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實行高度集中軍權的措施是什麼,對國家有何利弊

導語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檢點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趙匡胤稱帝之後鑑於唐末五代軍閥割據混戰局面的再現,為了防止自己剛剛建立的趙宋政權成為繼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暫王朝,他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他採取謀臣趙普的建議,制定了 “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方針,從中央朝廷到地方實施了一系列的策略,這一系列策略終於穩定了新生大宋的局勢。

北宋實行高度集中軍權的措施是什麼,對國家有何利弊

特別是趙匡胤本身是武將出身,所以在實行中央集權的時候,十分重視軍權,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削去地方節度使的兵權,使節度使成為一種頭銜,成功的防止了消除了武將對新生政權的威脅,那麼高度集中的軍權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利弊如何呢,首先我們來看看趙匡胤是如何將軍權集中的,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高度集中的軍權

收回禁軍的統帥權

趙匡胤是禁軍出身而且是禁軍的最高統帥,他也擔心的下面的人也有樣學樣,於是才決定解除那些禁軍大將的兵權,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北宋實行高度集中軍權的措施是什麼,對國家有何利弊

《宋史》帝(趙匡胤)曰:“我非爾曹不及此,然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守信等頓首曰:“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守信等謝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

趙匡胤透過這樣連哄帶嚇,將這些將領的兵權都給解除了,給他們一個節度使虛銜讓他們去養老了,禁軍被他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且殿前都檢點這一職位再也不設。

培植和加強禁軍

宋朝把全國軍隊分為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四部分。鄉兵和蕃兵類似於民兵,廂兵和禁軍才是正規軍,但禁軍才是宋朝的主要軍事力,精英中的精英,禁軍擔負著守衛京師、捍衛天子和外出征戰的任務。禁軍與廂軍均招募而來,不過禁軍有優先的選擇權。送大宋朝廷也十分重視禁軍,對待禁軍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制”的政策,在中央駐紮一半,在地方駐紮一半,這樣中央有事地方可以勤王,地方有事,中央可以從容平叛,但是實際上中央駐紮了一半多的禁軍。禁軍數量較多而且裝備好,兵餉較優。戰鬥力也強於地方軍隊,使得大宋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設立樞密院

趙匡胤擔任過殿前都檢點,當了皇帝之後這個職位不在設,禁軍的統帥,一分為三為殿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稱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分別統領。分了禁軍的統帥的權力“三帥”三足鼎立,又用一些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而且還設定了樞密院,三帥只負責禁軍的管理與訓練,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禁軍的調動權歸樞密院,樞密院雖有調兵權, 但無統兵權。他們之間互不統屬,分別對皇帝負責, 一切聽命於皇帝。這樣權力再一次集中到皇帝手中!

北宋實行高度集中軍權的措施是什麼,對國家有何利弊

更戍法

其實就是輪換法,部隊經常換駐地,趙匡胤嚴令 “天下營兵,縱橫互動,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所以壞其兇謀。”以習勤苦、均勞逸為藉口,使京師與外地駐軍更換駐紮地點。將領也頻繁調動形成“將不識兵,兵不識 將”,“兵無常帥,帥無常兵”的局面,再也無法形成形成五代軍閥割據的土壤,最終只能聽命於朝廷。

養兵法

“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趙匡胤這一句話直接給北宋奠定了基調,養兵有利於江山社稷,特別是在災荒的年份,朝廷就去災荒之地,招募那些年輕力壯的人為兵,剩下的幾乎都 是老弱婦孺。豐收之年,百姓安居樂業,即使有軍隊譁變, 也只能是孤立無援。故趙匡胤稱養兵之策是有利百、年的大好亊。

高度集中軍權的利弊

有利的一面

趙匡胤和他的後來的統治者都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軍權,將軍權牢牢把握在朝廷手中,毫無疑問,這朝廷來說是一件好事,消除了地方軍閥形成的軍事基礎,解除了武將對朝廷的威脅,皇權得意穩固。也在一定的程度了維持來的宋朝的統治,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加強了軍事力量。

不利的一面

維持龐大的軍隊,軍費激增,給政府財政造成極大的困難。禁軍的數量在趙匡胤的時候約19。 3萬人,趙光義的時候時激增為35。8萬人,宋真宗真宗時又增至43。 1萬人,送仁宗時猛增至82。6萬人。廂軍也相應從趙匡胤時的18。 5萬增至仁宗時 43。3萬人。激增的軍隊帶來的是財政的壓力。於是國家的負擔越來越大,百姓越來越貧困。

“一歲所用,養兵之費常居六 七,以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軍隊戰鬥力下降

軍權過分集中,造成將士疏遠,士兵戰鬥力低下。 士兵平時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地方廂軍根本無法充當戰鬥之用,而禁軍由於條件優越,反倒促使其迅速腐敗。使得這一支宋朝開國之處的能征善戰之師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對外戰爭屢戰屢敗。

農民起義

軍權集中帶來的是嚴重的財政問題,(當然也有其他原因),為彌補財政收支的嚴重虧空,遂以增稅等多種名目,將浩大的費用轉嫁於百姓,這就逼的農民群起反抗。縱然實行養兵政策,對農民起義嚴加防範,使得當時沒有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 農民起義,但與以往歷代相比,北宋一朝的農民起 義,不僅次數多,地區廣,而且貫穿整個王朝,比如方臘宋江起義等。

北宋實行高度集中軍權的措施是什麼,對國家有何利弊

方臘起義

總結

加強軍權只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措施,趙匡胤的初衷是好的,在他那個時代也卻是需要集中軍權,這是姓氏所決定的,可是後代之君對於這個政策一以貫之,由此引發了種種弊端,造成冗兵的眼中後果,甚至最後給大宋的軍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一點看來確實弊大於利。

所以說北宋的軍權集權是弊大於利或者得不償失的,在當時確實有利於趙宋的統治,可是在以後很長的時間之內,對整個北宋產生了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