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將構建“一島兩灣多組團 ”城市空間格局 交通預留廈金臺鐵路通道

[新聞頁-臺海網]

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

600萬人

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

730萬人

臺海網11月2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 到2025年,廈門全市常住人口規模達到600萬人;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達到730萬人;打造國家重要創新中心,建成全國高素質人才集聚的創新創業之城……11月27日,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釋出《廈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 草案公示的公告。

該《規劃》擘畫了廈門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將是廈門市全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是編制詳細規劃、專項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

該規劃草案徵詢時間從11月27日至12月26日,為期30日。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屏、一灣、十廊、多組團”

根據草案,廈門將構建“一屏、一灣、十廊、多組團”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其中,一屏,即最佳化北部生態屏障,加強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強化基礎生態服務功能;一灣,即守護廈門灣,修復海洋生態屏障,強化海域綜合治理;十廊,即最佳化連山通海的生態通廊,嚴控開發建設,發揮生態隔離、景觀美化和休閒遊憩等綜合功能;多組團,即建設由生態廊道分隔的多個城鎮組團,持續推進“跨島戰略”,實現島內外一體化發展。

城市空間格局“一島、兩灣、多組團”

構建“一島、兩灣、多組團”的城市空間格局。一島即廈門本島,將積極疏解非核心功能,培育創新、金融和高階服務等核心功能;兩灣即東部灣區(同安區、翔安區)和西部灣區(集美區、海滄區),其中東部灣區是未來重點開發區域,推進鳳翔片區(東坑灣)、廈門科學城、同翔高新城、廈門新機場片區、海洋高新產業園等建設,西部灣區將加快建設馬鑾灣新城,最佳化提升集美新城,加快完善海滄新城,強化自貿區和國際航運中心功能。

產業空間格局“一島三帶”、環灣發展

在產業空間方面,將形成“一島三帶”、環灣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各類園區整合工作,形成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園區品牌,打造“一區多園”的創新創業綜合平臺,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創新中心。到2035年,加強引入國內外知名創新企業,建成本島北部片區、廈門科學城片區、集美片區三大創新創業核心區;透過老工業廠房改造提升,打造多樣化的創新園區和雙創孵化基地。

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盤活全市約62平方千米低效用地,全面推進舊工業、舊村莊、舊城鎮實施綜合更新、有機更新。引導舊工業提容增效,重點提升約10平方千米低效工業(倉儲)用地,包括同安工業集中區、集美北部工業區、新陽工業區等。加快舊城鎮綜合整治,重點改善湖濱片區等老舊小區設施配套、補齊民生短板。

居住空間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範圍

打造幸福安居的居住空間,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構建“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體系,降低人才落戶安居門檻,擴大保障性住房覆蓋範圍,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高水平建設島外居住區,促進租賃住房供需適配和職住平衡發展。盤活存量和用好增量,本島挖掘存量資源,島外加大住房供給。

交通預留廈金臺鐵路通道

交通方面,廈門將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其中,將廈門新機場建設成我國重要的國際機場、樞紐機場、國際貨運口岸機場和對臺主要口岸機場。著力推動建設國際樞紐港、國際集裝箱幹線港、區域性郵輪母港、對臺航運的先行區和主通道、國際航運服務業聚集發展示範區、東南沿海國際物流中心。融入國家和區域公路網路,形成“兩橫四縱”高速公路系統;佈局梧村、鐘山、後溪、西湖等六個客運站,並與城市公共交通一體化規劃建設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國家鐵路樞紐,加快推進福廈、廈汕高鐵建設;規劃新增廈渝高鐵、昌廈高鐵、東孚至安溪貨運鐵路(興泉鐵路支線);預留廈金臺鐵路通道。強化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區域性國際快(郵)件分撥中心、跨境電商分撥中心。

人口規模

到2025年,廈門全市常住人口規模達到600萬人;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規模達到730萬人。

2035年重大交通樞紐按滿足廈漳泉都市圈約2000萬人口的出行需求佈局;供水、給水、電網、通訊等市政基礎設施按800萬管理人口配套,並適當預留空間;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在滿足730萬常住人口的基礎上,預留區域服務空間。

產業格局

到203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4。5%,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5%以上,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達到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在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