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幫助清軍定鼎中原的八旗兵,何以最後成了清政府的財政累贅

在清代,八旗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在滿清崛起的早期,他們以不足20萬人的兵力打敗了漢人的百萬大軍,最終依託八旗定鼎中原,例如薩爾滸之戰,八旗兵確實是戰功赫赫,明軍精銳在此戰損失殆盡,明末清初,風雲際會之際,八旗兵在與明軍的多次交鋒中,幾乎沒有敗績,遠征朝鮮更是堪稱天神下凡,不可戰勝,八旗滿萬不可敵似乎是一個真理,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曾幫助清軍定鼎中原的八旗兵,何以最後成了清政府的財政累贅

薩爾滸之戰,清軍確實取得了勝利,但是這次勝利主要是因為明軍軍事主官犯了分兵的重大錯誤,也就是俗稱的“葫蘆娃救爺爺”——添油戰術,在渾河之戰中,七千明軍精銳就能扛著幾萬八旗衝擊巋然不動,由此可以看出,明軍的戰鬥力並不比八旗兵差,在此後的明清正面交鋒中,明軍也並非是完全沒有一戰之力。

明末腐敗的官僚體系導致士兵裝備簡陋,士氣低落。反觀此時的八旗軍士氣高昂、目的明確,且多年征戰所具有的豐富經驗,清軍在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帝王的苦心經營下,整合了“三順王”的明軍投降軍閥、蒙古諸部族,一時間八旗軍能力傲視群雄。

曾幫助清軍定鼎中原的八旗兵,何以最後成了清政府的財政累贅

但是隨著清軍入關,八旗戰兵內部世代更迭,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八旗軍人並沒有太多優勢可言,只是普通的北京市民,改變悄然到來,十來年前還揮斥方遒從龍入關的八旗將士,先是被鄭成功在廈門,李定國在廣西打敗,進攻南明的主力軍變成了吳三桂等漢人軍閥,八旗兵已不如從前堪用。

到了三藩之亂之後,全國上下的官僚系統都已經明白,八旗軍戰力低下,早已不復當年,依靠對於漢人軍隊將領的妥協,康熙皇帝才勉強搞定了三藩之亂,而在這之後,八旗幾乎就沒有大規模出戰,面對各次內外軍事挑戰,清廷只能無限

重複借力打力的套路,而對於這一切,落後於時代的清政府似乎無力改變。

曾幫助清軍定鼎中原的八旗兵,何以最後成了清政府的財政累贅

更要命的是,大清王朝從始至終都認定八旗乃立國之基,對八旗在籍人等給予了從經濟到社會地位方面的全面優待,八旗兵們開始瘋狂繁衍後代以享受榮華富貴,這就又導致了在八旗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清政府必須給這些“鐵桿莊稼”發放相當適用的錢來保證這幫從龍功臣的生活。但隨著清王朝沒落,政府財政越來越捉襟見肘,在八旗軍民的開銷上自然是能省就省,於是更尷尬的後果來了,錢越來越少,八旗軍民越來越多,由於清初法律規定,八旗戰兵是不能從事別的工作的,只能打仗和當官,這就要了命,朝廷花了錢,卻得不到任何的收利,打仗他們已經沒落,而生財又被法律禁止,最終八旗軍民成為大清王朝沉重的財政負擔,毫無用處,是實實在在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