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風起隴西》上線後的評價幾乎是冰火兩重天,說好看的猛誇,說不好看的猛吐槽,這種狀態似乎也反映在了收視率上。

在蒐集了一些網友吐槽《風起隴西》的槽點之後,筆者寫下此文,看看這些槽點是否成立,《風起隴西》是否被冤枉了。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一、歷史加架空

一部分對三國曆史和《三國演義》很喜歡的觀眾在看到諸葛亮、李嚴、楊儀和郭淮等名字後,迫不及待開啟電視收看《風起隴西》,結果卻看到了馮膺、陳恭、荀詡、陰輯、糜衝等一幫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名字。

於是,《風起隴西》在一些“三國迷”那裡遭到了一波吐槽:亂改歷史毀三國經典。

《風起隴西》屬於歷史大背景下的架空劇,和《琅琊榜》這種完全架空歷史不同,《風起隴西》的歷史大背景相對來說比較具化,畢竟諸葛亮、李嚴、楊儀等人是真實存在的,劇中他們的形象和作為和歷史記載也相差不大,以真實歷史和真實人物為背景虛構劇情和主角,這就容易造成一部分觀眾的不滿。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實際上,像《風起隴西》這種劇情架構的電視劇並不少,比如《人間正道是滄桑》,全劇所有的歷史細節和大人物你都知道,但電視劇主角在歷史上沒有名字。

《亮劍》同理,副總指揮、師長和旅長是誰觀眾都熟悉,李雲龍、楚雲飛這幫雲字科的人物在歷史上卻並不存在。

《潛伏》也是這樣拍的嘛,真實大背景和真實大人物,然後虛構一幫小人物當主角。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就算是被譽為歷史大劇的《雍正王朝》,大部分主角都是歷史真名也是歷史真人,但實際上很多人的形象、作為和歷史真人也有很大差距,堅決不能當歷史正劇看。

相對來說,和真實歷史最接近的歷史劇可能就是陳道明版的電視劇《末代皇帝》,可你知道嗎,這部劇得到的評價並不高,其槽點之一就是“墨刻”,太尊重歷史。遠沒有篡改大量歷史的義大利版電影《末代皇帝》出名。

既然《潛伏》、《亮劍》和《人間正道是滄桑》這些經典劇都可以這麼拍,為什麼《風起隴西》要被吐槽呢?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二、古代諜戰

有網友質疑,古代打仗也用諜戰?也有類似軍統保密局的部門?

這可不就是廢話嘛,國與國之間的打仗,當然需要諜戰,古代第一部兵書《六韜》有段話:“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意思是說在戰爭開始之前,選派八個人偽裝之後到敵國偵察,蒐集情報瞭解對方動態,他們就是間諜。

《左傳》有記載:“(少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這個女艾和季杼就是我國有記載最早的間諜。

原則上講,像西施、貂蟬這樣被派往對手那裡搞破壞的美女其實也屬於間諜。

春秋戰國時期的諜戰就更多了,比如修建鄭國渠的水利專家鄭國,他的本來面目就是間諜,是韓國派到秦國透過大肆修建工程消耗秦國國力(疲秦)的戰略級間諜。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而且,現代諜戰劇裡常用的什麼密語和密寫技術,那玩意在古代就有,只不過那時候叫“陰符、陰書、謬語、謬書”之類,什麼竊聽器這樣的玩意兒古代也有,比如“聽翁”,現代有電臺聯絡,古代有飛鴿和驛馬。

既然有專門的間諜,那就自然有專門的間諜管理機構,比如漢朝的“詔獄”,曹魏的“校事”、東吳的“典校”,當然最出名的則是明朝的錦衣衛。

既然諜戰在三國時期並不稀罕,那《風起隴西》描寫諜戰自然也就合情合理。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還有網友質疑,張郃率軍走哪條道,諸葛亮只需要派人遠遠看一眼就知道了,還用得著間諜傳情報?

這就是不太懂歷史和軍事的觀點,古代軍隊裡確實有偵察兵,比如“斥候”、“探馬”之類,但他們只是戰術級別的偵察兵,起到的作用只是臨敵應變。

像張郃這種大兵團長途行軍,那是需要強大的後勤和配屬部隊配合的,所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以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意思,大兵團要走哪條路,必須先派人去探路並修補路面和橋樑,大軍路過的地方要有足夠的軍糧供應,後勤部門要建立糧道,大軍行進途中還要有足夠的宿營地,這些東西肯定需要提前安排,自然會產生相應的情報。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越早知道張郃的作戰計劃越好,知道得越詳細越好,知道得越準確越好,準確的情報肯定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和張郃進軍一樣,諸葛亮調配兵力堵截張郃也需要同樣的流程,沒有間諜光靠斥候的話,張郃大軍距離街亭三十里五十里的時候諸葛亮才調兵?那肯定是不行的。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三、現代用語

有網友吐槽《風起隴西》裡的對話用了很多現代用語,比如“小圈子”、“你被捕了”,還有“逮捕”以及“扯淡”等現代感十足的對白,讓人聽了容易齣戲,畢竟那是三國時期,距離我們的時代很遠。

這個槽點確實算一個槽點,但其實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說三國咱們就舉三國的例子,比如央視版《三國演義》,那是比較尊重原著的,很多對白直接按照原著走,典型如“諸葛亮舌戰群儒”和“青梅煮酒”。

但是,也有不少觀眾吐槽老版《三國演義》的對白節奏太慢太拿腔拿調,聽著費勁。

這種吐槽可能原著粉會覺得驚訝,尊重四大名著有什麼錯?但有件事必須說清楚,現代社會中確實有不少人根本沒看過《三國演義》,而且數量不少,至於走馬觀花看個一遍半遍的其實也跟沒看過差不多。不熟悉這種半文半白對話的觀眾自然很難適應老版《三國演義》。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反過來,新版《三國》電視劇裡有不少亂入的臺詞,比如“天下誰人不識君”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說出吾名嚇你一跳”之類,在很多觀眾看來這些臺詞簡直就是惡搞,但也有不少觀眾認為臺詞很親切,比老版《三國演義》容易讓人接受。

在臺詞上標新立異的《大明宮詞》,直接就像散文詩一樣的臺詞風格,同樣有瘋狂吐槽的,也有超級喜歡的。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可見,古裝劇用現代化的對白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畢竟眾口難調,只要《風起隴西》不標榜自己是歷史正劇,那出現一些現代化對白也就不算什麼大問題。

此外,古人說話和古籍文字也不一樣,古書上的文字屬於書面語,古人說話也不是那個樣,他們在普通場合也說白話,到了正式場合才搞四六八句,就像《風起隴西》裡諸葛亮和李嚴上書劉禪時的話那樣。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四、楊穎

至於有觀眾吐槽楊穎也就是Angelababy,甚至因為她出演的原因就棄劇不看,筆者著實有點兒搞不懂。

首先,楊穎並不是劣跡藝人,也沒有什麼醜聞,任何劇組選她當演員並無不妥之處。

其次,楊穎飾演的魏諜柳瑩本身出場就比較晚,糜衝都死了,她才出現,總不能有觀眾看到這一集立刻就棄劇吧。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再次,楊穎飾演的柳瑩公開身份是紫煙閣樂姬,這個人物本身要求有一定顏值,身材也要好,氣質也不錯,楊穎飾演這個角色起碼從外形等各方面看也是非常合適的。

關鍵是,楊穎在《風起隴西》中的演技發揮雖然談不上多麼精彩,但至少也算是中規中矩,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但也沒有什麼拉胯的地方。

說到底,楊穎只是《風起隴西》裡的配角,戲份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很少,那些口口聲聲說因為楊穎棄劇的網友,其理由和動機實在是讓人看不懂。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五、劇情

《風起隴西》採用的敘事結構是多線齊頭並進的方式。

陳恭是一條線,先在天水,後在漢中,圍繞的主題是清白、燭龍和五仙道。

荀詡、馮膺是一條線,主要在漢中南鄭司聞曹,圍繞的主題是燭龍、內鬥。

諸葛亮、楊儀是一條線,主要在蜀漢成都,圍繞的主題是朝堂鬥爭。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三條線分別敘事,中間偶有交集,場景切換很快,這就讓一部分有單執行緒思維習慣的觀眾感到不適應,腦子跟不上,再加上人物眾多,有些觀眾就會吐槽劇情太混亂。

實際上,多線敘事有多線敘事的好處,單線敘事有單線敘事的好處,反之亦然。

單線敘事很容易讓人看懂,不挑觀眾,但經常會陷入“流水賬”的窠臼。

多線敘事的好處是能保持懸念叢生的劇情氛圍,壞處是挑觀眾,有些人特別喜歡,有些人就特別不喜歡。

因為《風起隴西》是諜戰題材古裝劇,原則上講還是多線敘事更適合,至於挑觀眾的問題,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眾口難調。

太冤了,《風起隴西》的五個槽點,同樣是五個優點

綜合來看,如果你不喜歡《風起隴西》,那這部劇的槽點很容易找:

篡改經典,瞎編歷史,胡言亂語,花瓶演員,敘事混亂。

如果你喜歡《風起隴西》,那這部劇的優點也很明顯:

經典翻新,古為今用,通俗易懂,大牌雲集,製作精良,懸念迭起。

這部劇就是這樣,看不看,追不追,個人決定,不用過多考慮其他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