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引言

《晉書·天文志》有云:“東井南垣之東四星曰四瀆,江、河、淮、濟之精也。”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說在我國古代有著四顆星被稱為四瀆,而四瀆所對應的是中原地區的四條大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這四條大河也被歷代王朝進行過大規模的祭祀活動。

在唐朝時,出現了對這四條大河的劃分,共分為東南西北四瀆。

這種說法也一直被後世的元朝,明朝所沿用。其中東瀆為淮河,南瀆為長江,西瀆為濟水,北瀆為黃河。然而在今天,我們絲毫對四條河當中的黃河長江與淮河都有所瞭解,卻好像根本沒有聽過濟水,只是知道有些地方叫濟南,濟寧,濟陽等等。

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而這些地方都與濟水有著極大的淵源,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之所以叫齊國也是取自濟水中的濟字,齊國當時就是在濟水邊緣,由於齊國的地形地貌複雜,不只有濟水,所以將三點水去掉起了一個齊字為國號。

據史料記載,濟水起源於河南濟源,與黃河、長江齊名。其後在流到滎陽後,匯聚成為滎澤,而後又流經山東,在進入山東之後停滯,成為大野澤。

而這個大野澤在宋朝時期被稱為梁山泊,我們熟悉的水泊梁山說的便是這個地方。

在經過了梁山泊之後,濟水繼續前進,流經今天的濟南濟寧等地,隨後在入海口進入大海。

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濟水有著一種三伏三出的神奇現象,濟水在源頭時是地下河,而到了濟源時又流出地面,成為地上河。

到了河南溫縣時,則又進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從地下經過黃河,而到了滎陽時則又會流出地面成為地上河。到山東的伏牛山濟水便再一次入地,直到濟南才再次出現,最終流入大海。

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在漢朝時期,由於人們的開發和砍伐樹木,導致森林大面積消失,而森林的消失也就導致了地下水的流失。濟水恰好又有一多半是在地下,因此導致它的水流規模不斷下降。再有便是隋朝時期大運河的聯通也讓濟水損失了一部分水量,因此隋朝以後的濟水其實已經無法與長江黃河等相提並論。

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但是人們還是將濟水放在四瀆中一起祭祀,這樣的行為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解。例如在《新唐書》當中就曾有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當初也提出了這個質疑,曾問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甚細而在四瀆,何哉?”

許敬宗答曰:“瀆之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者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說唐太宗李世民便曾詢問許敬宗,為何天下見無數的大型河流不去祭祀,而這濟水規模甚小去在祭祀的四瀆當中。而許敬宗則回答說這濟水最神奇的地方不在於規模而在於它的三伏三出,這樣的神奇頗有君子之風,因此它能夠位列四瀆之一而不被其餘河流取代。

濟水在宋代以後變得更加的狹小,它的無數支流都逐一干涸,徹底的成為了一條小河不復往日的輝煌。

但是與濟水同為四瀆的黃河卻不同,黃河經過了無數次的改道,規模越發的巨大,不斷佔用著各大河流的河道,甚至從淮河到海河都成為過黃河的入海口。

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而黃河的不斷擴張也引發了黃患,無數次決堤都讓百姓苦不堪言,只能無數次的改道,之前在宋朝時黃河改道淮河入海,然而到了1855年時,由於規模巨大,因此造成了泥沙堆積,導致下游河道堵塞。黃河只能再次改道,這一次黃河佔用的是濟水的入海口,也就是今天濟南的黃河入海口。

就這樣,四瀆之一的濟水徹底地消失在了我國的大地上,而它的河道也全部都被霸道的黃河所佔據。

黃患在古代其實是十分難治理的一個災害,伴隨著黃河一次次改道的是無數百姓一次次流離失所以及之後三年都顆粒無收。

古代四大河流之一,曾與長江、黃河齊名,為啥後來卻消失不見了

結語

濟水的消失讓我們唏噓不已,看似濟水是由於黃河的霸道而被吞沒,然而事實真的如此?並不是,其實究其根本來講,還是我們對於資源的無節制開採,環境的無限制破壞才導致了濟水一步步縮小,而讓黃河的水災一次次擴大,讓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所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不要再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參考資料:

《晉書·天文志》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