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評點:周朝興盛的唯物主義原理

本紀第四 周本紀

1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

接下來昇華一下理論。

《史記》評點:周朝興盛的唯物主義原理

利,是天下百物所生成的產物,是不能被一人專享的;

因為天地百物不僅僅會產生利,也需求利,只有如此才能維持長久。

這裡的“利”,其實就是資源,本質上就是物質與能量;

一切事物都不斷地生成“利”,同時又為其他事物所利用,轉化為新形式的“利”——

這一過程的本質,就是自然界的物質與能量流動。

而一個賢明的君主,應當是顧及天地百物,讓物質能量在天地之間均勻分佈、流淌不息;

只有如此,才能讓神人百物各得其所,並且長久地和諧共存。

不得不說,這實在是非常科學和先進的生態文明理念。

最後一句特別有《史記》的文學特色,並且讓我不禁想到另一句話: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雖然表述和語氣截然相反,但是意思倒是一致的。

2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興能幾何?”

《史記》評點:周朝興盛的唯物主義原理

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出處,而且一如既往地又被後世誤讀了。

當然,通常的理解並不完全是錯的:

不可防民之口,的確是為了防止人民積怨,以致於最終爆發;

這也確實和水利治理的思路是相符合的。

但是,這一理論更為深刻和重要的思想,並不僅僅是如此,而是跟我們前面所說的“利”密切結合的;

而且非常有趣,此處的觀點和我最近在讀的《控制論》也不謀而合。

“控制論”中是這樣強調資訊的作用:

“我們用來控制周圍環境的命令都是我們給予環境的資訊;而如果我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須審理來自對方的訊息,這些訊息表明了命令是否被理解與執行(這一過程稱為‘反饋’)。

所謂有效地生活,就是擁有足夠的資訊來生活。”

言論是思慮的表達,也是把抽象思想具象化的重要途徑;

無論說出的是善是敗,都能成為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助力。

正是因為人民把心中的思慮透過言語表達出來,才能進一步轉化為行動;

這是一切勞動與生活的基礎,也是社會存續與發展的基礎。

防民之口,最大的弊害並不是讓人民積壓怨憤,而是阻礙了生產與社會進步;

而這才是一個國家衰亡的根源。

所以說,司馬遷還真的是一個非常唯物的思想家。

3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

《史記》評點:周朝興盛的唯物主義原理

最後用這句話總結一下。

“利”,是天下萬物繁衍生息、賴以生存的根基,是物質與能量在整個世界中的流動迴圈;

根本上講,“利”來源於自然水土,又經過人類的勞動轉化為可用的資源財富;

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勞動又是建立在資訊獲取、表達和反饋的基礎之上。

自然百物有序運作,人類社會資訊流通,節約資源節制慾望;

才能夠保證“利”遍及於天地上下,才能保證土有所演、民有財用,神人百物無不得極。

我想,這也是《史記》一書最有價值的地方:

不僅僅是記錄歷史,而且還暗含著對於自然規律與人類文明的理解與思考;

這部名垂青史的史書之所以直到今日都被奉為經典,大概也不是因為其所記載的典故,而是因為永不過時的偉大思想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宇治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