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這部三國“諜戰”,在歷史的縫隙裡滌盪出人的忠義

《風起隴西》開播三天,棋局已現。如果說三國“無間道”或者“諜戰”的視角更迭是對歷史題材的一次創新,那麼更動人的,或許是歷史縫隙中滌盪出的那些人的忠義——那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魂有所定的精神旨規歸。

《風起隴西》:這部三國“諜戰”,在歷史的縫隙裡滌盪出人的忠義

根據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正在在CCTV-8黃金強檔播出,愛奇藝同步上線。

“偷樑換柱”“趁火打劫”“金蟬脫殼”“笑裡藏刀”“反客為主”“借屍還魂”……三十六計為名,一集一計,引觀眾潛入三分天下的年代,召喚回那段“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洪流。特別的是,這個故事裡,煥發光彩的不止是歷史留名的大人物。

在“歷史可能性”裡開啟戲劇的空間

近年來的國產劇長廊裡,諜戰長盛不衰。只是,將近現代的語境置換到1000多年前,《風起隴西》堪稱極少數派。

第一集開篇,街亭失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敗,繼而揮淚斬馬謖。大歷史的框架內,馳騁的想象力開啟戲劇的空間:街亭失守源於一次情報紕漏,蜀漢“司聞曹”情報人員陳恭與荀詡於是從歷史的縫隙裡走到舞臺前,人的境遇即將折射歷史的本質。為查明情報案真相、查出曹魏“間軍司”滲透到蜀漢的代號為“燭龍”的臥底身份,並進而揭開曹魏“青萍計劃”的陰謀,兩人甘願深陷絕境,置死地而後生。

《風起隴西》:這部三國“諜戰”,在歷史的縫隙裡滌盪出人的忠義

比起一些諜戰劇中主角的天賦異稟甚至開掛般的人生,《風起隴西》的智計較量總是勢均力敵,真仍的真相之路可謂曲折迴環、驚心動魄:因為敵對者的警覺,陳恭多次險些暴露身份;荀詡也屢次陷入險境,九死一生。隨著糜衝下線、柳瑩現身、陳恭“借屍還魂”等情節展開,入局者愈來愈多,這些歷史上“無名的人”將翻卷出多少歷史的暗流,成了比找出“燭龍”更深層次的懸念。

重要的是,他們在亂世迷局中的掙扎與犧牲,內心支撐無非是“忠義”二字。被“司聞曹”懷疑時,陳恭從不曾違背初心,主動選擇深入險境,為自己更為他所效忠的信念,找一個真相;面對好友被冤、面對上層權謀爭鬥,荀詡遵從的也從來不是威壓與權力,而是他心中的正義、理想。

《風起隴西》:這部三國“諜戰”,在歷史的縫隙裡滌盪出人的忠義

劇中有句臺詞不止一次出現。蜀漢諸君所念的“光復漢室”究竟為何?諸葛亮答,是希望天下平定,普通人可以過上安穩日子。陳恭與荀詡追隨諸葛亮,某種程度上亦是追隨他的意志。因此,劇中陳恭的風骨與智慧、荀詡的道義和堅守,以及二人惺惺相惜的情義,就是我們民族賴以為系的精神紐帶,是我們幾千年來魂有所定的精神旨歸。

在找回年代的氛圍中,靠近文化的吾土吾鄉

如今,精品化創作已是國產劇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所趨。於古裝劇,“服化道”向來都是觀眾評價劇集水準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營造更好的視覺體驗,《風起隴西》考究歷史、秉持匠心,讓更多觀眾感知傳統文化之美、國風之美,煥新了國劇創作的新風氣,更為國劇市場帶去了新的升維方向。

《風起隴西》:這部三國“諜戰”,在歷史的縫隙裡滌盪出人的忠義

鑑於劇中人都是歷史洪流下的小人物,在服飾面料的選擇上,創作團隊主要選擇棉麻質地的服飾,且多以飽和度低的黑、白、灰等顏色為主。在造型上,創作團隊為男性人物設計了符合個性的鬍子造型,不僅高度還原了三國時期男性追求“美髯”的潮流,也更能突出角色性格的塑造。

在置景方面,蜀地溼潤、植被茂盛,魏地乾燥、黃沙飛舞,營造出了蜀漢與曹魏兩地的氣候差異,極具沉浸感。由於大多內景伴隨著不少利益的爭奪以及複雜糾葛的感情,因此該劇多采用自然光源去還原和點綴古時的場景,從而起到烘托劇情作用。此外,該劇的匠心考究還落實到對生活細節的刻畫還原等方面,劇中多次出現的煮茶、飲茶場景,這從另一種視角展現出了東漢末年獨特的文化氛圍。

24集的劇情剛展開了三分之一。初評看來,這是一個假定性完整的故事,是一部字裡行間蘊含骨氣和品性的傳奇,是一門服化道中透出中華美學神韻的視覺藝術,它更有一個“大丈夫生於亂世,縱橫四海,義之所在,不計生死”的正向主題——《風起隴西》便能在找回年代的氛圍中,無限靠近中華文化吾土吾鄉。

作者:王彥

編輯:童薇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