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懦弱,大字不識一個,這個乞丐憑什麼被叫作“平民教育家”

在1859年的山東,有個職業乞丐,從21歲開始到59歲病故,他乞討了38年的乞丐,但是他卻跑到別人家裡,說:“我包你衣食住行,你跟我走。”

這個乞丐叫武七。有2個哥哥,4個姐姐,他排第7。這種取名方式,一看就知道來自最底層。

武七來自社會底層,和母親艱難度日。他沒上過學,15歲的時候,他去遠方姨夫家做長工,看果園,種地,餵豬。他姨夫是念書人,但髒心爛肺。

個性懦弱,大字不識一個,這個乞丐憑什麼被叫作“平民教育家”

他知道武七是文盲,哄騙他在賬簿上簽字畫押,就這樣,武七白給他打了三年工,卻連一個銅板都沒拿到。

武七氣得把賬本撕爛,結果被姨夫找到藉口,說武七毀壞財物,叫人把武七打得口吐白沫。

這場毆打,徹底改變了武七的一生。

個性懦弱,大字不識一個,這個乞丐憑什麼被叫作“平民教育家”

一般人蒙受這樣的不白之冤,或是魚死網破,或是忍氣吞聲,武七選擇後者,但他的忍氣吞聲是為了他更大的夢想。

武七想蓋學堂。他覺得窮人家之所以會被騙、被欺負,都是因為不認字,只要窮人家的孩子上學了,這樣的情況就改變了。

可是他一個家徒四壁的文盲,拿什麼來湊?

要飯。

武七把自己的辮子剪掉,只留下一撮“歪毛”。他還會江湖手藝:唱蓮花落,鋼槍刺喉,腦袋開磚。只要有施捨,他就站在路兩邊演。

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就去別人家裡幫忙,打短工,全年午休,過得是“007”生活。

30多年的乞討生涯裡,武七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他從不亂花錢,兩個雜麵窩頭就是他的一日三餐,30年來,日日如此。

攢下來的錢,都是蓋學校的錢。

個性懦弱,大字不識一個,這個乞丐憑什麼被叫作“平民教育家”

武七老家的文化人楊樹芳被他執著的精神打動,決定幫他一把,他用自己的能力,為武七存款、理財,讓他的錢源源不斷地升值。

1888年,武七的名下已經有了230畝,銀子3800兩,這筆錢足夠讓他衣食無憂過完後半生,但是他沒有,他把這筆錢全花了,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了一所學校:崇賢義塾。

建起學校來,武七就跑到當地學問人家裡,磕頭求別人來學校裡當老師,包吃包住給工資,學校建成的第一年,村裡就有50戶人家把自己孩子送到了崇賢義塾,學費全免。

三年後,一位了證和尚聽說了武七的事後,把自己的香火錢和部分廟產拿出來,和武七一起辦了第二所學校。

鄉紳們紛紛被武七的精神感動,拿出銀子捐了第三所學校,遠在北京的光緒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個“樂善好施”的匾額,和御賜黃馬褂一起送給武訓。

個性懦弱,大字不識一個,這個乞丐憑什麼被叫作“平民教育家”

1896年,早年吃苦受累,留下病根的武七撒手人寰。出殯那天,附近的寒門學子、學子家長等紛紛趕來為他抬棺送葬。

他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影響了一大批人,比如我國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張伯苓都是受到了他的影響才興學重教。

甚至有人說武七是中國的裴士託洛齊(瑞典著名平民教育家)。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出身底層,且沒有文化的人能得到這樣的評價。

縱觀武七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幸,他磕頭求人的行為雖然褒貶不一,但是怎麼說呢,在那個時代,像他這樣的人“站著”是做不了人的,只能跪著才有一絲生活下去的希望。

儘管如此,武七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力所能及”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作者:沒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