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康雍乾三代的盛世發展,清代鈞瓷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奇光異彩

清代鈞瓷文物鑑賞

文/梅灣農夫

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從誕生以來,每逢盛世便綻放出奪目的絢麗光彩,遇到戰亂則黯然失色。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大一統盛世時代並不多,持續時間也不長。到了清代,康雍乾百年盛世的出現,讓鈞瓷自元明時代的沒落,開始重新泛發出點點奇光異彩。

公元1644年,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隨著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而宣告正式覆亡。明亡後女真人建立的滿清王朝入主中原,先後剿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平三藩、誅鰲拜、徵葛爾丹,收復臺灣,經過二十多年的連年征戰,直至康熙中後期才逐漸趨於社會穩定,經濟漸漸復甦,又歷經康雍乾三代的長治久安,瓷器生產進入繁盛期,中國瓷器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歷經康雍乾三代的盛世發展,清代鈞瓷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奇光異彩

清代鈞瓷文物·盧鈞三足爐

文物名稱:盧鈞三足爐

文物規格:高10。1釐米,口徑11。3釐米

文物賞析:此器為清代盧氏家族作品。直口,翻沿,短頸,圓腹,腹下束收,接如意三足,系仿宋鉤珍品。質感如玉、靈動自然,孔雀綠寶光內蘊,瑩潤如翠,硃砂紅如火如荼,璀璨斑斕,其變幻之美妙,其質感之古樸,可謂爐火純青,鬼斧神工之大器,當年開封府古玩商的門上曾掛有“謹防盧鈞”的招牌,足以說明盧鈞與宋鈞相比,已達到了以假亂真,出神入化的地步,足見盧鈞之珍貴。

然而隨著當時全國經濟重心向江南富庶地區轉移,中國的陶瓷業中心也隨之向南方傾斜,南方陶瓷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進入突飛猛進的興盛發展時代。素有“瓷都”之稱的江西景德鎮,出現大量彩繪的花鳥、人物、蟲魚、山水等瓷藝新技,其作品豔麗逼真,且有鏤空、堆花、剔花等新的裝飾技法。隨後清皇室在景德鎮設定御器廠,專為宮廷燒製御用貢品,使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享譽海外。

歷經康雍乾三代的盛世發展,清代鈞瓷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奇光異彩

清代鈞瓷文物·布袋和尚

文物名稱·布袋和尚

文物規格:高20釐米

文物賞析:此器為麻醬胎,造型詼諧,光頭、大耳,滿面笑容,如沐春風,胖胖的身軀前傾,邁著歡快的步伐,肩部揹著一個布袋,僧衣線條,簡潔明快。施紅釉,釉質濃潤鮮活,表現活潑自然。

而鈞窯鈞瓷技藝在元代和明代的發展受挫嚴重,很多技法和工藝頻頻失傳,位於中原腹地的諸多鈞瓷窯口在戰亂時期幾乎斷燒。幸運的是清朝雍正皇帝對宋代鈞瓷名窯十分青睞,宮廷不僅大量收藏宋代流傳下來的名窯瓷器,還敕命景德鎮各御器廠加以仿製。在仿製的宋代名窯瓷器過程中,仿宋鈞最為成功。

歷經康雍乾三代的盛世發展,清代鈞瓷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奇光異彩

清代鈞瓷文物·帽筒

文物名稱·帽筒

文物規格:高31釐米、口徑13釐米、足徑12。5釐米

文物賞析:直口、圓形、深壁至底。沿部飾弦紋,器身鏤空,呈花葉狀。施藍釉,質感如玉,給人一種祥和,悠遠、靜穆的感覺。

正是因清代帝王如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及朝廷王公大臣對鈞瓷的執著偏愛,使清代仿鈞之風盛行,給鈞瓷燒造工藝的恢復與發展提供先決的條件。鈞瓷在這一時期的長足發展,給長久以來黯淡的鈞瓷市場帶來星羅棋佈的奇光異彩,也為鈞瓷在後來的民國短暫興盛和當代大放異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經康雍乾三代的盛世發展,清代鈞瓷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奇光異彩

清代鈞瓷文物·天女散花瓶

文物名稱:天女散花瓶

文物規格:高34釐米,口徑4。5釐米

文物賞析:小口、豐肩,扁腹,圈足,腹部雙面浮雕為古代傳說中的天女散花圖案。施鈞花釉、幻化細膩,紅中泛藍,藍中寓紅,飄忽迷離,極具動感,把仙女的美麗、飄逸,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我,更多精彩內容將為您持續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