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清平樂》裡的福康公主和初戀曹評被官家禎棒打鴛鴦,只能嫁給表叔李瑋,青梅竹馬的兩小無猜就因為官家的猜忌而被拆分,不知道讓多少觀眾意難平,為之嘆息落淚。

在歷史上,官家禎真的是因為忌憚曹皇后家族勢力大,所以不願意讓曹評尚主嗎?曹皇后家族在仁宗朝真的盤根錯節嗎?仁宗官家禎真的對外戚很防備嗎?

大錯特錯!那都是小說家以及編劇毫無史實依據的陰謀論,仁宗官家禎一不忌憚曹氏家族,二不猜忌外戚,相反的,還是最倚重外戚的宋朝皇帝。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01,福康駙馬可選擇的範圍並不窄

有的人認為福康公主趙徽柔的駙馬,只有四家外戚可以選擇,分別是章獻太后劉娥孃家、章懿太后李氏孃家、章惠太后楊氏孃家以及曹皇后孃家,好像認為福康的駙馬只能從這四家考慮,其實,這是對歷史一知半解產生的誤解。

在仁宗朝,太后當政時期,最顯赫的外戚之家,毋庸置疑就是劉美家以及他的姻親錢氏、馬氏、田氏;仁宗官家禎親政後,孃舅李用和一家開始崛起,而楊太后孃家在劉、李兩家面前顯然是不夠看的。

但是,

不管是顯赫的劉太后孃家,還是新崛起的李家、不起眼的楊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弱勢,那就是根基薄弱、人丁不旺,和真正的外戚勳舊之家還有很大差距。

那麼,

仁宗朝真正的外戚勳舊是哪幾家呢?

分別是明德皇后李氏家族,駙馬王貽永家族,駙馬李遵勖家族,曹皇后家族,和這幾家相比,真宗三後的劉、李、楊三家底子太薄了。

如果說太祖、太宗兩朝最顯赫的外戚之家是昭憲太后杜氏家族,

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最顯赫的外戚勳舊之家,就是太宗明德皇后李氏孃家。

說皇后李明德怕沒幾個人知道,但提起李明德的父親李處耘,兄弟李繼隆、李繼和,相信熟悉宋史的沒人不知道。

李處耘為大宋開國立下汗馬功勞,其子李繼隆深得太宗信任,授以兵權執掌勁旅,徵漢、伐遼、討西夏,李繼隆都功不可沒,被譽為大宋衛霍,成為北宋外戚統軍最成功的典範。

李繼隆去世後,他的兄弟李繼和接棒,是北宋第一個出任三衙管軍的外戚,可惜死的太早,46歲就去世,二子早卒,諸侄年幼,李家的昌盛幾乎要中斷。

幸而李家第三代的接棒人很快成長起來,就是真宗朝、仁宗朝備受寵信的李昭亮。李昭亮,原名昭慶,是李繼隆的兒子,天聖三年(1025)二月,避諱劉太后祖父劉延慶而改名。

太宗末年,4歲的李昭亮就恩蔭東頭供奉官,可以隨便出入禁中,去陪伴姑媽李皇后,被姑媽視如己出。真宗繼位後也沒有中斷,還很得真宗的喜愛,在仁宗朝也深得劉太后、仁宗的信任。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和李昭亮家族一樣,深受仁宗信任的太宗五女婿王貽永家族和小女婿李遵勖家族,不但是外戚,還是勳舊。

王貽永,原名王克明,是名相王溥之孫,父親王貽正,舅舅是太祖駙馬魏咸信。王貽永因為尚太宗第五女賢懿長公主,以升行制度抬高一輩和父親成了兄弟,所以改名王貽永。

歷史名詞小貼士:升行制度,是真宗鹹平三年(1000)六月開始實施的制度,就是某人尚公主,要以祖父為父,以父親為兄,避免公主向公婆行舅姑之禮。治平四年(1067)二月被神宗廢除。

李遵勖,原名李勖,是功臣李崇矩之孫,父親李繼昌。因為尚太宗第七女萬壽長公主,即清平樂中那個魏國大長公主,以升行制度被真宗賜名遵勖,南宋高僧道濟和尚就是他的後裔。

除了這三家,就是曹皇后孃家,曹家第一代曹彬,第二代曹瑋、曹璨以及曹琮,在曹皇后之前,曹彬就有個女兒進入真宗的後宮,即曹賢妃,還有個女兒嫁給功臣趙普的孫子趙從約。

由於曹家第二代、第三代多數中年早亡,後繼無力,如果不是有曹皇后的存在,曹家第三代就會淪為三四流外戚並逐漸沒落,曹家能夠繼續昌盛甚至超越李家,就是因為不得寵的曹皇后。

仁宗朝還有已經沒落的昭憲太后家族、太祖妹夫駙馬高懷德家族、太祖駙馬石保吉家族、王承衍家族、魏咸信家族、太宗駙馬吳元扆家族、柴宗慶家族,以及太祖三後賀孝惠、王孝明、宋孝章,太宗后妃尹淑德、符懿德、李元德、孫貴妃等等。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所以說,

就不算勳舊,單算戚里,仁宗給閨女選駙馬也不止是劉、楊、李、曹四家,而曹家在仁宗朝的戚里之中,勢力並不大,也沒有那麼想當然的威風,更沒資格威脅皇權讓官家禎忌憚。

曹評沒有入選只能說是福康他倆沒緣分,更準確的說,是官家禎眼中也看不到別人家,只有他姥姥家。當然,在歷史上,曹評和徽柔並沒有扯上關係過,所謂初戀、青梅竹馬不過是小說家歪歪的。

真實的曹評也沒有那麼冰清玉潤、風恬月朗,他就是一個普通的貴族子弟,有才幹,也有貪得無厭。

元符三年(1100),徽宗趙佶繼位,

曹評就抓住新君繼位的介面,向官家乞求恩澤,開口要官,不但可憐兮兮的重提他姑姑的立儲功勞,還埋怨他爹曹佾死得太晚,沒給他帶來更多好處。

徽宗元符三年,四月九日,相州觀 察使、真定府路副都總管曹評奏:「恭惟慈聖光獻皇后於仁宗倦勤之際,方皇儲未建之時,決策禁中,輔翊英宗皇帝,傳萬世之洪業。英宗皇帝特於先臣佾每加恩禮。逮至神考,恩數日益加隆,人臣莫比。不幸身薨之後,止依例得骨肉恩澤。自元佑以迄紹聖,不敢自陳。若先臣得薨於熙寧、元豐間,必有殊常恩禮,流及於臣。今幸遇陛下誕膺駿命,伏望特降睿旨,推行先臣佾身薨日合得恩命。尚覬寖衰家世,再蒙雨露之恩。」詔曹佾諸子每名特與白身恩澤一名。(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二)

當然,

戚里子弟多貪婪,並不是曹評一個如此不知足,李瑋家族也是如此,沒有尺寸功勞,不過是靠裙帶,也能腆著臉一再求官,李用和如此,李璋、李珣都是如此。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02,最重用外戚的宋仁宗

和祖父太宗一樣,宋仁宗趙官家不但不猜忌外戚,反而對親戚們信任重用,當然,因為關係親疏遠近,信任的程度有所有所區別。

景祐二年(1035)四月,

仁宗就不顧文臣的反對,讓姑父鎮國節度使、駙馬都尉李遵勖

(988-1038)

判許州

,李姑父早亡後,仁宗

繼續重用幾個表哥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

,李端懿先後知均州、鄆州、澶州;李端願先後知襄州、郢州、廬州;李端愨先後知邢州、冀州、衛州。

曹皇后的兄弟曹佾

(1017-1089)

也被仁宗委以重任

,先後知澶州、青州、許州,至和元年因為治理黃河的事情,仁宗還專門詢問小舅子的意見。

曹皇后的八叔叔

曹琮

,先後出任知邠州、秦州,防禦西賊有策略,又改陝西副都總管、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拜步軍副都指揮使,又任馬軍副都指揮使並卒於任。

仁宗對舅舅李用和更是超擢提拔

,歷遷澤州團練、慶州防禦、鄜州觀察使、殿前都虞候、鄜延路馬步軍副都總管、侍衛親軍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最後高至殿前副都指揮使。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對於仁宗擢升外戚出任要職、用人惟親的行為,文臣言官是沒少反抗,韓琦直接批評李昭亮你身為貴家子,豈能擔任典軍?

慶曆元年(1041),監察御史劉元瑜上書仁宗,力陳“

李用和、曹琮、李昭亮不可典軍

”,仁宗裝聾作啞充耳不聞。

慶曆二年(1042)閏九月,定川寨之戰後,文臣批評陣亡主帥葛懷敏,

又把李昭亮拉出來猛烈批判,

十月二十八日,

御史中丞賈昌朝上書抨擊李用和、李昭亮、曹琮根本不知道兵謀戰法,怎麼能擔任軍職?

至和二年(1055)十月初二,

殿中侍御史趙又上書,說李端懿和曹佾才謀不足,請求官家以有才謀的人取代他們,仁宗仍舊不理睬。

至和二年(甲午,1055)十月乙酉朔,殿中侍御史趙言:「京東路青、鄆二州各帶安撫使,近年差兩制、前兩府臣僚以鎮撫之。今曹佾知青州,李端懿知鄆州,御史言其不便,乞檢會改差有才,經任使兩制已上臣僚。」詔劄示佾、端懿。至和元年六月,佾自澶徙青,嘉祐元年八月,自青徙許,三年六月,端懿除鄆州,嘉祐五年二月,又自鄆徙澶。(長編)

重用提拔信任的外戚,並不是從曹、李開始,早在康定元年(1040)三月二十四日,仁宗就委任姑父王貽永為同知樞密院事,到九月,又改任樞密副使。

康定元年(庚辰,1040)三月乙卯朔,戊寅,保安節度使、檢校太傅、駙馬都尉王貽永同知樞密院事。(長編126)

九月戊辰,同知樞密院事保寧節度使駙馬都尉王貽永、刑部侍郎杜衍、右諫議大夫鄭戩並為樞密副使。(長編128)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慶曆三年(1043)三月二十一日,呂夷簡罷相,仁宗重新調整二府人事,不但把王姑父留任,還加宣徽南院使,讓外戚親信牢牢霸佔執政席位之一。

慶曆三年(癸未,1043)三月戊辰朔,辛卯,加樞密副使、保慶節度使王貽永為宣徽南院使。(長編140)

太宗重用外戚只看親疏不看才幹,官家禎比祖父太宗惶不多讓,不管庸碌還是殘暴,只要是他信任的親戚,他就重用。

慶曆二年(1042),仁宗任命一表三千里的表侄子

王克基知定州

,王克基是功臣王審琦曾孫,太祖駙馬王承衍的孫子,公主子王世隆的兒子。

慶曆三年(1043)五月,

歐陽修上書批評王克基不稱職,要求仁宗換人

。七月初一,仁宗就讓

親信心腹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郭承祐去接替王克基。

王克基凡庸輕巧,非將臣之材,而任定州。(文忠集卷99·慶曆三年論河北守備事宜札子)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郭承祐是仁宗潛邸親信,發小玩伴,也是太宗子舒王元偁的女婿,娶永定郡主,為人更是平庸不堪,讓他替代王克基,是一蟹不如一蟹,文臣怎麼會願意?

迫於朝廷議論,七月二十五,

仁宗調封州刺史康德輿替代郭承祐,

才到九月初十,就又把康德輿調任知相州,

由李昭亮接任定州。

仁宗這種如同兒戲的任人唯親,刺激的文臣言官是怒火高漲,紛紛群起而攻之,

歐陽修尤為激烈,痛批仁宗重用外戚是取笑四方之舉。

但仁宗並不當回事,反而在慶曆四年(1044)三月,擢升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今外以李昭亮、王克基輩當契丹,內以曹琮、李用和等衛天子,如當今之事勢,而以民之司命、國之安危系此數人,安得不取笑四夷,遭其輕侮?(文忠集卷99·慶曆三年論軍中選將札子)

眼看仁宗是鐵了心的重用外戚,禁軍管軍三帥都是外戚,兩府中又有王貽永出任樞副,外戚權勢之大簡直是前所未有,對大臣的屢次勸諫官家禎都充耳不聞,文臣集團不得不改變策略。

當年六月十八日,樞密副使富弼上書《河北守禦十二策》,其中一條就指出仁宗讓李用和為殿前副都指揮使,曹琮為馬軍副都指揮使,是任親,曹、李都是異姓,陛下你如此親信,為何不相信與陛下你是骨肉之親的宗室同姓呢?建議官家禎提拔宗室子弟。

慶曆四年(甲申,1044)六月辛卯朔,戊午,···又復思陛下任李用和為殿前副都指揮使,任曹琮為馬軍副都指揮使者,是任親也。用和與琮親矣,然皆異姓。異姓者尚可親信,則宗室同姓,與陛下是骨肉之親,反不可信哉?(長編卷150)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文臣集團對皇帝重用外戚沒辦法了,只能借宗室力量來制衡外戚,仁宗很麻溜的在七月十九迴應富弼,採納他的建議,大封宗室,但,對重用外戚的做法並沒有任何改變,在皇帝眼中,同姓的宗室當然沒有異姓的外戚更可靠了。

慶曆四年(甲申,1044)七月,戊寅,封武勝節度使、同平章事、馮翊郡公德文為東平郡王,寧江節度使允讓為汝南郡王,蘇王元偓子安化留後允弼為北海郡王,燕王元儼子鎮國留後允良為華原郡王,吳王德昭孫左屯衛大將軍、達州刺史從藹為潁國公,岐王德芳孫左屯衛大將軍、雅州刺史從煦為安國公,齊王元佐孫左千牛衛大將軍、池州團練使宗說為祁國公,昭成太子元僖孫右千牛衛大將軍宗保為建安郡王,華王元偁孫右千牛衛大將軍宗達為恩平郡王,邢王元傑孫右屯衛將軍宗望為清源郡公。上始用富弼議,次第封拜宗室,以德文屬尊且賢,方漢東平王蒼,故封東平。(長編151)

慶曆五年(1045)正月二十八,杜衍、范仲淹、富弼都罷政出外,仁宗堂而皇之的把王姑父升為樞密使,成為繼錢惟演之後,第二個以外戚擔任樞密使的人,隨後又加同平章事,兼侍中。

慶曆五年(乙酉,1045)正月丙戌,樞密使、工部侍郎賈昌朝依前官平章事、兼樞密使,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保寧節度使王貽永為樞密使,資政殿學士、給事中、知鄆州宋庠為參知政事。(長編卷154)

慶曆六年(丙申,1046)二月壬子朔,癸丑,樞密使、保寧節度使王貽永加同平章事。(長編卷158)

皇祐元年(己丑,1049)八月壬戌,樞密使、保寧節度使、同平章事王貽永兼侍中。(長編167)

王貽永頗有自知之明,以年老多病,屢次請求退休,仁宗都不同意,直到至和元年(1054)才讓老姑父退休。

掌管殿前司的舅舅李用和也因多病退休,仁宗就讓表叔李昭亮回京接管殿前司,文臣把李昭亮噴的自請罷職,仁宗又讓心腹庸才郭承祐接替殿帥,還一直想讓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進入文臣權力核心。

終仁宗官家禎一生,都無比信任重用外戚,說什麼猜忌忌憚外戚,那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切合實際的陰謀論。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03,猴格說

仁宗官家禎親政後,最信任的外戚就是表叔李昭亮、姑父王貽永、李遵勖、堂姐夫兼發小郭承祐、舅舅李用和一家,還有叔岳父曹琮,後來再加上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

因為任用外戚,官家禎真的沒少被文臣集團噴啊!李昭亮、郭承祐、張堯佐更是言官們批評的重點物件,沒少被彈劾,官家禎是頂著鍋蓋、忍著言官口水,也要提拔重用這些親戚。

官家禎的發小,無

能殘暴的郭承祐

,官家禎自己都說發小是庸人,但對他的提拔重用卻是初心不改,那麼被屢次彈劾,照樣一意孤行。

慶曆五年讓郭承祐復任殿前都虞候、知代州,包拯反對,仁宗就在六年讓郭承祐改知邢州,錢明逸跳出來說郭承祐曾經去禍害過邢州,老百姓聽到他的名字都害怕,陛下你想讓老百姓不安嗎?仁宗又讓郭承祐改知相州······

對於皇后孃家,也是極其重用,皇后叔叔曹琮是仁宗朝曹家的頂樑柱,因為仁宗的信任出任管軍,不管言官怎麼彈劾,愣是死在馬軍副都指揮使任上沒挪窩。

皇后親弟弟

曹佾

從右班殿直累遷殿前都虞候,還屢次出知大州。從弟供備庫副使

曹偕

,是曹珝和興平郡主(廷美之女)的兒子,先被選為契丹國母生辰副使,累遷知雄州、相州。就連皇后早死的兄弟們

曹儀、曹傅

都贈以節鎮,親侄子

曹誦

也迎娶了英宗的親姐妹延安郡主。

在曹瑋死後,曹家人才斷代、後續無力的情況下,仁宗還如此信任重用曹家,讓曹氏子弟人人得官,不知坊間傳聞的所謂猜忌曹家是從何而來的,難道都是憑空想象嗎?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福康沒嫁曹評是仁宗猜忌曹家?錯,官家最重用信任的就是外戚集團

仁宗官家禎為何信任重用外戚呢?

宋朝對待外戚的基本原則就是高官厚祿養著,絕對不授實職給他招權擅事的機會,文臣集團對外戚也處於時刻警惕的狀態,但實際上,卻並沒有那麼絕對。

從宋太宗趙炅開始,就喜歡重用外戚,他得位不那麼光明正大,為了對抗太祖宿將舊臣,就大肆重用藩邸親信和外戚,經常讓外戚典兵,充當他在軍中的耳目。太宗、真宗朝的李繼隆能有那麼多掌兵機會,就因為趙炅猜忌宿將、不得不重用外戚那見不得人的小心思所致。

仁宗官家禎重用外戚的原因,和祖父是大同小異,他是為了平衡文臣集團的影響,才刻意的重用外戚,希望外戚能作為他反制文臣的工具和手段。

因此,哪怕有些外戚是平庸之輩,在仁宗的刻意下也照樣位列將相;對文臣集團來說,外戚只要安分守己,平庸無才就是福,皇帝看誰順眼給個實職也不是不允許。

但對於仁宗一意孤行的大量擢用才庸識陋的外戚,文臣集團則是難以容忍的。

所以,在仁宗朝中、後期,屢屢見到文臣集體抗議,對官家禎群起而攻之,這都是因為仁宗重用、信任外戚的行為導致的啊!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長編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這廝雖然總是處於拖延症晚期,但寫出來的東西儘量不會讓讀者菌失望!如果發現失誤之處,非常歡迎留言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