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1973年時,考古專家曾在陝西省鳳翔縣秦都雍城遺址之內,找到64件莫名的銅器。後經過研究發現,原來它們的作用十分特殊。至於出土銅器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雍城的城址平面整體大致為正方形,其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城內共有8條主幹道,分別為橫向、縱向各4條,寬度為8-10米不等,均勻的將城內分為25個區域。據研究表明,在雍城之內設定有相當豪華的宮殿,其豪華程度在傳世的史籍資料中都有明確記載。據史書稱,戎族首領在秦穆公時到達雍城,曾感嘆道:“使鬼為之,則勞神矣; 使人為之,亦苦民矣。”不得不說,雍城雖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城池,可是對於秦人的意義頗大,甚至是秦國人“虎狼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古人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秦人十分看重祭祀,而在先秦時代,秦國的國家級祭祀活動,基本都是在雍城舉行,可見秦人對雍城的重視程度。

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雍城遺址自被發現起,陸陸續續出土大量文物,僅1973年3月,該遺址就出土各類青銅器物28件,其中有斧2件,板斧1件,錛2件、鑿2件,夾刻刀1件,角刀2件,戈1件,鏃15件,帶飾2件,方策2件,蓋弓帽3件,銅泡5件。除此之外,在雍城遺址之下還挖掘出大量建築材料,包括磚、瓦、瓦當、陶水管等等,為後世研究秦代歷史提供了大量可參考的實物資料。

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雍城遺址出土大量建築材料的同時,還有64件特殊的青銅器也隨之出土,而它們的身份之謎居然也揭開了一個古代建築業的大秘密。此次出土的64件特殊青銅器,造型與規格幾乎完全一樣,其高度為16。6釐米,長度為44釐米,寬度為12釐米,本身由青銅架構而成,上方呈“田”字形交錯,側方有犬牙狀尖銳端,共分為左右兩個部分,二者之間的縫隙可相互契合。有趣的是,在其表面四周還刻有不同的獸面圖案,其花紋繁縟且雕工細膩,即使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也依稀能夠辨別樣式。

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如此樣式怪異的青銅器,其用途究竟是什麼?考古專家們翻閱了古書,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原來,該類青銅器的名字在古書中確有記載,它們的名字為“金釭”,是一種專門用來連結木材的輔助建築品。眾所周知,在外國鐵釘連結木材的技術未傳入我國之前,國內的木工往往都會以榫卯的形式對建築木材進行連結,然而,在榫卯技術未發明之前,我國古代木質建築也同樣能經受住風吹雨打,其奧秘就在於利用了“金釭”連結。換句話說,此次於雍城遺址出土的64件“金釭”,都是古代用於連結木材的“連結扣”,其堅固程度不亞於後來發展成熟的榫卯技術。

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金釭”可分為內轉角、外轉角、盡端和中段四種形制, 其主要用於連線房屋的木製構架,可以垂直連線,也可以水平對接,一般用於介面與轉角處。建築學家們介紹稱,在發明榫卯技術之後,“金釭”便失去了主要的作用,但古人依然沒有放棄使用,而是創造性的將其作為一種裝飾物,用於建築物木材連結出的美化,既起到了二次加固作用,也能讓建築物提升美感。

1973年,秦都雍城遺址出土64件“謎”樣青銅器,它們竟有重要作用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雖然古代的生產力很低,可是他們卻不忘記裝飾自己的生活,而現代人物質十分豐富,卻忽視了美化現代的生活,我們應該向古人好好學習。

參考資料:《雍城遺址》 李偉著 陝西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