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稱八旗子弟,其實這是個錯誤觀念,因為當時還有一個第九旗!

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皇帝的扮演者陳道明先生曾經有這樣一句臺詞:堂堂的八旗子弟,不能這樣上不得馬,開不了弓,射不了箭,殺不了敵。

清朝自稱八旗子弟,其實這是個錯誤觀念,因為當時還有一個第九旗!

其實,嚴格地說,這六句臺詞錯了一句,就是開頭的這一句:堂堂的八旗子弟,因為在清朝的時候,除了名正言順的八旗,應該還有一個第九旗——巴爾虎旗。

巴爾虎人的來歷源於一個遠古的傳說,相傳在洪荒時代,一個名叫巴爾虎代巴特爾的獵人,救了一隻受傷跌落人間的白天鵝,這隻白天鵝報恩,嫁給了這名獵人,兩個人成婚後,一共生了11個兒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就成了巴爾虎民族的最初的11個姓氏。

巴爾虎民族從來也沒建立過自己的政權,12世紀到13世紀的時候,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巴爾虎人亦歸於大元的治下。

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妥歡帖木爾(蒙古語意為鐵鍋),這位鐵鍋皇帝撤出大都退往上都,歷史上稱之為“北元”。

清朝自稱八旗子弟,其實這是個錯誤觀念,因為當時還有一個第九旗!

當時隨同“鐵鍋皇帝”撤到上都等地區的巴爾虎人分崩離析,四散各地,可是巴爾虎人頑強堅韌的生存能力,還是讓這個民族沒有消亡,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的巴爾虎人又成為喀爾喀的部屬。

樹欲靜而風不止。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準噶爾汗國噶爾丹憑藉著兇悍的實力,將喀爾喀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先後擊潰,噶爾丹派特使準備引誘巴爾虎部投降,可是巴爾虎部首領斬殺了噶爾丹派來的使者,並隨著喀爾喀大部歸順了清朝。

清朝自稱八旗子弟,其實這是個錯誤觀念,因為當時還有一個第九旗!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8月,康熙皇帝率領清軍在烏蘭布通與噶爾汗國展開激戰,最後擊敗了噶爾丹,巴爾虎部經過多年激戰,族人四散,元氣大傷,當時,巴爾虎共有人口五千餘人,為了改善其生活環境,生存條件,康熙批准其遷往遼陽、開原、熊嶽、復州、金州、岫巖和鳳凰城等地,其中,巴爾虎部在上述7城各設一名佐領,而盛京設3佐領,共有10位佐領,清朝廷還為遷移至此的巴爾虎人,配備了土地房屋,以利休養生息,發展壯大。

接下來,就到了關鍵的地方,巴爾虎部族,怎麼就成了清朝的第九旗?

清朝的八旗制度,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一開始的時候,設定黃、白、紅、藍4色旗,1615年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的制度正式確立。

清朝自稱八旗子弟,其實這是個錯誤觀念,因為當時還有一個第九旗!

當然,八旗也分貴賤嫡系,其中正黃、鑲黃兩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後來,順治帝親政,多爾袞去世,他收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自己親自統領,這就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分別。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盛京地區的巴爾虎人,編入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後,巴爾虎人怕被滿洲人輕視,故此,上奏北京城,得到皇帝的批准,允許巴爾虎人獨自成立旗衙門。

清朝八旗都有自己的旗衙門,某一個分旗有事,都由自己的旗衙門處理,雖然巴爾虎人沒有自己的旗幟(他們仍然歸屬於上三旗)但他們有自己的旗衙門,而且,又經過皇帝的允許,故此,可以名正言順地被認為是清朝的第九旗。

清朝自稱八旗子弟,其實這是個錯誤觀念,因為當時還有一個第九旗!

巴爾虎旗的總旗衙門中,有一名四品佐領、一名六品驍騎校、6名催領管理,還有馬甲50名,各城又設立有分旗衙門,各旗衙門行使的就是管理本旗的任務。

清朝滅亡後,生活在遼、吉、黑三省的巴爾虎人的後裔,經過長時間的融合,他們無論語言文字、還是生活習俗,都與周圍的滿洲人基本一致了,解放後,政府登記戶口的時候,只有一小部分報了蒙古族,大部分都報了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