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易華 研究員

秦嶺古稱泰華,南有華陽諸國,北有華陰華山,還有華州少華;藍田華胥氏,天水伏羲女媧,寶雞炎帝神農,清水軒轅黃帝,大禹出西羌,夏啟徵有扈。西有大地灣東有大河村,南有龍崗寺北有半坡遺址,仰韶文化分佈於大秦嶺地區。秦嶺千山萬水孕育千姿百態仰韶文化,廟底溝彩陶分佈區正是早期中國地盤。秦嶺又稱中條山或崑崙,北坡稱南山或終南山;偃旗息鼓馬放南山,周秦漢唐在此興旺發達。秦嶺不僅是江河分水嶺,也是黃河長江最大支流渭河漢水源頭,淮河亦源於秦嶺,故秦嶺確是天下結合部中國真正地理與文化中心。丈量大秦嶺,可以深入領略華夏文明博大精深!

01地質與文化地理

丈量大秦嶺,與地質、地理、地圖、礦產、水文、文學、旅遊專家等一起環繞大秦嶺一週才明白秦嶺山脈是由華北板塊和揚子江板塊碰撞擠壓形成,西自青藏高原東到山東半島。地理上西從西傾山脈(白石山)東到伏牛山脈(桐柏山)北自華山南到武當山,秦嶺確是中國版圖中心地帶,博大精深魅力無窮。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丈量大秦嶺行進示意圖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黨雙忍《秦嶺簡史》插圖

受地質學地理學啟發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文明亦是由兩大不同文化板塊碰撞擠壓交疊形成:大東南定居農業文化與大西北青銅遊牧文化在大秦嶺地區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國文化高峰。夏商周秦漢唐歷史就是遊牧與農耕民族文化交流與混合的歷史。

02千山萬水滋養中國人孕育中華文化

十天十夜風雨兼程在華西秋雨中,深刻體驗了秦嶺雨水之充沛。江河水,半秦嶺。渭河、洮河、洛河與漢水(丹江)、嘉陵江(白龍江)和淮河均源於大秦嶺。水是命脈,大秦嶺地區植物和動物種類眾多,山林生態系統高度複雜穩定,非常適合人類生存,是中華文明持續發展的背景或靠山。走讀大秦嶺,無巧不成書。仰韶文化遺址博物館位於大秦嶺東部河南澠池,仰韶文化分佈在大秦嶺周圍,正好是早期中國範圍。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大秦嶺地區仰韶文化博物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王仁湘提供)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彩陶分佈區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嚴文明仰韶文化為中心重瓣花朵模式示意圖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張光直仰韶文化與其他文化互動示意圖

仰韶文化博物館展示二十世紀就發現了六千餘處仰韶文化遺址,其中陝西二千餘處,甘肅、山西、河南各千餘處,其餘近千處分佈於青海、寧夏、內蒙古、河北、湖北。半坡遺址位於大秦嶺北側西安灞橋,是中國考古學家石興邦負責發掘代表性仰韶文化遺址,建成了中國第一家遺址博物館。大地灣遺址位於大秦嶺西端天水秦安,建成了遺址博物館,正在建設國家遺址公園。龍崗寺遺址位於大秦嶺南側漢中,出土是仰韶文化玉器。大河村遺址位於大秦嶺東邊鄭州,已經建成遺址博物館,正在擴建成國家遺址公園。仰韶附近又發現了靈寶西坡遺址,西安楊官寨遺址亦是近期仰韶文化重大發現。大秦嶺萬水千山孕育了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最廣大繁華文化。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如紅山、大汶口、凌家灘,良渚、石家河文化亦輝煌燦爛一時,但不夠持久和廣大。以晉陝豫交界地帶為核心的仰韶文化進入廟底溝型別時期,出現100萬平方米以上大型聚落,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發現佔地面積達500餘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築,可與秦嶺西部大地灣遺址交相輝映,均出土了蛇紋石玉斧,應該是傳說中堯舜時代玉帛古邦遺址。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趙輝論仰韶文化與周邊文化之關係

丈量大秦嶺|秦嶺仰韶說中華

韓建業論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文化與早期中國

03中華源自泰華或華山、華胥

大秦嶺地理上是一巨大存在,但秦嶺一詞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響亮。中國古代歷史地圖中找不到秦嶺,著名宋代地圖《禹跡圖》《華夷圖》江河五嶽比較清楚,但沒有標註秦嶺。

先秦文獻無“秦嶺”,秦王朝強盛可能使人們將“泰華”“南山”改稱為“秦嶺”。“秦嶺”始見於東漢班固《西都賦》:“前乘秦嶺,後越九嵕,東薄河華,西涉岐雍,宮館所歷,百有餘區。”漢代地方誌《三秦記》“秦嶺”僅僅限於關中之南山而不是今天所說秦嶺山脈:“秦嶺東起商雒,西盡汧(千)隴,東西八百里。嶺根水北流入渭,號為八百里秦川。” 詩文中秦嶺意象悲壯憂傷。唐白居易《初貶官過望秦嶺》: “草草辭家憂後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鬚。”韓愈因言獲罪被貶往潮州路過秦嶺大雪封山寫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司馬遷《史記》中並無“秦嶺,天下之大阻也。”但《漢書·東方朔傳》確有:“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從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此訛始於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又《史記》:‘秦嶺,天下之大阻也。’”“舊記皆雲南山深處高而長大者曰‘秦嶺’,然而‘終南’、‘秦嶺’本一山矣。”司馬遷並沒有說過秦嶺是天下之大阻,但記述了夏代有泰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與二里頭的地望亦正相合。右泰華就是秦嶺或華山,在歷代古籍中泰華與秦嶺交疊出現,意義大體相同。秦嶺古稱泰華,泰華以南稱華陽,故常璩《華陽國志》記錄秦嶺以南諸國曆史與文化;秦嶺以北稱華陰,華山依然矗立;附近還有華州和少華山。

藍田還有華胥鎮與華胥氏、華胥國神話傳說有關。《列子·黃帝》:“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東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大人跡生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山海經·內東經》郭璞注:“華胥履大跡生伏羲”。東晉王嘉《拾遺記》:“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暤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雲笈七籤》卷一百輯唐王《軒轅本紀》:“黃帝遊華胥國,此國乃神仙國也。”

嵩山附近還有華陽古國華陽故城。西周華國都城華陽城位於鄭州新鄭北20公里。《國語》:“史伯對桓公,虢、鄶十邑,華其一也。”公元前773年“華邑”即華陽城已經存在。《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徴》(中華書局,1986):“華地名……在河南省密縣,西為嵩山,是夏族舊居,所以華即夏,中華民族起於此。”《史記·韓世家》載韓僖王“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八月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括地誌》:“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里”。清代城門上刻有“古華邑”三個大字。

中華之華應源是泰華或華山、華胥氏之華。大秦嶺地區位於中國中心地帶,常被認為是天下之中。我們可以考證出上古秦嶺就是泰華,亦可稱華山。章太炎《中華民國解》認識到雍梁二州是華夏根本,大體上亦在秦嶺地區:“然神靈之胄自西方來,以雍梁二州為根本。宓犧生成紀,神農產姜水,黃帝宅橋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陽起於若水,高辛起於江水,舜居曲城,禹生石紐,是皆梁州之地。觀其帝王所產,而知民族奧區,斯為根極。雍州之地東南至於華陰而止;梁州之地東北至於華陽而止,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則緣起如是也……質以史書,夏之為名,實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謂之夏,或謂之漢,或謂之漾,或謂之沔,凡皆小別互名,本出武都,至漢中而始盛,地在雍梁之際。因水以為族名,猶生姬水者之氏姬,生薑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國之號,是故得言諸夏。其後因族命地而關東亦以東夏著。下逮劉季,撫有九共,與匈奴、西域相卻倚,聲教遠暨,復受漢族之稱。此雖近起一王,不為典要。然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於夏水則為同地,於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會。是故華雲、夏雲、漢雲,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而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中華民國之所以諡。”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亦認為華山與中華相關:“華山玫瑰燕山龍,大青山下斝與甕。汾河灣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晉文公。” 蘇先生“華山玫瑰”是廟底溝文化彩陶上最常見的一種紋飾“玫瑰圖案”。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由弧邊三角、圓點、勾葉組成的 “花卉紋”圖形曲回勾連,是中國彩陶中最具特點的圖案之一。王仁湘先生深入分析之後指出所謂玫瑰圖案實際是雙旋紋象徵太陽。但仰韶文化確實環繞華山分佈,華山與中華確有不解之緣。華山之華本義為花,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一般理解是蓮花而非玫瑰。

秦嶺是中國骨架或父親山,江河是中國血脈或母親河。秦嶺山水滋養了中國人孕育了中國文化。山地比平原生態系統更復雜穩定,新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以秦嶺為基礎的仰韶文化圈,青銅時代在東亞定居農業文化基礎上系統吸收了青銅遊牧文化,形成了高度發達的複合文明,並因秦嶺地處華中及泰華、華山、華胥而得名中華。

免責說明

文中圖片只用於傳播,不做商業用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

請聯絡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