光沒有答應給自己的情夫封侯,心裡十分怨恨,也和上官家聯起手來,準備除去霍光。

元鳳元年(前80年),對霍光極度不滿的上官桀、上官安、鄂邑長公主,聯合了同樣對霍光不滿的武帝第三子燕王劉旦、輔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決定發動政變,由長公主出面假意宴請霍光,乘其不備將霍光當場格殺,然後廢黜昭帝,改立燕王為帝(上官家其實是想利用燕王發動政變,事後再除去燕王,由上官桀登基稱帝)。

但在計劃實施的前夜,鄂邑長公主府中的稻田使燕倉得知陰謀,向朝廷及昭帝、霍光緊急告變,得知訊息後的昭帝和霍光驚怒交加,緊急商議後立即派出皇宮衛士,分別赴鄂邑長公主府、上官桀、桑弘羊宅邸,抓捕了上官、桑兩家相關人等,及長公主情夫丁外人。之後霍光派人連夜審理,獲取謀反政變的確實口供。

謀反實據送到少年皇帝面前,昭帝勃然大怒,命霍光將嶽祖、岳父上官家、輔政大臣桑弘羊家誅滅三族,並誅殺姐姐的情夫丁外人,賜撫養自己多年的姐姐(其實相當於養母)鄂邑長公主自盡。燕王劉旦則由派出的使者赴燕國勒令其自裁,燕國廢封。

在這場未遂政變被粉碎後,年僅九歲的上官皇后父系家族全部被誅滅,但由於她是霍光的外孫女,又沒有參與祖父、父親的謀反作亂,因此得以保全,並繼續留在皇后之位上。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元平

元年(前74年)四月,二十一歲的昭帝去世,沒有留下子嗣。執掌朝政的大將軍霍光在和諸臣商議後,迎立武帝的孫子、昭帝的侄子——昌邑王劉賀承繼大位,並尊外孫女上官氏為皇太后,移居長樂宮居住。

昌邑王繼位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荒淫無度、舉止失措為由廢黜,改立武帝的曾孫劉病己為帝,即孝宣皇帝。宣帝按輩分來說,是上官氏的孫子(上官氏的丈夫孝昭皇帝是宣帝祖父戾太子的幼弟),所以,繼位後的宣帝就尊上官氏為太皇太后,繼續奉養於長樂宮。這一年,上官太皇太后才十五歲。

地節

二年(前68年)三月,實際主持朝政二十年的霍光去世,宣帝和上官太皇太后親自出席治喪,按皇帝的禮儀將其葬於武帝茂陵之側。地節四年(前66年)七月,霍光的妻子霍顯和兒子霍禹謀反事發,宣帝誅滅霍氏滿門,但是保留了霍光的陵墓和身後榮譽。

上官太皇太后雖然是霍家的外孫女,但是地位尊崇,沒有人敢於牽連到她。不過她的母系家族也因此事而斷絕了。上官氏此後再無有血緣上的親人在世,這時候,她才二十二歲。

之後三十年,作為大漢最尊貴的女人,上官氏孤寂地生活在長樂宮中,像一個透明人般,雖然享盡了富貴榮華,但是心中的悲哀和無奈,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

黃龍元年(前49年),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即孝元皇帝。元帝是上官氏的曾孫輩,之前在位的皇帝,從來沒有出現過自己繼位後曾祖母尚在世的情況,對於上官氏該如何稱呼,確實是個大問題。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最後,在輔政大臣、太子太傅蕭望之的建議下,元帝尊只比自己大十三歲的曾祖母上官氏為“孝昭太皇太后”,給她祔上丈夫孝昭皇帝的諡號,這才解決了稱呼問題。

成為皇帝的曾祖母后,孝昭太皇太后上官氏又在長樂宮中生活了十二年,直到建昭二年(前37年),才駕崩於長樂宮,時年五十二歲。

四年後,孝昭太皇太后宗法上的曾孫元帝也崩逝了,由玄孫輩的皇太子劉鶩繼位,即孝成皇帝。如果孝昭太皇太后能夠多活四年以上,那麼她將是中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嗣皇帝即位後尚在世的高祖母輩太后,這個輩分怎麼稱呼,就更是難題了。不過即使活到了成帝即位的時候,皇帝的高祖母孝昭太皇太后也不過五十六歲,簡直是漢室的一個奇蹟。

二、漢孝元皇帝皇后、漢孝成皇帝皇太后、漢孝哀皇帝、孝平皇帝太皇太后、漢皇太子劉嬰(孺子嬰)“孝元太皇太后”王氏(政君)。

漢本始三年(前71年),

魏郡

元城縣

(今河北

大名

東)人王禁次女出生,取名王政君。王家本來是戰國時齊國王族田氏後裔,楚漢相爭時期濟北王田安的子孫,因為祖上做過“濟北王”,所以改姓王。王禁的父親王賀,是濟北王田安的曾孫,曾經擔任過武帝的繡衣使者,監督地方“巡捕盜賊”。

王賀為人忠厚、寬宏待人,不似別的繡衣使者那樣好殺(如江充、暴勝之、趙禹等),對於地方官吏及豪強的巡查往往寬縱,所以在他的巡查範圍內,較少出現大批誅殺官吏豪強之事。王賀也因此被認為不稱職,免官回鄉。

王賀免官後,自東平陵老家遷往

魏郡

元城縣

居住,在鄉時曾自我

解嘲

:“吾聞活千人有封子孫,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因為他寬厚的性格,所以被鄉鄰推選為“鄉老”,頗受尊重。

王賀去世後,由其子王禁繼承家業。王禁曾經前往長安求學,並擔任過廷尉史。他為人不修邊幅、好酒色,妻妾眾多。王禁的嫡妻李氏,出身魏郡大族,對於王禁廣置妾氏很是不滿,在生下王禁長子王鳳、四子王崇、次女王政君後,與王禁矛盾激發,導致離異,並改嫁河內郡苟賓。

當初李氏懷王政君的時候,曾經夢見過天降異光、月亮入懷,於是告訴王禁。王禁請人給這個未出世的孩子算命,得到的回答是這個孩子將來肯定要大富大貴。所以王禁在女兒王政君出生後,王禁非常重視,即使與李氏離異,也沒有讓她把王政君帶走,而是留在家中教導。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王政君稍長後,王禁請人教他學習各種女子才藝,修養品性,並預備把他許配給元城當地豪族子弟。在王禁的心目中,元城豪族家,應該就是大富大貴之人了。

但就在即將迎親時,這豪強家子弟卻突然去世,婚事因此解除。之後王禁又接受東平王的納聘,準備讓王政君嫁給東平王為側室,認為嫁入皇室諸侯王家就是應了大富大貴的預言。不料沒過幾天,東平王又突然薨逝,王政君的婚事再一次泡了湯。(這裡記載估計有誤,第一代東平王是孝宣皇帝的兒子劉宇,在位三十三年,死於鴻嘉元年(前20年),這時候,王政君都五十一了。當初王禁接受納聘的,應該是其他不知名的諸侯王。)

經過這兩次離奇事件,王政君在元城家鄉很是受人非議,“天命富貴”的預言似乎要落空。於是王禁安排女兒離開元城老家,自己再四方打點,請求當年在長安求學時的舊友幫助,把王政君以家人子的身份送到長安,進入皇宮,成為一名普通宮女。這一年,是甘露元年(前51年),王政君十八歲,在當時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姑娘了。

王政君入宮一年多,默默無聞,年紀越來越大,“大富大貴”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就在這個時候,皇太子劉奭宮中,他所寵愛的妃子

司馬良娣

病故,臨死前對皇太子說是其他姬妾嫉妒她,暗中詛咒,才使得自己病亡。皇太子心中憤怒,遷怒宮中其他姬妾,不再與她們接觸,從此鬱鬱寡歡。

孝宣帝和皇后見皇太子長期情緒低落、不近自己的姬妾,導致遲遲沒有子嗣誕育,為了平復其哀傷心態,同時也是為了皇室有後,於是挑選後宮其他宮女中出色者一共五人,打扮一番後安置在皇后宮中,讓皇太子從中選擇新妃子。王政君就是五人之一。

本來皇太子思念亡故的寵姬、心情鬱悶,對於宣帝和皇后的好意實在是領受不了,但是又不能拂逆父母的一片好心,在他奉皇后詔命進入皇后宮中,端坐在皇后下首時,對於皇后的詢問,皇太子勉強回答說:“其中一個還可以。”

當時王政君坐的離皇太子最近,穿的衣服也和其他四人有些許差別,於是皇后以為皇太子屬意於她,就把王政君送到皇太子宮中,成為皇太子的新妾。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王政君到皇太子宮中後,與皇太子同房,竟有如神助,立即懷孕,並在甘露元年(前53年)生下皇太子劉奭的長子。宣帝得知自己得到了長孫,欣喜不已,立即冊立王政君為皇太子妃,併為孫兒起名“劉鶩”,時常帶在身邊教導。

黃龍元年十二月(陽曆是前48年1月),孝宣皇帝劉詢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即孝元皇帝。元帝登基後,先封王政君為婕妤,三天後晉封皇后,並立劉鶩為皇太子。皇后之父王禁封陽平侯。

元帝本來和王皇后沒有什麼感情,自從生下皇子劉鶩後,關係更是日漸冷淡。登基後,元帝先後寵愛傅昭儀、馮昭儀,生皇子劉康、劉興,而皇太子劉鶩逐漸喜好玩樂飲宴,沒有少年時的謹慎好學,元帝開始有更換太子的念頭。在外戚史丹(宣帝表弟)的規勸下,再加上皇后一向謹慎無過、太子又是宣帝喜愛的長孫,所以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駕崩,皇太子劉驁即位,即

孝成皇帝

。成帝尊生母王政君為

皇太后

,諸舅都進位為侯:太后同母兄

王鳳

大司馬大將軍

、襲封陽平侯,同母弟

王崇

為安成侯。後來又封太后異母兄弟

王譚

為平阿侯、

王商

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

王根

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世稱“五侯”,王氏外戚權勢自此大盛。只有太后早逝的二哥王曼一家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王曼只被追封為新都侯,其次子王莽未有封爵(王曼長子也早逝),在家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研習儒學。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成帝登基後多年沒有子嗣,於是召弟弟定陶王劉康入朝,大有託付社稷的意思。但是成帝舅父王鳳為了保持王氏外戚權勢,堅決反對重用定陶王,透過王太后,迫使成帝改變主意,遣定陶王返回封國。劉康因此抑鬱成疾,返回封國不久就去世了,諡號定陶恭王。兒子劉欣繼承定陶王爵。

元延

四年(前9年),成帝已經年過四十,依舊沒有兒子,於是將侄子定陶王劉欣與弟弟中山王劉興同時召入朝,準備擇一位立為皇儲。劉欣的祖母定陶太后傅氏為了孫子能夠成為皇儲,大肆賄賂成帝寵妃

趙昭儀

(趙合德)及成帝的母舅驃騎將軍

王根

(王鳳已去世)。趙昭儀與王根因為漢成帝無子,想事先結好劉欣,以圖日後富貴,所以在成帝面前極力稱讚劉欣,劉欣也在伯父成帝面前表現優異,比叔父中山王劉興更得成帝器重。

綏和

元年(前8年),成帝經過長期考慮,終於決定立侄子劉欣為皇太子。同時,舅父王根因患疾病,不能繼續擔任大司馬,在他的舉薦下,成帝以表弟王莽繼任大司馬,成為王氏外戚第四位大司馬。

綏和二年(前7年)三月,成帝駕崩,皇太子劉欣繼位,即孝

哀皇帝

。哀帝登基後尊嫡祖母皇太后

王政君

為太皇太后,嫡母

趙飛燕

為皇太后,生父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綏和二年(前7年)五月,哀帝尊親祖母定陶太后傅氏為恭皇太后,生母丁氏為恭皇后。

哀帝繼位後,重用傅氏、丁氏外戚,王氏外戚權勢衰落。太皇太后王政君於是命侄子王莽辭去大司馬之職,退居新都封地,以韜光養晦。此後七年,王氏外戚都遠離朝堂,似乎不復之前的赫赫權柄。直到元壽元年(前2年),哀帝念太皇太后年事已高,身邊沒有子弟照顧,才把王莽與堂弟平阿侯王仁召還到長安,侍奉太皇太后,但是沒有恢復官職。

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因貪色縱情,身體不堪重負,導致氣血均虧,最終駕崩於長安皇宮,沒有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在哀帝去世後,立即命王莽入宮,奪取傳國玉璽、掌握兵權,清除了哀帝的寵臣大司馬董賢。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之後,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之尊,下詔迎立元帝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中山王劉衎為帝,承襲皇位,即孝平皇帝。而哀帝傅氏、丁氏外戚一律被貶斥出朝,王氏外戚再度掌握大權,王莽重新就任大司馬。

平帝繼位時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后臨朝稱制,處理朝政,大司馬王莽輔政。

元始

三年(3年)王莽將長女王嬿嫁給為

平帝

為皇后,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號

宰衡

,賜號安漢公。這個時候,王莽已經有了篡位的念頭,而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能再約束制衡這個侄子了。

元始五年十二月(陽曆是6年1月),平帝於

未央宮

駕崩,年僅十四,死因存疑,年幼無嗣。王莽為繼續操控朝政,沒有從宗室子弟中挑選年長者,藉口宣帝后裔中年長者都是哀帝、平帝的同輩,不便繼位,從而選中宣帝諸玄孫中年紀最幼的廣戚侯劉顯之子、不到一歲的劉嬰為儲君,立為皇太子(因年幼,沒有直接繼位,只冊立為皇太子),自己則以“假皇帝(就是代理皇帝)”的名義,執掌實際大權。

同時,王莽以皇太子劉嬰的名義,尊他名義上的曾祖母、自己的姑母王政君為“孝元太皇太后”,這也是漢朝第二位曾祖母級別的太皇太后。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

王莽篡漢

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授意黨羽渲染王朝更替異象、上書推舉自己,最終舉行禪位典禮,受皇太子劉嬰禪,代漢建立

新朝

,自稱皇帝。

之後王莽命堂弟

王舜

去向太皇太后索取

玉璽

,王政君年過八十,老邁不堪,無力周旋,只能怒罵:“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邪!”然後將傳國玉璽取出來、拋向地上,因此

傳國玉璽

崩碎一角。說:“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王莽建新朝後,把姑母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的稱號改為“新室

文母

太皇太后”,把自己的女兒、平帝皇后王嬿的稱號改為“黃皇室主”。但是孝元太皇太后在自己的宮中一直用漢朝禮儀服飾,拒絕使用新朝制度。

新莽

始建國

五年(13年)二月,孝元太皇太后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歲,身居後位六十一年(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新室文母),是中華歷史上居後位時間第二長的後宮正位(第一位是清世祖孝惠章皇后)。王莽將姑母與孝元皇帝合葬於

渭陵

十年後,漢兵及長安百姓誅殺王莽,王氏家族盡滅。

三、宋高宗皇后、宋孝宗太上皇后(皇太后)、宋光宗壽聖皇太后(太皇太后)、宋寧宗光祐隆慈太皇太后吳氏。

吳氏是宋東京汴梁人,生於宋政和五年(1115年),出身武家,自幼研習武藝,身手矯健。十三歲時,被挑選為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的侍女,隨身侍候趙構。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建炎元年(1127年),在康王的父兄徽宗、欽宗父子、及近支宗室子弟都被金軍俘獲北上、北宋滅亡之際,宋宗室近支中唯一得以逃脫的趙構在應天(商丘)登基稱帝,建立南宋,延續宋室,即宋高宗。身為侍女的吳氏也跟隨左右,並身著戎裝、護衛高宗安全。

此後,吳氏隨高宗輾轉各地,歷經艱難,躲避金軍南下追擊。在危難路途中,是吳氏經常開導和寬慰高宗,給予其精神上的巨大支援,給了這個懦弱皇帝極大的安全感和寬慰心。高宗因此越來越喜歡吳氏,在建炎二年(1128年)冊立其為義郡夫人,之後又先後晉封為

才人

婉儀

貴妃

,並有意立其為皇后。只是高宗結髮之妻刑秉懿在靖康之難中被金軍擄走北上,生死不明,所以高宗虛後位以待,不便直接冊立吳氏。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金紹興和議之後,金國把徽宗靈柩和高宗生母顯仁太后韋氏歸還南宋。韋太后返回時帶來了兒媳刑秉懿已經在金國去世的訊息、並將她的棺木一併帶回。在得知皇后已經去世的訊息後,南宋朝臣多次上表,請求高宗重立皇后,而韋太后對高宗的吳貴妃也很喜歡,向高宗建議立其為後。

紹興十三年(1143年),高宗正式冊立吳貴妃為皇后,並追封皇后父系三代為王,吳氏親屬贈官者達三十五人。吳皇后知道高宗思念髮妻刑秉懿,於是奏請高宗,讓自己的兩個侄兒迎娶刑家的女兒,以此寬慰丈夫。同時,對於婆母韋太后,吳皇后侍奉體貼周到,

順適

其意,韋太后對這個兒媳也也非常滿意。

當初在躲避金軍追擊、四處逃亡時,高宗因意外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兒子趙旉也在三歲時夭折,所以南宋皇室一時有絕嗣的危險。為了延續帝系、傳承皇統,高宗於紹興二年(1132年)、六年(1136年)分別在宗室之中(南渡的太祖後裔)挑選了兩個太祖七世孫(高宗本人是太祖之弟太宗的六世孫),作為養子收入宮中,準備擇品行優秀者立為皇太子。其中叫做趙伯玖的交當時還是才人的吳皇后撫養,改名趙璩;叫做趙伯琮的交張賢妃撫養,改名趙璦。

不久後張賢妃去世,趙璦也交由吳皇后撫養。她對於兩個養子並沒有因先來後到而親疏有別,均一視同仁,不分彼此。

趙璦在居住宮中時,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得到了高宗和吳皇后的青睞,逐漸傾向於立其為嗣子。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趙璦封

普安郡

王。吳皇后在養子封王后對高宗說:“普安,其

天日之表

也。”高宗本有立嗣之意,在皇后的進言下心意已決,決定選擇趙璦。

紹興十五年(1145年),高宗晉封另一養子趙璩為恩平

郡王

,同時讓他出就外第。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進一步“加恩”趙璩,讓他可以稱皇侄,其實就是變相剝奪了他的“皇帝養子”身份,從而使趙璦成為唯一的儲位人選。

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趙瑗被確立為

皇子

,改名趙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趙瑋成為高宗養子三十年後,終於被立為

皇太子

,改名趙眘。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以“

倦勤

”為由,禪位給三十六歲的皇太子趙昚,自稱

太上皇帝

,吳氏稱太上皇后,退居德壽宮。趙昚即宋孝宗。

高宗禪位後,不再過問朝政,在德壽宮優哉遊哉,過了二十五年悠閒自得的太上皇帝生活,太上皇后吳氏也隨同高宗居住在德壽宮,並被養子孝宗先後加上尊號“壽聖齊明廣慈備德太上皇后”,享盡雍容華貴生活。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淳熙

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於臨安德壽宮駕崩,年八十一歲。臨終前,他囑咐養子孝宗奉太上皇后為皇太后,孝宗自然無異議。高宗去世後,孝宗為了更好的奉養皇太后吳氏,請皇太后返回皇宮居住。皇太后不忍離開高宗居住了二十五年的德壽宮,仍然留居於此,並將寢殿改稱“慈福殿”。

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十三歲的孝宗疲於政事,也將皇位內禪給皇太子趙惇,像養父高宗當年一樣,自稱太上皇,退居重華宮。趙惇即宋光宗。

光宗受禪登基後,尊祖母吳氏為“壽聖皇太后”(因孝宗尚在,並以太上皇自稱,所以吳氏不宜稱太皇太后)。光宗曾經向祖母詢問用人之策,吳氏回答“宜崇尚舊臣”。

紹熙四年(1193年),皇太后吳氏虛壽八十,太上皇孝宗率太上皇后謝氏、皇帝光宗、皇后李氏前往德壽宮覲見皇太后,奉上冊禮,加皇太后徽號“隆慈備福”。

紹熙五年(1194年),皇太后整壽八十。正月初一,孝宗不顧身體不適,親自率群臣為皇太后行慶壽禮。皇孫嘉王趙擴隨侍一同賀壽,侍奉皇太后側,皇太后勉勵曾孫要“讀書辨邪正、立綱常為先”。

孝宗內禪後,與兒子光宗之間因光宗皇后李氏的離間及別有用心之人的挑撥而逐漸疏離。光宗性格偏執孤拗,對於父親孝宗當年嚴格教導頗為不服,又因立儲之事和孝宗產生矛盾,最後從畏懼發展到忌恨,心理和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導致行為失據,幾乎發展到癲狂之症,後期幾乎不去重華宮探視孝宗。孝宗此時已年老,得不到兒子的孝順關懷,心中苦悶,因此抑鬱成疾。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紹熙

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孝宗病重,延宕一個多月後,在六月初九駕崩於重華宮,年六十八歲。光宗在孝宗去世後,給祖母吳氏上尊號太皇太后,加徽號“隆慈”。

按制度,本來是要由光宗主持太上皇的葬禮,但是此時光宗一則和孝宗矛盾極深,不願出面主持,二則自己也確實精神上有點不正常,“疾未平不能執喪”,於是一直沒有在孝宗靈前出現,使得群臣大譁,對於光宗失望之極。

在朝臣趙汝愚、

趙彥逾

葉適

徐誼

等人的奏請下,八十歲的太皇太后吳氏出面為養子主持葬禮,在孝宗靈前“垂簾”,代行祭禮。同時,對孫子光宗極為不滿的太皇太后在宰臣趙汝愚、外戚韓侂冑的諫言下,決定讓不孝的光宗內禪、以曾孫嘉王趙擴繼位。

於是,太皇太后以光宗曾有““歷事歲久,念欲退閒”的御筆批覆為由,於

紹熙

五年(1194年)七月初五,在給孝宗舉行大祭的時候,直接下諭旨,命嘉王在孝宗靈前即皇帝位,並親自取黃袍給嘉王披上。群臣也在趙汝愚的帶領下向嘉王行跪拜禮,三呼萬歲。嘉王因此繼位,即宋寧宗。

光宗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內禪”成為太上皇,之後被兒子寧宗奉養於泰安宮,倒是沒有被慢待,還是悉心照顧,比他對待父親孝宗的態度強多了。

寧宗繼位後,在慶元元年(1195年)尊曾祖母吳氏為“光祐隆慈太皇太后”,依舊奉養於重華宮,恭謹孝順如同祖父孝宗在世時一樣。

三位親眼見到自己曾孫輩登上帝位的曾祖母級別太皇太后

慶元三年(1198年),八十三歲的太皇太后吳氏崩逝於重華宮,結束了她居後位長達五十五年的人生歷程(皇后、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這也是中華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後宮正位。而從建炎二年(1128年)吳氏被封為義郡夫人時算起,至

淳熙

十四年(1187年)高宗駕崩止,她和高宗攜手走過了五十九年的光陰,是中華歷史上唯一一對度過了金婚的皇帝和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