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和小山坡上發現1600年前古墓群,記者前往現場——看精美器物,感受東晉文化

雲和小山坡上發現1600年前古墓群,記者前往現場——看精美器物,感受東晉文化

東晉古墓群俯瞰圖。

雲和小山坡上發現1600年前古墓群,記者前往現場——看精美器物,感受東晉文化

考古人員在墓室清理。圖片由雲和縣文物保護中心提供

在雲和縣城西南隅4公里處的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山坡上,一處千年前的東晉古墓群悄然“現身”。經考古人員70多天夜以繼日的搶救性發掘,這座神秘古墓群的面紗被緩緩揭開。

整座墓葬群劃出的紅線範圍面積約990平方米,共發掘出7座較為規整的墓葬,均為券頂磚室墓,墓葬規模較大,墓室較深。墓磚上還刻有寓意吉祥的圖案。出土的隨葬品較為豐富,有銅鏡、銅印章、青瓷器、鐵刀具、銀飾等32件器物。

建縣不到600年的浙西南山區縣,為何會出現1600多年前的古墓群?這座古墓群有什麼特點?它的發掘,對雲和、麗水乃至浙西南地區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有什麼價值和意義?懷揣著好奇和疑問,近日我們走進雲和古墓群所在地——白龍山街道一處工地,一探究竟。

意外發現

古墓群現身小山坡

“小心,路不好走!”一場秋雨過後,道路積水溼滑。在雲和縣文物保護中心文保員邱長其的帶領下,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過泥濘的土路,來到了工地現場。

邱長其隨後帶我們繞到正前方的一處小山坡,正面挖開的一道垂直擋土牆上,從東往西分佈著幾處整齊排列的土坑。

“喏!這些土坑,就是古墓群的位置了!”邱長其停下腳步提醒道。這裡是他最早發現古墓群的地方。邱長其至今仍清晰記得,6月12日下午2時左右,他趕到東山頭安置小區專案工地,對建築工地開展文物安全巡查時,在工地旁的一處挖開的小山坡上,意外發現這裡露出了一處“U”字形的青磚斷面。

細細檢視暴露出來的青磚,初步判斷斷面可能為古墓殘壁後,他當即撥通了雲和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楊克新的電話。下午2時46分,楊克新和文保工作人員趕到現場,並在現場拉起警戒帶,開始沿斷面進行初步探測和清理,初步確認為古墓。經走訪勘察和表層清理後,考古人員在東邊又發現了多處古墓葬的痕跡。

雲和縣文保中心當即向省文物局彙報有關情況,並於6月28日正式向省文物局提出了挖掘申請。隨後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室研究館員孟國平擔任組長的專家組進駐雲和,指導並全程參與墓葬群的搶救性清理工作。此次發掘直至8月底結束,前後週期達70余天。其間,為防止古墓被盜,考古人員在現場安裝了智慧監控裝置,並臨時搭建了24小時值班帳篷。

經持續有序挖掘,考古人員發現了7座朝向均為坐西南朝東北、排列較為規整的墓葬。從出土的隨葬器物、墓磚及墓室的形制結構看,應是徐氏家族墓,結合墓磚上的紀年,推測其埋葬時間在東晉成帝至穆帝(公元325—361年)前後。

泥裡“淘寶”

挖出精美器物32件

“輕拿輕放,這個大缽質地很脆。”在雲和縣文物保護中心的庫房內,文保中心主任楊克新戴著白手套,緩緩剝開木箱裡的層層護紙,小心翼翼地捧出發掘出土的青瓷大缽等器物。

“青瓷器能明顯體現出當時的藝術水準和製作水平,這次發掘出來的瓷器的燒製技藝已經比較成熟,像M4號墓出土的點褐彩青釉盤口壺,沿口和肩部都是施褐彩;出土的青瓷虎子,內外均施以青釉,器型十分精巧別緻。”楊克新說。

翻開此次出土的隨葬品名單,有銅鏡、銅印章、青瓷器、鐵刀具等精美器物32件。

由於墓葬群先後受水土流失等多種外力的擾動和破壞,這32件精美器物受到了或大或小的損傷,多以碎片形態散落在墓室內,最小的僅有瓜子仁大小。“為了尋找這些細小碎片,考古人員趴在墓裡刨土搜尋,從層層泥土中反覆淘洗。”楊克新從透明保護袋裡取出黃豆大小的料珠和墨塊,向我們展示搜尋多日的“成果”。

經過繁雜修復後,這些碎片“起死回生”,變回了原樣。在燈光下,青銅鏡、青瓷器等器物,完整如一,頗為精美。不過當我們湊近細看,還能看到一條條蚯蚓般細長的裂痕。除拼接好的器物外,庫房內還保留著數塊相對完整的墓牆。楊克新告訴我們,限於各方面的條件,為有效保留當時的製作工藝,考古人員用預製板製作各種尺寸的箱子,以巢狀和注射填充泡沫劑的方式,將部分儲存較好的墓牆切塊打包,肩挑荷扛運回到雲和縣文物保護中心妥善保管。

抽絲剝繭

多方破解古墓之謎

午後暖陽傾灑入縣文保中心的小會議室,楊克新輕輕託著一枚方形六面印放在覆紙的桌上。這枚印章表層受到了輕微的風化剝蝕,表面篆刻有“徐珧”“臣珧”“徐珧言事”“徐公洋”“徐珧白箋”“白記”等文字。

“這枚六面青銅官印,可是相當珍貴的寶貝!”楊克新說,“這枚邊長2。1釐米的六面官印,製作技藝精湛,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目前麗水地區還尚未發現過。透過官印表面文字,可推斷出墓主人的身份大概是一名政府官員。”

“這是一二號墓磚的部分拓片,你們看,上面有清晰的銘文。”一旁的邱長其緩緩攤開了一張張印著墨痕的白紙告訴我們,墓磚上同樣藏著重要線索。“‘昇平四年’是紀年,‘徐山陰’是墓主人的名號,‘君林’是墓磚製作工匠的名字。”邱長其說道。

透過墓磚上的花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館員胡繼根初步判斷,這些墓基本都處於同一個時代。“古墓群各個墓的朝向和結構基本一致,據墓磚上顯示的‘昇平四年’等資訊來看,這座古墓群應屬於東晉早期,且墓磚上都刻有‘徐’字,說明這是一個家族墓。”胡繼根認為,此次古墓群的發現,為雲和六朝時期的喪葬習俗、家族墓地的佈局、墓葬結構和隨葬品組合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六朝時期,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多是木土結構,而這處墓葬群是一個明顯的徐姓核心家族墓地。建造這樣一座磚室墓,需要有強大的經濟條件支援,這說明墓主人身份地位不低。”在孟國平看來,雲和地處偏遠,歷史上文字記載較少,確切文字記載多在宋元以後。此次發掘出土的墓葬群,是浙西南地區少有的、有明確紀年、有墓主人姓名的東晉家族墓群,對研究六朝時期浙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經過專家的抽絲剝繭,區域性資訊已浮出水面。可墓主人“徐珧”是誰,和雲和有何關聯,還待進一步考證。目前雲和也正動用各方技術力量追溯文物歷史,多渠道查驗比對史料,以期破解東晉古墓群及墓主人身份之謎。

本報記者 鄔敏 共享聯盟雲和站 雷倩

【來源:浙江省文物局_行業資訊】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