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是八旗或綠營,而是這支幾萬人的部隊

一提到清朝的軍隊,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會想到滿族的八旗兵,而在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八旗軍隊戰力強悍,一直到了清朝中期才開始慢慢沒落,因為長期的安穩和平以及富貴的生活,已經磨滅了他們的意志,所以變得戰鬥力低下,最終被西方侵略者打得七零八落。可事實上,大部分的八旗子弟兵自從進關以來,就已經失去了尚武的精神,而清軍在康乾盛世期間進行的大規模戰爭,主要依賴的除了漢族的漢八旗和綠營軍以外,便是仍然居住在關外的遊牧民族,其中最為精銳的便是黑龍江地區的索倫兵。

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是八旗或綠營,而是這支幾萬人的部隊

索倫兵精於騎射、驍勇善戰,留下了清世祖定鼎後四徵不庭,威稜絕域,索倫知名乃大的美名,雖然索倫兵也被編進了八旗,但為了保持他們的戰鬥力,康熙皇帝專門下令,禁止索倫人遷入關內。而且,每年還要組織兩次大規模的騎射演練。

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是八旗或綠營,而是這支幾萬人的部隊

身為精銳部隊,清廷每次大軍出征,索倫兵都要伴隨出征,而清朝的皇帝們雖然對索倫人極為倚重,但卻與奴役無異,他們對索倫男丁的徵調,甚至可以說到了涸澤而漁的地步,上至七旬的老兵,下至十餘歲的少年都要隨軍出征。在清朝中期人口大爆發時,索倫人的人口卻從四萬降低到了三萬。到了天平天國戰爭時期,清軍的前線將領都想徵調索倫人參戰,可是連同治皇帝本人都在奏摺中回覆說“東三省勁兵,萬難再行徵調”,可見此時的索倫男丁已經匱乏到了何種程度。

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是八旗或綠營,而是這支幾萬人的部隊

如今的鄂倫春、達斡爾、錫伯等民族正是以前的索倫人的後裔。“索倫”是明末清初出現的名稱,指的是黑龍江地區的土著民族。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便已出現所謂“索倫部”之稱,當初是數個民族的合稱。索倫散居之處還有達斡爾、鄂倫春等族。由於索倫性強悍,雄於諸部,與其相鄰和雜居的民族“不問部族概稱索倫,而黑龍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倫自號說者,謂索倫驍勇聞天下,故借其名以自壯”(何秋濤《朔方備乘》卷2)。許多學者認為,所謂索倫部,包括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族。當初,上述三個民族總是以“索倫部”的名稱出現於史籍。當索倫部歸屬清朝編入八旗之後,“索倫部”的概念起了變化。順治年間(1644-1661年),當鄂溫克人被滿清政府遷至嫩江流域之後,由理藩院任命了當地的“達如汗”,“扎木蘇”等人為鄂溫克族的頭領,授予副都統官銜併發給官印,直接由理藩院管轄。

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是八旗或綠營,而是這支幾萬人的部隊

新中國成立以後,索倫人也隨著整個中華民族一同獲得瞭解放, 在新中國的懷抱下,這些民族依然生活在黑龍江地區,享受著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小編覺得,如今索倫人終於可以擺脫滿清的奴役,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了。

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是八旗或綠營,而是這支幾萬人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