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鸛魚石斧圖

時代:新石器時代

材質:陶質彩繪

館藏:河南省博物館收藏

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圖中鸛與魚面對石斧,寓意著先民對勞動生活的特殊審美氣質,與對勞動工具的崇拜,以祈求工具保佑人們吉祥、平安和豐收的生活。圖中的鸛直接用色彩平塗形體,而魚、斧則根據不同的審美需求用粗濃的線條勾勒輪廓,轉折、起伏、剛柔互用的繪製,以表現物的形態與神情,達到形神兼備的審美要求。《鸛魚石斧圖》已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勾勒與沒骨兩種基本藝術表現手法。

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約發生於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因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首次發現而得名,仰韶先民善於裁作彩繪和陶器。在彩陶畫方面的成就堪稱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鸛魚石斧圖》即為其經典之作。

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1978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原臨汝縣)閻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陶缸為夾砂紅陶製,敞口,深腹,圓唇,略呈直筒形;器高47釐米,口徑32。7釐米,底徑19。5釐米;器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底部有穿孔。陶缸腹面上繪製的《鸛魚石斧圖》,是我國現存新石器時期篇幅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作品,甚至被譽為“國畫之祖”。

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鸛魚石斧圖》畫幅約佔陶缸面積的一半。畫面高37釐米,寬44釐米,由兩個部分構成:鸛鳥銜魚及石斧造型。器物左側畫了一隻圓眼、尖喙、長腿、短尾的鸛鳥。它身體略微後傾,雙腿直撐地面,精神抖擻地銜著一條大魚。魚身無鱗、僵直,魚頭眼小、向上。右側則畫著一把豎立的石斧。圓弧刃,中間有孔將斧柄與斧頭相連,柄上繪有一個斜十字叉,下端畫有網格紋,好像木柄上纏有麻布片或細繩之類的東西。這幅圖的物象繪畫與器物形狀基本脫節,是以缸體為依託的繪畫,造型簡練,風格古樸粗壯,體現了原始繪畫的稚拙之美。作者運用平塗與勾線相結合的方式創作。鸛、魚、斧均為白色,其中魚、斧以粗線勾勒出輪廓,形象生動,鸛則直接用色彩塗染形體,僅在眼睛處用黑圈勾畫,中間一點,顯得分外有神,增添了整幅畫面的生氣。《鸛魚石斧圖》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繪畫作品之一,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中國新石器時代美術創作上的最高成就。

鸛魚石斧圖,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的傑出代表

鸛、魚、斧同在一個畫面的組合絕非偶然。事實上,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一件大頭細頸長陶瓶,上腹部也繪有《水鳥銜魚圖》,一隻細頸長喙短腿的水鳥口銜著一條扭動著的大尾之魚。而在1975年陝西武功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彩陶瓶,卻在瓶肩繪有一條大魚。張著巨口含噬一個鳥頭,鳥頭低垂著。因而有學者認為鸛、魚有可能是氏族的部落圖騰,它們之間的非生即死正象徵著部族之間的爭戰,以及希望取得勝利的美好願望。

而石斧一改平日橫放的狀態,採用豎立形態造型,表現的則是氏族權威的象徵。因為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在人類征服與改造自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人們依靠石斧披荊斬棘、開闢田地,依靠石斧防禦猛獸、保護自身,依靠石斧經營生活、便捷有力。所以石斧已經成為平安、幸福、豐收、喜樂的化身,受到人們的崇拜。鸛鳥銜著大魚,虔誠地面對石斧,好似在向石斧供奉祭品,以求賜福。

這幅彩陶很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圖騰祭祀儀式的一個縮影。在《鸛魚石斧圖》中,鸛鳥昂揚的氣勢、大魚的奄奄一息,以及石斧經精心繪製後透露出的肅穆之感,昭示著中國史前彩陶繪畫藝術取得的輝煌成就。

以上由作者收集並分享文化藝術,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絡刪除。