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家列子寧可捱餓,也不吃宰相送的糧食,一年後發現他真高明

列子,名禦寇,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和老子一樣,主張清靜無為,還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他的思想,處世哲學,充滿了大智慧,直到如今,他做人、做事的智慧,仍然啟發著我們。

比如《智囊全集》中,就記載了一個“列子拒受子陽食”的故事。子陽,姬姓,駟氏,字子陽,又稱為駟子陽,是當時鄭國上卿,相當於諸侯國的國相、宰相。子陽位高爵顯,在當時是鄭國的權貴階層,門閥大戶,掌控鄭國國政。

道學家列子寧可捱餓,也不吃宰相送的糧食,一年後發現他真高明

《淮南子·氾論訓》記載:“鄭子陽剛毅而好罰,其於罰也,執而無赦。”意思是說,鄭國國相子陽這個人,脾氣不好,愛懲罰人,時常抓著別人的一點小過錯不放。不過這也不奇怪,封建時代的權貴、諸侯王,有很多都仗著自己的權勢,對下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呼來喝去,很不尊重。

而列子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他潛心修道,心胸豁達,貧富不移其志,榮辱不驚其心,早已洞悉了子陽這種人不會有好下場。列子雖有名氣,但他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祖上沒有給他留下家底,他又一心只顧著修道治學,無法生產,所以過得很清貧。

由於家中貧困,列子和妻子常常揭不開鍋,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以致於夫妻二人面黃肌瘦。這時,有些讀書人,就認為這是鄭國國相子陽的失職,認為子陽太不重視人才。

所以,有人就去找子陽,對他說:“列禦寇是有名的思想家,有道之士,現在居住在貴國,卻過得如此貧困,您難道不知道愛惜人才嗎?”

子陽被批評了一頓,心中不悅,但他又想,如果給列子送些吃的,不正好可以博個好名聲嗎?於是,子陽就表現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模樣,以個人名義,派使者大張旗鼓地給列子送去十車糧食,並轉達自己對列子的問候。

但出人意料的是,列子見到使者後,先是表達謝意,但他只領心意,不領禮物,一再拒絕子陽送給他的十車糧食。使者無奈,只好原車拉回。

道學家列子寧可捱餓,也不吃宰相送的糧食,一年後發現他真高明

使者走後,列子剛走入屋內,他的妻子就一臉不悅,埋怨他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過得很快樂,很安心地生活,為什麼我卻常常捱餓。如今宰相送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難道我的命就這麼苦嗎?“

列子聽後,笑著安撫妻子說:“我不是故意讓你受罪餓肚子,而是因為子陽並不是真的瞭解我,他之所以給我送糧食,是因為他聽了別人的話;既然他能聽別人的話,給我送糧食,那日後也就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才不接受他的糧食。”

智囊: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隨後,列子又將話題延伸,說道:如果我接受了他的供養,他日後出事,我不殉難,是不義;如果殉難,又死得不值,不合乎正道。”

智囊:受人之養而不死其難,不義;死其難,則死無道也。死無道,逆也。

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囂張暴戾的子陽被殺,還得了一個謀逆之名,其黨羽、門客多被株連致死,而列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時,妻子和世人才明白,列子當初寧可餓肚子,也不接受子陽送的糧食,真是高明。

道學家列子寧可捱餓,也不吃宰相送的糧食,一年後發現他真高明

列子的智慧故事,直到今日,在鄭州民間還有流傳,而且康熙三十二年的《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為此,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還高贊列子:“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豈不遠哉?”意思是說,列子見微知著,明哲保身,讓自己避免了不義與叛逆之名,見識遠大,值得我們學習

縱觀歷史,自古以來,那些成大事的人,之所以做事猶如天助,就是因為他們窺破了人性、人心,深諳馭人之術,權謀之道,他們讀史明智,以史為鑑,借鑑學習別人的智慧,幫助自己謀身、謀事。

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故事:第一季(歷史學家閻崇年等老師推薦)

傳統文化圓桌派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