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大名府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為什麼現在沒有大名府

在中國古代有過太多輝煌的城市,雖然它們在現今已經衰落,可是在當時卻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大名府便是其中之一。大名府究竟有多麼繁華呢?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不少好漢都是出身於此地,根據書中描述,此城“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真可謂是極盡繁華。

大名府有史可考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滅了其西南國境的三個小國,為了獎勵有功之臣,晉獻公將其中的一個小魏國賜予了自己的官員畢萬。根據當時的掌管占卜的官員預言,魏國主人的名“萬”,“魏”是大名,這樣的賞賜是開天其福,日後畢萬必然要興起來。所以至此,“大名”便成了一個興旺發達的吉詞,併成了魏國其中一座城市地名。

《水滸》中的大名府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為什麼現在沒有大名府

然而要說將“大名”這個金冠用於府名之上,最早還是出現於唐朝德宗時期。當時魏博節度使田悅駐守魏州,可是他由於野心膨脹,違抗朝廷,所以自稱魏王,並將魏州改名為“大名府”,以彰顯自己掌管地域的行政等級,同時希望這個名字能給自己帶來好彩頭,讓自己命運一飛沖天,於是從此魏州就此開始被稱為大名府。然而由於唐朝朝廷不予承認,所以直到五代時期,天下人都始終稱其舊稱。

要說大名府真正興起的時間,還是北宋仁宗時期。在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的兒皇帝石敬瑭為了討好遼國,竟然出賣了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至此,在有宋一朝,國家都無險可守,令北方騎兵可以隨意闖入中原。再加上宋太宗趙匡胤削弱軍隊,所以北宋一直被動防禦遼國。

《水滸》中的大名府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為什麼現在沒有大名府

在宋仁宗時期,遼國在現今北京一帶集結重兵,企圖南下大舉入侵中原。當時訊息傳到北宋都城,當時朝中官員都惶惶不可終日,還想讓宋仁宗遷都洛陽,如果契丹入侵,還可以憑藉周遭地勢來抵禦遼國,不至於都城被佔。

丞相聽聞大臣們的荒謬之言不由勃然大怒,他曾在大名府為官,深知此時大名府乃河朔大門,一旦佔領此地,則可以抗衡遼國,而此地失守,則宋國不保。於是他便上書皇帝,與群臣爭辯,說明此地重要性。同時他還說遼國就是欺軟怕硬,越懦弱越被動,不如主動抗衡,將都城遷往此處,這樣不僅能振奮人心,還能震懾遼國。

《水滸》中的大名府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為什麼現在沒有大名府

果然,仁宗將此地設為陪都北京以後,遼國看到了宋國孤注一擲的決心,便當即因膽怯而打消了入侵中原的念頭。所以當時的丞相呂夷簡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不亞於真宗時期背水一戰的寇準。也因如此,大名府在宋朝從此被人們稱為北京大名府,和當時的東京開封、南京應天一樣繁華。

然而到了明朝以後,黃河泥沙淤積愈發嚴重,當時連北宋都城開封都因此而衰落,大名城更是難逃此劫,最終一場黃河洪水將其淹沒地底,至此大名城深埋地下。正所謂禍兮福所依,大名城也就此成為最具開採價值的中國古城。到了清末民初時期,由於大名城的衰落,以及行政區域規劃的改變,大名城自此淪為了縣城,再也難見千年前繁華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