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在中國古代,存在著一種十分具有歷史特色的人文現象,那就是隱逸。縱觀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史,只有在中國,

“隱逸”這種行為現象因為受到政治波動影響,而出現在封建王朝時期的歷朝歷代。

一種行為的持續發展,往往在最後都會醞釀出一種獨到的文化。因此今天我們便要來介紹一下,在長時期發展中熔鑄出的中國傳統隱逸文化。

一般來說,隱逸文化會被納入人文學藝術研究領域,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隱逸文化對來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發展的影響。

並且這種影響的重要的程度。也遠遠超出了人們日常的想象。

由隱逸文化而衍生帶動出的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創作,在歷史長河中數不勝數,以至於對中華文化整體風貌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一般來說,文學創作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評價。

一個是技術方面的,一個是境界方面的,而隱逸文化對文學創作影響正是體現在了境界方面。它激發了作者對於美的發覺與鑑賞,體現了文學創作者靈魂的自由解放與探索。

因此,從現在來看,我們通常認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引發高潮的隱逸文化,開闢了一個新的文學時代,它體現了個性張揚與獨立人格精神,促進了中國傳統文藝體式、文藝境界、文藝鑑賞的新發展。

接下來我們就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一起來看一看隱逸文學背後所體現的藝術。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二:隱逸詩歌類文學作品

1,詩歌類

北朝隱逸類詩歌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南朝相比。都具有一定的差距,遠遠比不上南朝。

而且北魏前期的詩歌作品數量不僅少,且以四言為主,極大地阻礙了北朝時期的詩歌水平發展。但是自從孝文帝執政以來,五言詩的發展受到了重視,北朝的詩歌水平獲得提升。

而且也正是因為五言詩句自身句式的靈活順暢的這一特點,極大提高了詩歌的表情達意水平

北朝時期,隱逸詩的種類相對單一,以詠物類為主。

但是詠物類隱逸詩包括的內容十分豐富,即包括了對山水的真情描繪,也不乏有大量的對田園農事的描寫。

第一類,山水隱逸詩。

隱士大多喜愛自然山水風光,在天地間尋覓靈魂真諦。魏晉南朝時期,士人們的隱逸風尚流行一時,謝靈運、謝眺、鮑照、沈約等人引領了山水詠物詩的風潮,創作出了許多傳世名作,其中

謝靈運更是有著光照臨川之筆的美譽

。鄭道昭則是北朝隱逸詩的先驅,也是山水玄言詩的代表,他的文學創造作品十分多,是北魏時期有名的高產作家,在《北史》記載他的作品有幾十篇,但現在僅存於世的只有四篇。

在鄭道昭的《登雲峰山觀海島詩》,雖然題目取名為觀海島,但是他並沒有直接描寫海島的風貌,而是將島嶼想象為有神仙居住著的世界,寫出了仙境的金碧輝煌、雍容華麗。在《於萊城東十里與諸門徒登青陽嶺太基山上四面及中頂掃石置仙壇詩》中,他寫自己從繁忙的政務中脫身,偷得閒暇時光,和門徒一起登青陽嶺。他們漫步在山林之中,感受著自然風貌,山谷的幽靜和花草的清香更是使得鄭道昭感慨萬分,在此情此景之下,

他期盼自己可以跟隨自己的心意而無需受到凡塵俗世的束縛

,表明了鄭道昭內心之中,渴盼自由的生活願景。

而在另一首《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雲峰山論經書詩》中,在鄭道昭的想象中,他的精神世界被層巒疊翠、蒼鬱蔥蘢的景色所佔據,與此同時,他也向往著深藏功與名的瀟灑隱逸生活,願憑藉山林以陶冶心性。在鄭道昭的詩歌中,他常常將遊山玩水的感受與情操陶冶相結合,從而在思想性情、人生態度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思考。從這個層次上說,鄭道昭的詩歌也是十分重視靈氣與韻味的,體現了他超脫塵世的隱逸情懷。

第二類農家田園類 ,

田園詩萌芽於《詩經》。

東晉時期的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人物

,他開闢了詩歌的境界,將情、景、理三者巧妙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他更是被後世譽為

“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陶淵明的農家田園詩創作水平很高,其代表作有《歸田園居》。

田園詩在南朝時期的發展緩慢,南朝謝靈運在南朝掀起了山水詩創作的風潮,這時候的南朝詩人們,

受到謝靈運的影響,創作明顯偏向于山水詩而缺少了田園因素。

但是在南朝士人入北後,他們的心理狀態趨於平靜。

在南朝時期,士人們多與權貴相結識,交友,遊賞宴飲,詩歌創作風格旖麗明豔。而入北後,大多數士人們不再熱衷於結識權貴,赴宴賞樂,而是轉為追求田園閒適生活

,作品風格趨於恬淡,多抒發隱逸志向,如庾信的田園詩代表作,《歸田》,透過描寫田園生活的具體勞作,從穿渠引水灌溉、荊棘開闢良田等體現勞動的艱辛,又透過有人遊獵歸來在樹蔭下歇息、在湖邊垂釣飲酒體現了農家生活的閒適。還寫到了各式植物、家禽的生長情況,在這些細碎點滴中,

表現出了詩人庾信的生活情趣和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愛。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2,散文

北朝文學著重氣質,重於說理、偏於實用的

,這種文學性質,也是北朝時期,隱逸文學類作品,散文重於詩賦的重要原因。北朝的散文體隱逸作品相比較於南朝,水平得到了提高,成就也超過了同時代南朝。散文體裁多樣,包括注體、書體、銘體、頌體、贊體、論體六種體裁,今天介紹其中兩種。

第一類,注體 。

注,也就是原文註釋,注體即對原著的註釋文字多於原著本身文字。一般來說,注體的註釋文字比原文略多一至兩倍。但是也不乏有特例,如酈道元所注的《水經》,原文是一萬多字,但是《水經注》全書卻有32 萬字,這樣來看,《水經》註釋文字高達全書的二三十倍,這種情況十分罕見。但與此同時,《水經注》也隨之成為了北朝注體文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因為酈道元採用編創合一的編寫體例,從而使《水經注》成為體系獨創的完整著作。

這本書不僅在體式上規整有序,同時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水經注》記載了一千多條水道及其周圍的山崗、湖沼、水利、名勝、風俗、歷史等。在這些記載中,更是融入了作者酈道元的真情實感,表達了酈道元慕情山水的真摯情感。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第二類,書體文。

這是一種以書信的形式進行創作從而表達情感的文章。關於隱逸類的書體文作品,在北朝時期以祖鴻勳的《與陽休之書》和王褒的《與周弘讓書》為代表。祖鴻勳和王褒都透過書信向朋友表達了自己的歸隱意向。情感表達自然流暢,全文創作行雲流水,情感自然。

3,辭賦類

北朝的辭賦類創作水平較低。從北魏至北周北朝的賦作者人數較少,根據史料記載不超過二十人,而且創作數量也較低,

除庾信的賦作外,僅有二十多篇。在這個創作基礎上,北朝的隱逸類辭賦作品更是稀少。目前有李諧《述身賦》、李騫《釋情賦》、陽固《演賾賦》、釋慧命的《詳玄賦》、姜質《亭山賦》、盧思道《孤鴻賦》及李謐《神士賦》殘篇。

辭賦根據寫作內容可以分為三類:詠懷類,

包括《述身賦》、《釋情賦》,通常

作者是因為仕途受挫而心灰意冷,生出歸隱之意

談玄類,

包括《演賾賦》、《詳玄賦》,

透過談玄倫佛來表達旨趣

詠物類,

包括《亭山賦》、《孤鴻賦》,作者通常

採用託物言志的描寫手法來表達自身的情趣志願

相比較而言,北魏時期詠懷類隱逸作品佔據主導地位,

如李諧的《述身賦》、李騫的《釋情賦》。李諧因元顥之敗被革職在家後,寫下了《述身賦》

。先是表達了自己對前半生的仕途和人生反思,再是表達了自己對先前仕途時期的人所做所為的懊悔之情,同時引出在家生活的閒適。最終表達了詩人自己希望託身魚鳥而隨性飛沉的隱逸志向。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三:北朝隱逸文學讓人著迷的藝術特色

史學家周建江在《北朝文學的性質與地位》中曾總結說,

北朝文學是民族文學和政治文學的綜合

。一

方面,北朝文化受到漢族與鮮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影響,另一方面,北朝文學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南朝文學風氣。

在對外吸收學習的基礎上,最終結合本朝文學特點,形成了北朝文學獨到的藝術特色

1,語言魅力

北朝的隱逸文學在時代發展中不斷前進,自北魏後期開始,北朝的隱逸文學創作體系逐漸趨成熟,形成了獨立的文學創作體系。

到了東魏北齊時期,南北作家的交流開始增多,並且日益頻繁,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北朝的隱逸文學發展到了頂峰時期。與此同時,隱逸文學的創作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注重宏觀鋪陳轉變為了注重微觀細節刻畫,尤其是注重詞藻的使用與雕琢,強呼叫詞的巧妙。

隱逸文學的創作者亦傾力於詞藻的有意雕琢和巧妙運用。

如北齊本土作家劉逖的《對雨詩》:“

重輪宵犯畢,行雨旦浮空。細落疑含霧,斜飛覺帶風。 溼槐仍足綠,沾桃更上紅。無由似玄豹,縱意坐山中”。

全詩用詞都十分巧妙,

“細落”

“斜飛”

表現出細雨的形態,

“足綠”、“上紅”

描繪出在細雨的沐浴下,槐樹更綠而桃花更紅,表現出了雨水的清新。

可謂是字字雕琢,力求精品,透過一字一詞間,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細雨淋溼槐樹桃花之景。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2,意象,意境極好

山水風景詩具有極其明顯的地域特色。

南方氣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而冬季溫暖溼潤。樹木一年四季常綠,湖泊少有結冰。後梁的沈君攸創作的《採蓮曲》,生動形象描繪了南方的小橋流水,蓮花河畔之景。但是北方氣候則截然相反,冬季寒冷乾燥,樹木落葉歸根,山脈也多為高山大川,在這種自然風貌基礎上,北朝本土詩人們自然不可能寫出《採蓮曲》此類作品,這也決定了北朝士人的出行經歷通常是登高山或者涉水

,因此隱逸作品的描寫物件也多是高山大河,而且高大山脈還要多於河流。

例如唐瑾選擇把華山作為賦頌物件,全文氣勢渾然,表現了豪邁的陽剛之氣。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而一些辭賦類作品的意向更是往往偏重於宏大的事物,作者透過選擇宏大開闊的景向作為描寫物件,再在文中抒發自己哲學思考,體現了空靈的意境,使得人也獲得了靈魂境界的昇華,這正是這種宏大的意境,鑄造了北朝隱逸文學獨到的美感。

四:總結

綜合,我們也發現,隱逸文化不應該單單納入人文學藝術研究,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創作發揮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隱逸文化的受眾群體,涵蓋了古代中國的最高水平知識分子,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政治是混亂且黑暗的。

從北朝詩歌、散文和辭賦出發,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逸文學之藝術

但也恰是這個時代,是中國士人們精神上最自由、極解放、最智慧、最濃於熱情的時代

。當他們在封建王朝政治統治的壓迫下難以尋覓人生價值時,隱逸文化成為了提升的一個視窗,隱逸成為了精神的一方伊甸園。

在隱逸中,中國古代的文化分子追求到了精神與思想的自由,從痛苦的爆發中跳出,從而達到了人生境界的昇華與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