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文/風馬牛也相及

眾所周知,在我們中國的5000多年曆史長河裡,華夏大地上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化,並且流傳至今,體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相信大家對於《三十六計》都不會陌生,像空城計、釜底抽薪、金蟬脫殼、瞞天過海等計策都是我們熟知的。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而在36計之中,最廣為流傳,且人人都知道的,就是36計中的最後一計,走為上計。但是,這一計也是被人們誤解最久的一個計策,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其實是處在錯誤的。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下,這“走為上計”。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走為上計”最早出現在《南齊公 王敬則傳》之中,即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而在北宋小說《冷齋夜話》之中,又將它描述為: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而其中的“走”,其實就是逃跑的意思,當戰場的形勢對我方不利的時候,逃跑就成了最好的一個選擇。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不過,當人們和敵人對戰,而敵人處於有利的一方時,我方其實有3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投降,二是求和,三是撤退。那麼,都讓人打到不得不逃跑、撤退了,為什麼“走”還是上計呢?所以,一直以來人們都覺得,“走”並不算是一個上計,其實這是因為人們,對這句話有著很大的誤解。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其實,這就要從失敗的定義上來解釋了,向敵人投降就代表著徹底的失敗,而求和就是一半失敗,只有逃跑或者撤退不算是失敗。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撤退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開敵人,避免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保留自己的剩餘力量。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此外,主動撤退還有著誘敵深入的作用,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好的戰機。因此,在己方實力大大弱於敵方的時候,主動撤退,以退為進就成了最好的一個選擇,所以“走”就成為了上計。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而“走為上計”在宋高宗趙構的身上,就有著非常好的體現。在趙構還沒有當皇帝之前,他是一個很沒有地位的皇子,在靖康元年,北宋都城遭到了金兵的圍困,北宋為了求和,就需要將一位皇子送到金國去做人質。而當時的皇子們,全都非常害怕,唯唯諾諾的,只有趙構一個人主動站出來,到金國成為了人質。而趙構到了金國之後,他的種種表現都非常神勇,這讓金國人懷疑,趙構到底是不是一個皇子,於是就放走了他。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而在金兵又一次對北宋發起進攻之後,趙構再次前去議和,而這一點讓北宋的大臣們都非常佩服趙構。於是,在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國俘虜了之後,趙構就在大臣們的擁護下成為了皇帝,還建立了南宋。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而在後來,金兵不斷的對南宋發起進攻,即使是趙構,也沒有做人質時的神勇,於是他就選擇了逃跑,淘到了海上。而就是趙構的這次逃跑,保住了南宋最後的根基,後來南宋遷都杭州,與蒙古的軍隊聯合,打敗了金國,而金國也從此滅亡。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而在大多數人看來,逃跑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大家都認為大丈夫是不能退縮的,更加不能臨陣脫逃,所以很多人將“走為上計”看作是一個最差的計謀。但其實,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逃跑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計謀,它給了一件事重新開始的機會,重新去思考對策,為之後的反攻提供了機會。

36計中,這一計流傳度最廣,人人都知道,但也被人們誤解最久

而大多數人之所以做不到“走為上計”,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面子,所以都寧願戰死,也決不撤退。因此,要成為一個“能伸能縮”的大丈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在大家看來,“走”算得上是上計嗎?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