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作者:周建民

近日無意中看到了郭沫若先生所寫的《甲申三百年祭》,深受啟發,感慨多多。於是,我便有了學習學習,寫篇小祭文的衝動。大人物往大處寫,我是小人物,自然只能往小處寫了。

聯想到早年我們大高平大起大落的製鞋業,本人覺得有必要為當年盛極而衰的這段歷史寫上幾句,紀念一下,祭奠一番。思來想去,成竹在胸,一篇題為

《“南國鞋都"敗落三十年祭"》

的小文終於成稿。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圖源自百度網路(下同)

說當年大高平是“南國鞋都,"其理由有四。

一是從歷史淵源上看。高平人制鞋歷史悠久,久負盛名。

它是當地重要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我老家所在的“惱上“自然村,解放前就有約50%的人口常住本省的洪江和外省的貴陽等地,或做鞋,或做其他生意。我二叔就是個老鞋匠,從業40年,做鞋無數,是把好手,亦小有名氣。即便在“大呼隆”年代,他也經常外出做鞋謀生。

據父親一輩的人說,

解放前,大高平的鞋匠少說也有幾百號人。

二是從當年現實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大高平的皮鞋業在“大呼隆"壓抑了幾十年後,終於遇上了好時代,枯木逢春,如虎添翼,迅猛發展。

當時,高平區轄大橋、顏公、侯田、羅洪和孟公共5個公社,幾乎社社都開辦了集體皮鞋廠,從業人員上千人

。其中,以大橋公社皮鞋廠規模最大,從業人員達數百人之多。這樣的規模在全縣而言,不算最大,起碼也算較大了。記得當時,我們生產隊就有凡堯、建華、彩蓮等社員常年在公社皮鞋廠上班,她們因此成了村裡有記錄以來最先在廠裡上班掙錢的那批農民工。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圖片來源:網路

三是從社會影響來看。當年大高平,社辦皮鞋廠形成了這麼大規模,在全縣,全地區,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氣。

如果說她是第二的話,那沒人敢稱第一。稱得上是當時的皮鞋特色大區(當時縣以下設區公所,我們屬於高平區公所管轄範圍)與此同時,敢為人先的大高平的鞋匠們,走出山區,走向全國,辦廠開店,一展身手,使大高平皮鞋聲名遠播,名氣越來越大。

記得當年坐班車,鄉親們不期而遇,彼此問得最多的是“你在哪裡開皮鞋廠,賺了多少錢?“無論在南京、武漢,而是西安、長沙,只要在街上看到有皮鞋店,一問,十有八九是大高平人辦的。就像現在全國各地的列印社,很多是洋溪人開辦的一樣。

四是從與“南國藥都"的橫向比較看。

邵東廉橋是全國有名的中藥材集散地,享有“南國藥都”之美譽。這固然名不虛傳,當之無愧。雖說當時大高平名義上沒有獲得“鞋都“的桂冠,但如果從生產規模、產值、效益,尤其是特色做比較,二者還是有一比的,

稱當時的大高平為“南國鞋都,"應該無話可說,受之無愧。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高平鎮/圖源:農夫昕

令人遺憾的是,當我們陶醉在製鞋業巨大成功的喜悅之中不能自拔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席捲而來,浩浩蕩蕩,勢不可擋。顛撲不破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在社會生活中同樣派上用場。

由於種種原因,

不到十年功夫,大高平“南國鞋都"便轟然垮塌,土崩瓦解。

尤其是幾家社辦皮鞋廠更是全軍覆滅,無一倖免。隨之,大高平人辦的個體皮鞋店(廠)亦江河日下,風光不再。

我妹夫、妹妹是較早在縣城創辦個人皮鞋店的,當初效益還不錯。可是幾年後,店裡的生意便開始冷淡,收入遞減。原因是

買“洋皮鞋"的人與日俱增,買大高平人制作的“土皮鞋"的人越來越少。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圖源自百度網路(下同)

當人們生活不斷提高時,輕巧美觀的“洋皮鞋”無疑更受青睞,而一成不變經久耐用的“土皮鞋,“消費者往往選擇用腳投票。無奈,妹夫和妹妹和其他不少鄉親一樣,只好選擇關門大吉,改找其他門路養家餬口。

一次上街,發現開皮鞋店的老鄉已“轉業。”她們自己不製做皮鞋了,改為給別人(外地人辦的現代化的製鞋廠)賣皮鞋。問其故,對方答曰:自己做,手工耗時多,成本重,人累不算,質量又差,且不美觀。夫妻一合計,覺得不如替人賣鞋舒服,來錢也快,於是便“改革“了。

從自己製鞋自己賣,到專門為別人推銷皮鞋

,這種身份的轉換,乍看沒什麼,無可厚非,並且也是一種進步。但除此之外,我們是否還覺得有些許不甘,甚至尷尬呢?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這裡,我們不妨來簡單分析一下“南國鞋都"敗落的原因。

其一,只顧做大,忽視做強。

大不等於強,強也不等於大。當年,大高平幾乎社社辦皮鞋廠,且規模不小,從業人員眾多,點多面廣,遍佈全國,這不能不說這個“蛋糕”做得夠大的了。但客觀地說,她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只停留在大上面,沒有強起來。企業只有做強才能久長,才有生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反觀大高平鞋業,尤其是那幾家社辦皮鞋廠,決策者們(主要是企業主管部門,下同)的終極目標也許就是把它們做大,滿足於大,止步於大,把做大視為成功的標準,而忽視質的提升。這樣的企業,看起來大,很養眼,但華而不實,其實就是一個空架子,徒有虛名。一有風吹草動,便弱不禁風,不堪一擊。

企業越大,垮得越慘。事實證明,唯有強大自己,方能百毒不侵,經久不衰。

其二,安於現狀,忽視改革。

是的,大高平有傳統的製鞋技藝,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當我們的企業利用這個有利條件發展壯大起來後,本來應當順應當時的改革大潮,銳意進取,搞活企業,做強企業。而不是固步自封,劃地為牢,安於現狀,止步不前。只有順時而謀,與時懼進,以變應變,因時制宜,才能發展壯大,取得成功。

遺憾的是,當我們企業決策者在為自己的簡單再生產、低效率再生產而沾沾自喜,津津樂道時,當我們的企業管理者為自己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而分神奔波時,當我們墨守成規,按部就班時,我們其他地方的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同行,此時又在忙什麼呢?他們忙的是改革,忙的是資本運作,忙的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忙的是企業股份制改造,忙的是引進戰略投資者,忙的是引進尖端人才,忙的是引進現代化的機器裝置,忙的是強化內部質效管理,等等。

顯然,大高平的公辦皮鞋廠明顯落伍了,掉隊了,因而坐失了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令人痛心疾首。其結果,

在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面前,處處碰壁,舉步維艱,最後一敗塗地,黯然離場。

是的,任何事物都逃不過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週期率,企業當然也是一樣。只是它的過程千差萬別,長短不一。有的存續期很短,曇花一現;有的存續期很長,經久不衰。特別是,某些企業,經過脫胎換骨,刮骨療毒式的大手術,又破繭成蝶,絕處逢生,再次勃發生機。要麼延年益壽,要麼重新進入了一個新的生命週期。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高平鎮/圖源:農夫昕

其三,安於現狀,忽視科研。

企業規模大,體量足,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但嚴格說來,一個企業的優與劣,成與敗,盛與衰,最主要不在於其規模大小,而在於科研水平的高低。企業的競爭,也就是產品的競爭,說白了,就是科研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

一個缺乏科研,輕視人才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是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的,是註定要失敗的,往往是短命的。一個企業,其科研成本佔總支出的比例越高,其競爭力就越強。反之,結果也相反。

大高平當時的公辦皮鞋廠顯然屬於後者,科研投入幾乎為零。科研投入是空白,說明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淘汰出局是遲早的事。

其四,滿足當前,忽視長遠。

企業有了規模,上了檔次,其決策者是付出了艱辛努力的,勞苦功高,這一點不容置疑。問題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決策者們也許認為企業做大了,也就大成告成了。殊不知,此時離成功仍相距甚遠,萬里長征才走完了第一步。

創業難,守業很難,後面的路更長,更艱辛。而我們的決策者們缺乏的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超前意識,戰略眼光。結果使透過不斷努力好不容易發展起來的企業,盛極而衰,直至敗落。如果,我們當時的企業決策者,站位高,眼光遠,憂患意識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盛不驕,居安思危,警鐘長鳴,立足長遠,防患於未然,緊緊跟上改革的步伐,銳意進取,結局應該截然相反。

假如,當年我們大高平的幾家社辦皮鞋廠,哪怕其中只有一兩家,能因勢利導,大膽創新,成功改制,融資上市,建立起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真正做大做強,那麼,我們大高平無疑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無數事實證明,

一個地方,企業無,沒前途;企業興,打翻身,一家興,百家旺。有了好的企業,才有發展的原動力,這個地方也才會興旺發達。

只可惜,歷史是客觀的,沒有假如。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圖源自百度網路(下同)

有人把當年大高平公辦皮鞋廠的垮塌歸咎於那些廠長們,這是有失公允的。

據我所知,當時選用的廠長們大多素質還是比較高的,實幹,廉潔,責任心、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也不錯,在當地算得上是佼佼者。

否則,也不可能白手起家,把廠子辦得有聲有色,初具規模,甚至紅極一時。要說有欠缺的話,也就是眼光短一點,改革意識差一點,管理手段落後一點,僅此而已。可是,問題也正出在這裡。

因為當時整個社會處於大變革的特殊時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一榮俱榮;反之,沒有趕上趟,落伍了,一損俱損。儘管這樣,話也要說回來,即便那些廠長們勇立潮頭,敢於改革,也不一定管用、好使。因為改革這種傷筋動骨的大事,不是他們決定得了的,關鍵在上邊。

隆回是清代傑出思想家魏源的故里。他所著的《海國圖志》影響深遠,歷久彌新。該書的中心思想是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就納悶了,其他地方,甚至遠在日本,深耕《海》書者,淘寶《海》書者,大有人在。不少人從中悟得要領,受益匪淺。而

我們作為魏源的家鄉人,為何就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深刻領會,融會貫通呢?

湖南邵陽:“南國鞋都”高平,敗落三十年祭

魏源像/網路圖片

記得易中天教授罵過乾隆大帝“王B蛋,“有眾多名家誇他罵得對,罵到了點子上,儘管被罵者是“盛世名帝。”理由是,當年身處所謂盛世的乾隆大帝,習慣於趾高氣揚、威風凜凜地接受萬國朝賀,然推行的仍舊是老掉了牙的“閉關鎖國“的國策。而此時的大清,看似繁華似錦,強大無比,實則險象環生,危機四伏。

與此同時,落伍的西方列國已在對我虎視眈眈,蠢蠢欲動,鉚足勁兒,睜眼看東方,師華長技以制華。以至後來,“八國聯軍”區區幾千人不費吹灰之力,便輕而易舉攻佔了BJ城。萬民景仰的皇帝,不顧龍顏,狼狽出逃。GJ的興衰是這樣,企業的興衰莫不如此。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大高平製鞋業,曾經有過輝煌,也有過敗落。今天,“南國鞋都"垮塌已過去三十年了。

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談論這些其實已不重要了,更沒有追責的意思。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這段過往能成為後人的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基於此,我願用自己曾經寫過的一句話,作為這篇小文的結束語:

經驗是成功的複寫,教訓是失敗的出口。

作者簡介:周建民,筆名二甲元年,隆回高平鎮小坳村四組人,縣政法委退休幹部,現住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