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298字,閱讀約3分鐘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在明清戰爭中,有幾次大規模的戰役,直接影響了雙方的局勢

。崇禎十三年(1640年),皇太極調集重兵圍攻錦州。由於洪承疇曾被明朝任命為遼國巡撫,負責防守清軍,錦州被圍後,洪承疇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可、王廷臣、吳三桂等八位將軍,解了錦州之圍。

起初,洪承疇的軍隊部署在松山和興山之間,與清軍作戰。

戰爭初期,明軍憑藉優勢兵力,給清軍造成了一定創傷

。不過,皇太極和多爾袞隨後開始調整戰略,充分發揮八旗騎兵在機動和進攻方面的優勢,在派兵圍城的同時,調動騎兵突襲明朝援軍。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洪承疇

當時,皇太極抱病決定圍攻洪承疇主力,透過挖戰壕切斷明軍糧道,同時將錦州、松山、寧遠相互孤立,難以相互支援。更重要的是,此前駐守錦州的祖大壽試圖突圍,但經過一番血戰,被清軍逼回城內,導致士氣低落。

接連的戰事,讓原本佔據優勢的明軍開始慌亂起來

關鍵時刻,朱由檢再次喋喋不休地催戰,這讓洪承疇左右為難,只得率主力進攻清軍,同時讓祖大壽從錦州突圍,想從兩面夾擊清軍。結果,清軍在錦州外圍挖了許多戰壕,使得祖大壽的騎兵難以突擊,又被逼回錦州。

結果洪承疇的計劃被打亂,只能單方面與清軍作戰,再次失利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接連的失敗,讓明軍將領內部產生分歧,多少人提出先返回寧遠,補充糧草和兵力後再救援錦州

。但洪承疇堅持要與清軍決戰。最終,明軍軍心動搖,大同將軍王樸率軍潛逃,導致其他路部隊也開始撤退。結果,清軍此時殺來,洪承疇一方大敗,僅餘萬守軍守衛松山。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祖大壽

到了崇禎十五年(1642年),被圍困數月的松山因夏成德叛亂而落入清軍之手,洪承疇被俘。當得知松山失陷後,祖大壽也率領剩下的兩千多人投降。結果,清軍取得了松津之戰的勝利,洪承疇戰敗。

洪承疇的失敗,固然有多重因素,但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首先,明軍雖然有人數上的優勢,但都是各自為政。洪承疇雖然統帥十三萬大軍,但同時還有八個總兵,個個都不是鐵板一塊,關鍵時刻都想著自保,並不想跟著洪承疇和清軍拼命。

大同將軍王樸的逃跑,成為洪承疇大敗的催化劑,也讓清軍抓住了取勝的機會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

朱友建

另外,從洪承疇的對手來看,清軍戰鬥力本來就旺盛,而皇太極拿下錦州、松山的決定非常堅決,連多爾袞的諫言都不聽,帶病親征。與士氣動搖的明軍相比,清軍雖然在數量上沒有優勢,但戰鬥力很強。

因此,雖然洪承疇在鎮壓農民起義中為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當他被調到東北戰場時,卻被皇太極、多爾袞等猛將所向披靡,更重要的是,連年的戰爭已經讓將士們疲憊不堪,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更是導致明軍氣勢大跌,宋金之戰以明軍潰敗而告終,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裡是《醉影在心》,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氾濫。

宋金戰爭期間,明軍士氣低落,清軍士氣高漲,導致明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