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陶淵明的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

在很多人的眼裡,把陶淵明歸隱田園的行為,當做是他品行高潔,不願與黑暗的官場同流合汙的象徵。其實我覺得可能在他陶淵明本人看來,對於出仕或隱居並沒有什麼不同,一切全憑著自己的隨心而動。當官就去任職,不想當官就回家種地;想喝酒,就將思緒都藏在酒裡喝下;想寫詩,就將你的悲歡都寫進詩歌裡。

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陶淵明的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

當時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陶淵明雖然空有“大濟於蒼生”的理想,但是,在官場黑暗中,陶淵明的濟民抱負根本無法完成。加上因為他性格耿介,兩袖清風,不願向權貴卑躬屈膝的態度,因而和本就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陶淵明的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

以在入職不久後,他便歸家閒居。史料記載他最後一次為官是任職彭澤令,在官八十多天,因“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低頭折腰”而辭官歸田。陶淵明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文學財富,而且他還留下了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的人生,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最好的例子。

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陶淵明的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

在他後面的文人,唐朝王維從陶淵明身上學到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田園情懷,於是有了名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而性格直爽的李白從陶淵明那裡看到了“不為五斗米折腰”,便也有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樂觀名句。而宋朝的蘇軾從陶淵明的詩歌學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達,於是也有了“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

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陶淵明的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

在陶淵明的影響下,他最喜歡的菊花也成了後人對隱逸之人的象徵。現在,他被我們看作是田園詩派創始人,甚至有學者說他是“千古隱逸之宗”,不知有多少文人像我一樣崇拜著他。雖然他生前的生活算

上過得拮据窘迫,但是他死後的精神卻得到如此高超的讚譽。

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陶淵明的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

我想,只要能保持我們自己的真性情去生活,就可以成為人生的主人。而陶淵明,他只想擁有一份瀟灑自在的生活,無論是黃昏把酒,抑或是籬邊採菊,他的一生始終悠然。陶淵明將自己從功名利祿中解脫出來,坦然品味著人生閒適的美酒,雖然生活貧困勞苦,但此生也大概是沒有遺憾,近乎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