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上一篇文章的結尾,我正好寫到韓信覺得前途無望,就找了個機會從漢軍營逃跑了。這一跑不要緊,劉邦軍營裡開始誤傳說“丞相逃跑了!”

當然,如果韓信真的逃跑成功,那麼他很可能沒有辦法名垂青史,也沒有機會真正建功立業了。這樣一來,《紅樓夢》裡的薛寶琴恐怕也不會創作出一首《淮陰懷古》來紀念韓信。薛寶琴在詩中稱韓信為“壯士”,對他的肯定和讚賞溢於言表。

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那麼,我們不妨一起先來看看這個“丞相逃跑”的烏龍事件。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裡有著詳細的描述: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每次一看到《史記》裡這一段,我自己先忍俊不禁,偷偷樂了。看來不管是古代還是今日,因為誤會或者訊息不準確而產生的“烏龍”真的不少。

1 壯士一去又復返

我記得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以後,會跟著廣播電臺裡的節目安排聽聽戲曲,也聽聽評書。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是我那時最喜歡聽的一段。

後來長大了,我也思考過:為什麼這個橋段我會百聽不厭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默默在心底希望著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能被周圍的人認可。而獲得別人的認可,其實也是人類群體屬性的一個表現。因此,我們不僅期待看到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能夠知遇伯樂,也更加期待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散發出金子一樣的光芒,並得到應該屬於自己的機會。

壯士韓信的機會,真的到來了。

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漢王劉邦帶著軍隊接受了項羽的分封以後,燒掉了離開時經過的棧道,一路人馬到達了南鄭,也就是如今陝西省的西南邊陲一帶。劉邦這時開始為了積蓄力量做打算,拜了蕭何為丞相,繼而拜曹參、樊噲、周勃等人為將軍,暗中操練兵馬,準備再次跟項羽爭奪天下。

可是,這個過程並不順利。他手下計程車兵不願意待在這樣偏遠的地方,都想著有機會能回到老家。這下可熱鬧了,每天都有人從漢軍營裡開溜,這讓漢王劉邦非常焦慮,吃不下也睡不好。大業未成,手下的軍隊先散了,這可怎麼辦?

忽然到了這一天晚上,有人急急忙忙來向劉邦稟報:“丞相逃跑了!”這句話,對當時的劉邦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於是“大怒,如失左右手”。從《史記》裡的這一句描述來看,劉邦的心,真是“拔涼拔涼”的了。

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到了第三天早晨,丞相蕭何突然又回來了。劉邦看到蕭何,又喜又怒,就問他說:你怎麼也逃走了?蕭何回答說:我不是要逃走,我是去追趕逃走的人啊!劉邦聽了,心裡很是蹊蹺,繼續追問:那你是去追誰了呢?蕭何又回答說:我去追趕韓信了。

大家還記得吧,韓信到這時候為止,都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而且他受過“胯下之辱”的事情,在當時已經傳開了,項羽和劉邦難免也會因此對韓信產生成見,認為這樣一個人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因此,聽到韓信的名字,劉邦更加生氣了,拍著桌子說:漢軍營裡大將逃走了幾十個了,也沒見你蕭何著急去追。這個韓信什麼功名都沒有,你去追趕他幹什麼?

蕭何接下來說的一番話讓劉邦倍感吃驚,顧不上生氣了。蕭何說:逃走的幾十個將領都是容易尋覓的人才,可是這麼大的天下,只有一個韓信,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到了。如果大王只願意一輩子就當這個漢王,那留著韓信也沒用;可是,如果大王還想爭奪天下,必須藉助韓信的力量才能完成大業。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蕭何、夏侯嬰、周勃、樊噲、曹參都是劉邦的莫逆之交,劉邦和蕭何之間的相互信任是非常牢固的。聽了蕭何這番話,劉邦相信韓信一定有過人的才能,否則蕭何不會如此看重他。於是,劉邦思索了一下,便打算封韓信為將軍。

然而蕭何並沒有就此罷休,說:如果只是讓韓信做個將軍,恐怕依然留不住他。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要拜韓信為大將。按照蕭何的建議,劉邦挑選了一個良辰吉日,齋戒沐浴,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終於從一個別人眼裡的“膽小鬼”,變成了漢王劉邦麾下的大將。

2 壯士獻計獻策

當初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以後,就對劉邦心存忌憚。為了牽制劉邦的力量,項羽不僅只將地處偏遠的巴蜀和漢中分給了劉邦,還將關中地區分為三個部分,分封給了秦代的三個降將。其中章邯封為雍王,建都於廢丘;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於櫟陽;董翳為翟王,建都於高奴。

在拜韓信為大將以後,劉邦就向韓信詢問有沒有什麼奪取天下的好策略。

韓信沒有急著回答,而是先問劉邦:大王認為自己的兵力和戰備跟項羽相比較,誰的更佔優勢?劉邦思索良久,最後誠實地回答說:漢軍營在各方面都不如項羽的楚軍營。

韓信對這個答案表示贊同,但是接著分析道:項羽的短板在於用人方面,他不能夠放手任用賢將,沒有大智慧和遠見卓識,只能算是匹夫之勇。因此,表面上看,項羽雖然待人接物言語溫和、恭恭敬敬,但是一談到哪個部下要加官進爵了,項羽就猶猶豫豫,不願意封賞。同時,在滅秦以後,項羽獎賞最多的只有跟自己親近的人,其他諸侯看在眼裡怒在心裡。除此之外還有最致命的一點:項羽的軍隊所到之處,蹂躪殘害百姓,早已將怨恨植入了人心。

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說完了這些,韓信建議劉邦: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劉邦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任人唯賢,善待百姓,有朝一日定成大業。

在這裡,我們需要做一點說明。項羽率領大軍攻入咸陽之前,劉邦已經帶領著自己的人馬先一步到達了。子嬰當了四十多天的秦王以後,向劉邦投降。在這期間,劉邦其實已經攢足了“群眾基礎”。他身邊的樊噲和張良建議,不要住在秦王豪華的宮殿之中,而是要先封閉王宮,留下少量人馬保護王宮和儲存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後劉邦帶領軍隊回到了霸上,也就是今天的白鹿原一帶。

除此以外,劉邦還廢除了秦代的嚴酷刑罰,取而代之的是他與秦國民眾的約法三章: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要懲罰。由於約法三章的堅決貫徹執行,加上劉邦並沒有立刻擺出王者的架子,百姓對他非常擁戴。

相反,因為章邯、董翳、司馬欣這三人投降了項羽,秦國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何況這三個人後來依然留在了關中,並且是靠著項羽的武力強行被封為王,百姓並不擁護他們。所以,要想奪取“三秦”,劉邦兵馬未動卻先得了民心。韓信就建議,如果起兵,收復“三秦”並不是什麼難事。何況劉邦的漢軍營裡有很多士兵都是來自山東的,他們很希望能夠早日回到家鄉去,這股“歸鄉的力量”顯然是戰爭中求之不得的動力。

漢王劉邦聽了這話,心裡大喜,立刻深感相見恨晚。他隨後安排部署了各路將領要攻擊的地帶和目標,把蕭何留在了巴蜀,為即將出行的大軍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3 壯士“還定三秦”

現在我們該說說當時劉邦離開時被燒掉的棧道了。

劉邦率領軍隊離開咸陽時,張良因為眷顧韓王,只能在此跟劉邦告別。在臨別之際,張良給劉邦獻上一計:火燒棧道。古代的交通非常不發達,這條棧道是聯絡漢中和東部各國的唯一通道。

為了迷惑項羽,讓他不必忌憚自己還會再次回師東歸,也為了防範各國隨時出入漢中地帶對漢軍造成威脅,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策,在率軍離開時邊走邊燒,斷絕了“後路”。

果然,正如張良所料,項羽得知棧道被燒的訊息以後,就非常放心地率軍東歸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了。

既然劉邦準備好了,還得到了韓信這樣一員有勇有謀的大將,這條被燒燬的棧道又該“閃亮登場”,發揮重要的作用了。

當時張良獻策燒燬棧道,是為了迷惑敵人;如今韓信也施一計,明著派遣了一萬多人馬,浩浩蕩蕩地前去修復被燒燬的棧道。當然,韓信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迷惑敵軍。

雍王章邯發現了棧道的工事以後,並沒有放在心上。想修復棧道?談何容易!這工程費時費力,等漢軍修好了棧道再出兵,可得等到猴年馬月了!於是,章邯完全沒有戒備,還是該幹嘛幹嘛。

而韓信絕不是等閒之輩。他將浩大的工程放在明處給人看,卻在暗中率領著主力部隊從陳倉(現陝西寶雞部分地區)抄小路來攻打章邯了。等章邯意識到以後,率兵在陳倉迎擊漢軍,可是他的兵馬很快被打敗,只能在倉皇之中退兵逃走。章邯退到了好畤,停下來再戰,結果又迎頭吃了敗仗,只能又逃到廢丘。就這樣,漢王劉邦很容易地平定了章邯所統領的雍地,緊接著向東挺進咸陽,率軍在廢丘包圍了雍王。

隨後,劉邦派遣手下的將領兵分幾路前去奪取土地,相繼平定了隴西、北地和上郡。這支奇兵很快攻下了咸陽並佔領了關中地區。韓信一明一暗、以明掩暗的計謀,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奪取關中的重大勝利。

韓信有一統天下的才華,為何要忠於劉邦?

這一戰,也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很有名氣的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公元前205年,劉邦再次率領漢軍出關,前去收服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陽以及韓王鄭昌。殷王司馬昂向漢王投降。

劉邦依然不罷休,又聯合齊王田榮和趙王歇共同出兵攻打楚國。這一戰, 漢軍在彭城一帶大敗而還。 而劉邦的大將韓信再次收集潰散的人馬,跟漢王在滎陽會合。有了韓信的“加持”,漢軍摧垮了楚軍,並致使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寫到這裡,韓信智勇雙全的形象已經留在我們心裡了。接下來的故事,我會放在下一篇文章裡繼續講述。

前一段時間,我在後臺留言裡看到了一位讀者朋友的反饋。他建議說,有幾篇文章寫得太長了,一口氣讀不完,是不是能夠拆分一下再發表?所以我也做出了新的嘗試,將有些文史故事分成幾篇進行描述,像“連載”一樣,也方便照顧一些讀者朋友喜歡閱讀、但又不能一次抽出太多時間的情況。

再次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