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一代代帝王形象深入人心,他們都是時代中的佼佼者,也是每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西漢,歷經了不知多少風雨,其中,開國帝王劉邦就是最有爭議的一位。在很多史學家的眼中,劉邦無法與霸王相提並論,後者雖然有些殘暴,但心胸開闊,對待屬下親如兄弟,而劉邦表面上仁愛無雙,實則疑心很重。

早期跟隨他一起征戰天下的將領,除了戰死沙場,大多都被他與呂雉治罪,如韓信、彭越之流,為大漢天下終其一生,卻最終落得慘死。據說韓信被騙至長樂宮後,

呂后將其吊於長樂宮大鐘之內,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因此無法頂天立地。

堂堂兵仙,卻死的如此悽慘,實在令人唏噓。

如果說韓信之死是因為他之前確實有過不臣之心,死的並不冤枉。但是劉邦下令誅殺樊噲,則完全是帝王權術的最高運用了!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倒在床,此刻卻突然傳來燕王盧綰起兵謀反的訊息。不過此刻劉邦的身體已經無法支撐他出戰,只好讓樊噲率軍討伐。可這個時候軍中忽然傳出了一個訊息:

樊噲要聯合呂雉滅掉戚夫人與劉如意。

戚氏與劉如意何許人也?這都是劉邦的心頭肉啊。戚姬能歌善舞,頗受劉邦寵愛,劉邦早年征戰,疲憊不堪的時候都是戚姬在旁照顧安撫。後來生個了兒子劉如意,劉邦一度想將太子之位傳給劉如意,可見兩人在劉邦心中的地位。

樊噲向對這兩人下手,劉邦怎麼可能忍?於是讓陳平與周勃二人直接去斬殺樊噲。對於這件事,《史記》上是這麼記載的:

是時高帝病甚,人有惡噲黨於呂氏,即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高帝聞之大怒,乃使陳平載絳侯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樊噲本是一屠夫,是最早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元老級人物。一直以來他對劉邦忠心耿耿,縱觀樊噲的一生,從未出現過違背劉邦意願的舉動,甚至在劉邦幾度沉迷的時候,樊噲還起到指引劉邦走向正確的方向。

就比如當初劉邦攻入咸陽城後,對秦宮中的美女珠寶迷戀不已,正是樊噲的勸諫才讓劉邦迷途知返;鴻門宴上,樊噲挺身而出為劉邦解圍。《漢書》中這樣評價樊噲:

黆黆將軍,威蓋不當。操盾千鈞,拔主項堂。漢興破楚,矯矯忠良。卒為丕相,帝室以康。

如此臣子,得之絕對是一幸事。

可到最後,劉邦竟然因為有人隨便說了一句樊噲的壞話,就要將樊噲殺死。實在令人不解。按道理而言,不應該先是將他羈押過來,然後審訊一番後再做決定嗎?對於有謀反之實的彭越,劉邦也是將其打敗後只是貶為庶民,並未將其殺死(彭越最終是被呂雉所殺)。

可如今,面對一個感情更深的樊噲,劉邦竟然如此絕情?

其實,不符合邏輯”的事件背後只要修改“參考值”,往往都會“通順”。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如果是劉邦本就想殺樊噲呢?

劉邦一直都是一個多疑的帝王,他對於權力的把控慾望也是極強。

公元前195年這段時期之前,臧荼、韓信、韓王信、彭越、陳豨、英布等人都以入土;蕭何也被劉邦找了理由懲處一番,現在在家中頤養天年;張良更是隱居多年;曹參身在長子劉肥的齊國做丞相;陳平與周勃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並且並無實權。

可以說,整個大漢王朝的眾多開國功臣中,手握大權且能力出眾的基本都被除掉了,剩下的也都是沒有實權或者已經隱退的,無法對王權產生影響。而此刻只有樊噲手中擁有兵權,最重要的是,樊噲是呂雉的妹夫,呂雉的心性劉邦再瞭解不過,倘若自己入土後,呂雉與樊噲聯合,這大漢王朝極有可能被呂雉掌控。

因此,劉邦在死前就必須將樊噲除掉。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不管《史記》還是《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等漢朝相關史書,都未曾說這個告密者是誰。因此,“人有惡噲黨於呂氏”這句話也只不過是劉邦安排的罷了,目的就是為了給大臣們一個自己殺樊噲的理由而已。

劉邦的這一招是他一生中帝王之術的最後一招,亦是他最巔峰的一招。

可未想到的是,陳平心裡的“小九九”卻無意間將這一招給破了。

話說陳平和周勃接到劉邦的這個命令後,馬不停蹄的就去執行了。可走到半路,陳平卻琢磨著不該這麼做。因為陳平認為,劉邦誅殺樊噲只是因為自己心中一時氣憤,所以才做出這麼一個荒唐的決定,倘若自己就這麼傻乎乎的把樊噲斬了,等劉邦氣消了再後悔,自己肯定沒好果子吃。況且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就算劉邦不遷怒自己,呂后也不會放過他。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於是陳平心中一合計,就給同行的周勃說道:

周勃老弟,這事咱們不能這麼做啊。你看,樊噲是陛下的老部將了,功勞很多,況且他又是呂后的妹妹呂嬃之夫,身份又親又貴。現在咱們陛下是在氣頭上,所以才想著要斬殺他,到時候再後悔咋辦?不如先將樊噲囚禁過來,到時候我將其押歸來交給陛下發落,如何?

周勃是個老實人,聽了陳平這番話說的確實有道理,於是就同意了。很顯然,陳平與周勃都認為誅殺樊噲的決定是因為劉邦“老糊塗”了,事後也絕對會後悔。殊不知,他們並未看透劉邦這個高明的帝王權術。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結果,陳平真的就把樊噲押了過來,可此刻的劉邦已經駕崩了。不過陳平也非常會演戲,跪伏在劉邦靈前大哭,將劉邦交代要殺死樊噲的,以及自己卻並未殺他,只是將其押過來的事一一說出。表面上是說給劉邦聽的,可實際就是想讓呂雉記他的好。

對此,史料記載為:

哭甚哀,因奏事喪前。呂太后哀之,曰:“君勞,出休矣。”平畏讒之就,因固請得宿衛中。太后乃以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很顯然,呂后明白了陳平的意思,對於這份人情也是結了下來。並且將陳平攙扶起來,安排其休息,並且讓陳平做劉盈(惠帝)的老師。

至於樊噲,自然是一點事也沒有,很快就被放了出去,並且官復原職。

縱觀這件事的始末,樊噲其實並未做錯,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君弱臣強是歷代掌權者最為忌憚之事。劉盈性子軟弱,必須要有一個人支援他,呂后身為劉盈的親生母親,手腕也是強硬,自然是最佳人選。

可支援歸支援,帝王權術講究的是平衡,劉邦也不想讓呂雉的權利過大,因此就必須削弱呂雉的力量,呂雉和樊噲與劉邦的關係再好,也終究不是他劉家的人直系血脈,在帝王劉邦心中,只不過是一個工具罷了。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可任憑劉邦心智再高,也不會算的陳平竟然會想到這麼一出不得罪領導的“好主意”,最終打破了劉邦的計策。

不過也不得不說,陳平如此做事也確實是一個非常爭做的決定。劉邦給陳平下達了命令是“殺樊噲”,而陳平在其中斡旋,雖然只是將樊噲囚禁過來,但也算是完成了領導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不會得到領導事後算賬。

陳平為人處世的宗旨值得我們學習。

權力是一時的,智慧才是永恆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他們都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基。

曾國藩曾經說過: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他能以中人之資,而成一代“聖賢”,就在於日夜勤學苦讀。曾國藩的書桌上,就常年擺著這本奇書——《智囊全集》。

馮夢龍先生從先秦到明代,記錄著1238則名人智慧故事,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日夜捧讀,紀曉嵐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許內部流傳,都是為了傳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問出處”的立身之本。因此,筆者建議各位可以讀一讀這本奇書,唯有智慧才是處身不敗的第一要素。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不過原版的乃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因此,筆者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點選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劉邦死前,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噲?這其實是帝王權術的巔峰體現

現貨【1056頁完整版】全2冊 智囊全集 上下馮夢龍 珍藏版 文白對照書籍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